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梅花意象的流變"/>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 110034)
中國詩畫歷來有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講求委婉的暗示出意思,如果講得過于直白,則等而下之,這一點從《詩經(jīng)》上就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審美性的繪畫由于發(fā)展的沒有詩歌那么早,要到唐宋時期才開始廣泛使用比興。起興往往用花鳥,給花鳥賦予人格意味,不光要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覺,而且要以具體某種花某種鳥來指代具體的意思,讓人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領(lǐng)悟。
在眾多的花卉中,梅花尤其令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畫家們喜愛,宋代文人甚至為屈原在《離騷》里寫了眾多香草卻獨獨遺落了梅花而大發(fā)牢騷——“恨離騷集眾香草而不應(yīng)遺梅”——可見梅花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梅花開放在早春,往往與雪相伴,冰肌玉骨,幽香陣陣,符合文人們追求的清高品格。梅花開時并不生葉,只有枝干和疏落的花朵,這一點也符合文人與畫家們喜愛的“疏淡”的美。北宋隱士林逋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的寫梅佳句,南宋詞人姜夔又分別以《疏影》、《暗香》為詞牌名,各有一首佳作以詠梅來起興,被視為千古名篇。詩詞可以寫盡梅花的視覺與嗅覺上的美,繪畫則能夠以精妙的描繪,讓理想中的梅花在絹素上恒久開放。
在宋代,以梅花為題材的畫作為數(shù)不少,有與禽鳥相配合,也有在山水畫中做點綴,其中有一幅尤其特別,畫面除了兩枝梅花別無他物,卻不但不顯得單調(diào),還讓人感覺到經(jīng)營到極點的恰到好處。這就是南宋畫家馬麟的《層疊冰綃圖》。
乍一看,畫面似乎是簡而又簡,仿佛畫家并沒有什么特別想要表達的意思,但細細觀之,不得不為畫家的精湛的技藝與巧妙的匠心擊節(jié)贊嘆。
極度精簡的構(gòu)圖,畫面沒有任何雜擾,以此來表現(xiàn)梅花的清幽是再恰當不過了。枝干纖細卻充滿了力度,向下俯視的一枝,最細勁處如冰錐一般。色深而堅硬的枝干上,疏疏落落開著的數(shù)朵綠萼白梅越發(fā)顯得冰肌玉骨,梅花從花苞到半開再到盛放,俯仰聚散都安排得極其精到,既不繁瑣也不單薄?;ò甑墓蠢张c渲染,表現(xiàn)出花瓣柔嫩卻并不柔弱的質(zhì)感與情態(tài)。畫面雖然沒有背景,卻似乎傳來了早春的寒意和陣陣幽香。
畫面上方題詩“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題詩書寫得過大,有喧賓奪主之嫌。在宮廷畫上題詩,在北宋末徽宗時才開始嘗試,到此時還屬于不是很成熟的階段,因此看起來沒有后世的詩書畫印配合得恰當。題詩人是寧宗楊皇后,她經(jīng)常在院畫家的畫上題詩,也許是寧宗授意代表自己認可某幅作品。這幅畫的題目《層疊冰綃》,似乎也是楊皇后所取,名字比整首詩的意境還要更好些。
宋代的花鳥畫,更多是表現(xiàn)花鳥本身的美,解讀的空間是留給觀者的。如果說有畫家本人寄托的情思,其比例也要小一些。宋末及以后,畫家多以花鳥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隱喻的意味就大過了描繪花鳥本身。
如元代畫家王冕的《墨梅圖》,繁茂的梅花純用水墨點寫成。這種墨梅的畫法是北宋時一位名字叫做仲仁的畫僧創(chuàng)立的,他居住在衡州華光寺,人稱華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在寺廟內(nèi)種植了許多梅樹,一日見到紙窗上映出的梅枝影像十分別致,就取來筆墨描摹,因此創(chuàng)出墨梅的畫法。后來南宋文人畫家揚無咎把這種水墨梅花發(fā)展得十分精到。
王冕的水墨梅花就傳自這樣的一脈。宋人墨梅枝干與花朵均追求疏落,王冕的墨梅往往畫得枝繁花茂,生氣勃勃,這是面貌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畫面題詩的意味上。宋人畫梅,題詩往往只贊頌梅花本身或者繪畫的精妙,而《墨梅圖》題詩則迥然相異:“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樣的題詩分明是在借梅花來抒發(fā)個人情感,以梅花的清高來自許。在這樣的語境里,梅花不再是花,畫也不再僅僅是畫,畫家本人化身為梅花,借畫面來告訴觀者自己的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王冕生活在元代,當時的漢族文人科舉這條路往往走得極為艱難,王冕的失意幾乎是注定的。失意的王冕在游歷北方時又親眼見到元朝統(tǒng)治的腐敗,內(nèi)心堅定了不再在官府謀職位的信念。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他拒絕了朋友的舉薦,如同古代其他的落寞文人一樣從此隱居躬耕。他自結(jié)草廬三間,屋前屋后種滿梅樹,自號梅花屋主,平日務(wù)農(nóng),閑時賦詩畫梅。王冕本來胸懷大志,無奈生不逢時,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在詩中常常自比諸葛亮,想終有一天能像諸葛丞相一樣輔佐明主建功立業(yè)?;侍觳回撚行娜?,朱元璋奪取了婺州,請王冕出山,授以咨議參軍的職位,他欣然赴任,卻只一晚就病死了。了解了畫家的生活經(jīng)歷,再看他的畫就有了更多的體會,“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正是王冕人生的寫照,也是他種梅,詠梅,畫梅的原因。
元代正是文人畫確定影響力的時期,此后,畫的隱喻功能被大大的開發(fā),如果畫面本身的表達不夠清晰,則通過書寫詩詞來讓畫家的意思變得清晰,以此來引導觀者,畫應(yīng)該怎樣理解。至于每種花卉所代表的意思,也逐漸固定下來。梅花即是歲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后世代代不乏畫梅以明志的文人,從華光和尚到王冕這一派的梅花日益發(fā)揚光大,而如馬麟《層疊冰綃圖》的寫實畫法的梅花,隨著宮廷畫的式微也很少佳作了。
翻看古代中國畫,一幅畫的背后總有很多故事,或許意味著某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極致,也或許隱藏著整個畫史的轉(zhuǎn)折,這也是欣賞繪畫所帶來的一種深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