“教育”的意思是:教育是培養(yǎng)一代新生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fā)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
近現(xiàn)代對我所從事的鄉(xiāng)村教育產生巨大啟發(fā)的有兩位中國學者。
現(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體系。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四種精神是:“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chuàng)造精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當代:原云南省教育廳長、國家督學羅崇敏教授提出:“教育是發(fā)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實現(xiàn)人的價值,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社會活動過程?!边@里面有個核心詞——活動,我對此的感悟是用人影響人的活動,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羅崇敏提出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使人認知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從而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生存教育:使人認知生存、學會生存、挑戰(zhàn)生存;生活教育:使人認知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
提煉教育的定義和各種主張,結合我們從事的縣城鄉(xiāng)村教育現(xiàn)狀,對于民辦學校來說,教育就是對生命生存發(fā)展、生活意義進行有意識的影響,是一種展示,也是一種歷程的修行,故而我們堅持“讓每條生命都精彩”。
闡述:最根本的教育其實就是全體師生員工做好分內的事,傳播正能量,相互影響;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善待生命,不辜負年華,用常規(guī)管理(習慣養(yǎng)成、品質塑造)提升學生,獲得家長的信賴,以特長特色、教育教學成果來贏得學生及家長的青睞;讓潛力生站在學校的最中央,讓中等生站在教育出口的最前方,讓優(yōu)等生綻放芬芳。用(培養(yǎng))專業(yè)人以專注心來做專業(yè)事,讓每個細節(jié)變成生命的享受,使每個結點都發(fā)光,展示生命的精彩。
理念:頂層設計,規(guī)則支撐,文化生長。
思路:以模式為抓手,構建“德育為先、規(guī)范為本、素養(yǎng)為要”的教育模式,讓德育融入日常規(guī)范標準管理,以豐富而具有特色的教學教研作為錦上添花的手段。
學生一入學,就需將德育和安全教育融入常規(guī)管理中,從兩休、三餐、路隊、衛(wèi)生(含內務)、紀律、課間、兩操、文明禮儀開始,以珍愛生命、學會生存、懂得生活為主題,碎片化地融入每個班會課中,實施在常規(guī)細節(jié)中,根植在學生心靈的土壤中,使其明白學校學習生活的意義,激發(fā)其內驅力。
重點:關注與矯正學困生(讓學困生站在班級最中央);以標準和規(guī)范來實行競爭,促進潛力生成長(讓其站在教育的出口);將榜樣示范的機會留給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讓優(yōu)等生綻放芬芳)。學校值班教干、教師以及政教處、學生會組成巡查小組,每日巡查記錄;值周教干開晨會通報,班主任進行具體細化,并作為量化考評考核的依據(jù)。構建政教處——年級——部——班級——小組——個人的量化體系,讓學校成為一個教育系統(tǒng)(以政教處為組織部門,根據(jù)低、中、高不同年級其他從屬)。
根據(jù)校情和學情,設定藝體類課程,以引導為主、選擇為輔,進行選拔性測試,合理制定活動課程。一般來說,分為特殊課程(如對個人素質有要求的舞蹈、體育特長)和一般課程(如一二年級整體學習簡筆畫,三至五年級只作為選修課程,而六年級以上則停止學習這門課程,初中開設中招藝體特長培訓),時間是每學期開學第二周開始到期末前一周的每天下午最后一節(jié)。
總結:選定之初,定好方案,每天有專人負責巡查,每學期舉行期末測試,選修結束后舉行結業(yè)水平測試,頒發(fā)等級證書,作為評優(yōu)評先的依據(jù)。
基于學校師生的現(xiàn)狀,宜推行模式教學,更多的是突出“雙主”(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以“生”為本(進行精彩呈現(xiàn))。對于我校這樣的民辦學校,強力推行“模式教學”很有必要,提倡“定、導、思、測”四步教學法(附模式內容及實施方案)。
以目標為例,中國課程改革從關注“雙基”到關注“方法”,然后到今天“三維目標”的轉變,體現(xiàn)了課程目標從“知識本位”到“科學本位”再到追求“人本”的發(fā)展歷程。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除了扎實將“七分管,三分教”的思想作為指導外,還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構建“人文”課堂。課堂即社會,學校即國家,活動育人是真理。只有在活動中,才能讓生命成長,塑造人格。
通過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思總結、測試鞏固及對定向目標的實現(xiàn)等環(huán)節(jié),真正實施讓生命精彩的途徑。即 “讓學困生站在課堂中央”,著力培養(yǎng)其學會、掌握;“讓中等生站在學習出口處”,重點培養(yǎng)學生會學、理解、展示、質疑;“讓優(yōu)等生綻放芬芳”,立足于表達、展示。
整個過程為實現(xiàn)目標而活動,建構知識、方法體系,通過小組的自主、合作、探究,使得“教師、學生、教材(也可以是導學案)”三者在課堂上產生聯(lián)系,讓學生在“教”中學,讓教師在“學”中教。其中學生的學習分為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營造以生命為主體,關注生命發(fā)展的課堂。
總結:學校管理,重要的是談目標、流程等層級設計,對學生的評價和以讓生命精彩為主題的人文文化營造。
教育是一種生命的修行,你的心態(tài)決定你的境界,你的境界決定你參悟的程度。
第一,生存的境界。為學校和家庭個人的七件事所奔波和左右(只按一定標準和規(guī)范要求去做,可稱在世)。
第二,生活的境界(俗稱入世)。追求生活的詩意與遠方,同時也有現(xiàn)實的茍且,力爭讓生活有意義,既有功利之心的自我陶醉式安逸,又有胸襟理想和抱負,也有遭遇坎坷與不被理解的失意。
第三,修煉的境界(俗稱出世)。以潤澤大眾、集體的理想來度別人、煉自己,高瞻遠矚,雖歷經磨難,仍至死不渝,堅持不懈,一心向教。
第四,靈魂的境界(俗稱超世)。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追求生命的灑脫,順勢而引導,以靈魂的高度去料事度人。
綜上:教育生命,概括起來就是追求用法家制度規(guī)范來律人,學習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就是一句話:用法家的尺準,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tài),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yè)。結合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可以歸結為:法為本,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一是擺正心態(tài),增強責任感、理解領會上級領導的意圖或任務的標準流程,與領導或同事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
二是分解和細化目標,形成工作思路和步驟(比加模仿、學習、借鑒別人)。把工作分配給合適的人,并制定工作計劃和檢查計劃。
三是與執(zhí)行者保持溝通,共同努力,把控過程,讓每項工作落實到位;四是總結工作成果與不足,寫反思案例,形成經驗教訓,為以后的高效工作留下章法。例如:開學報到、家長會、班會、各項活動等等。
總結:工作是做不完的,積極主動地謀劃著完成遠比以被動應付和拖延的心態(tài)來工作所產生的正面作用大得多。
1. 健身與樂觀
保持每天鍛煉30分鐘,擁有健康的體魄,戒除不良嗜好。將健身運動和工作有機結合,例如:每天10000步工作步數(shù)(個人喜歡用微信運動來定義),腳踏實地,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tài)和活躍的思維(站在最高的位置和領導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讓身體在路上。
2. 學習與反思
堅持每天學習與反思60分鐘。通過閱讀書藉,提升個人理論;通過拜學名師,提升實踐能力,如:增加專業(yè)知識,提升上課、管理水平等(可以讓自己的課比別人慢一些)。謙虛、誠懇、低調、好學,堅持寫工作反思日記,學會不斷反思(特別是結果導向習慣),提升自我。
3. 規(guī)劃與努力
結合單位與個人的實際情況,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讓激勵成為習慣,挖掘潛力,發(fā)揮正能量,保持努力拼搏的狀態(tài)。
4. 與人合作,替人分憂
要融入團隊,以真誠的心與人合作,樂于幫助別人;同時能為上級和同事分憂解難。
總結: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人生的路,是用腳和心一起走的。用腳走的叫現(xiàn)實,用心走的叫理想。人生的書,是用每件事的過程和結果來書寫的。抓住了過程,寫出的是努力;實現(xiàn)了目標,書寫的是成功。人只有經歷多一些事情才會成長,使自己不斷成熟,這樣才能成功。堅持正方向,學習正能量。讓努力成為常態(tài),讓激勵成為習慣;抬起頭看天,低下頭做事。胸腔充盈著理想,腿部充滿了力量;行動看目標,做事靠方法。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糾結上;堅持奔跑,延展生命的長度;勤奮學習,拓展生命的寬度;提升自我,增加生命的高度;點燃激情,保持生命的溫度。做溫潤的教育者,用溫潤之師,育溫潤之生。
愿生命有精彩,每一天都有意義。做好教育管理,身體和靈魂都要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