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最近,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卻遭到了質疑。
在“棉花糖實驗”中,研究者給幼兒園小朋友一顆棉花糖,并且說你可以現在就吃掉它,但如果你等上15分鐘都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后續(xù)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這項研究發(fā)表在1990年,當時學者認為,忍耐不吃糖的小孩具備更強的意志力,能為了長遠利益放棄暫時的歡愉,這種“延遲滿足能力”正是他們成為人生贏家的原因。
然而,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人員對此結果有所存疑,他們便照著同樣的實驗方法重做一遍。原始實驗的研究對象是斯坦福大學附設幼兒園中的80多位小朋友,新團隊將實驗規(guī)模擴大到900多名不同文化、種族背景的孩童身上。
在分析數據上,研究人員也特別將家長學歷、家庭收入與教養(yǎng)條件納入控制變因,比如研究人員會觀察孩童家中的藏書量,以及母親平?;貞⒆拥姆绞降鹊龋驗檫@些都是影響孩童在面對選擇與生涯發(fā)展上的關鍵。
最終,這項新研究發(fā)現:延遲滿足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對于那些父母教育程度較高、家境富裕的孩子來說,延遲滿足通常會更容易。經驗往往會告訴他們:即使他們沒有得到第二個棉花糖,他們也可以指望他們的父母帶他們去吃冰淇淋。貧窮的孩子則會即刻享用眼前的棉花糖,對第二個棉花糖并沒有那么期待。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和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科學家曾表示,貧困會讓人追求短期效益,而非長期獎賞,因為感到“不足”的狀態(tài)會改變人們對眼前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說,當孩子認為連眼前的棉花糖都有可能不保,那么八字都還沒一撇的第二顆就甭談了。
所以,你希望用“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可能需要打個問號了?;蛟S,聰明的自律,意味著用科學的方式來刺激良好的行為,而不是對抗、控制和禁錮不良行為。
社會不是給你棉花糖的那個溫柔的實驗人員,也不是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父母,延遲滿足并不一定能讓你得到兩個棉花糖,說不定等你恍然大悟時,半個棉花糖都沒吃到。
真正高級的自我管理,意味著有方法抗拒對自己不利的誘惑,有魄力去把握“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機遇,并且有智慧去判斷兩者的不同。
(摘自《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