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育資源指的是學生所處的地域過去或現(xiàn)在擁有的,對培養(yǎng)受教育者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有用的物質和非物質因素。筆者所在學校地處美麗的廈門鼓浪嶼,鼓浪嶼島上有“萬國建筑”文化、音樂繪畫文化、足球運動文化、傳統(tǒng)的閩南文化習俗等豐富優(yōu)質的美育資源。筆者將鼓浪嶼的優(yōu)質美育資源融入到日常信息技術教學中,試圖賦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育價值。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地方美育資源,能夠把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愉快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健康、豐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其審美能力,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有效。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進行基于地方美育資源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1.豐富了課程資源
我們使用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偏重于技術方面的編寫,引用的素材、圖片等都比較陳舊,沒有配套相應的電子資源,跟不上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fā)展步伐,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的地方美育資源的運用正好彌補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課程資源的匱乏。例如,在“網(wǎng)頁制作”單元中,筆者以“我為申遺出份力”作為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在網(wǎng)頁制作中引用鼓浪嶼的風景美、人文美、社會美等資料,小組合作建成了“魅力鼓浪嶼”微型網(wǎng)站。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任務,與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緊密結合,豐富了信息技術教學的課程資源,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參與。
2.促進了美育的融合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只有寓美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才能夠真正達到教書與育人目標的高度統(tǒng)一。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側重于技術知識與技能教學,也就是關注三維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而容易忽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得本應生機勃勃的課堂顯得十分枯燥無味。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在教授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時,將鼓浪嶼上的美麗風景、絢麗人文作為教學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實施了美育,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獲得了知識。例如,在前面提過的網(wǎng)頁制作教學中,學生在掌握網(wǎng)頁制作技能的同時接受了鼓浪嶼島上眾多美育資源的滋養(yǎng)和價值教化,增加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又如,在Photoshop部分教學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修復鼓浪嶼老照片”的任務,讓學生在修復老照片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利用Photoshop處理圖片的操作技能,還要了解鼓浪嶼的部分歷史。有的學生還把現(xiàn)在的場景與老照片拼在一起,從中體會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美。這種直觀形象的美育使得信息技術教學更具有魅力。
3.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兒童不能把校外獲得的經(jīng)驗利用在校內,在校內學習的東西又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而產(chǎn)生學校與生活的隔離”。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普遍重科學輕人文,很容易脫離生活。運用地方美育資源能激活信息技術教師審美的教育意識,使教學能夠接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自覺、主動去研究,在挖掘地方美育資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把它融入到信息技術教學中,實現(xiàn)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教師利用資源的相關能力也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提升。運用地方美育資源進行教學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助于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如果缺乏文化素養(yǎng)教育只能成為被技術奴役的“技術工”,無法成為支配技術的“文化人”。因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需要具有相應的技術難度和文化縱深。地方美育資源可以提供很多貼近生活的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內容,可以有效糾正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技能化傾向,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那么,在教學中應該如何融入豐富的地方美育資源呢?
1.設計不同主題活動,從地方美育資源中獲取制作教學案例的素材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從地方美育資源中選擇素材,最好是以某一主題活動為主線來進行教學。主題活動式教學倡導信息技術的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的連接,為學生營造全方位、立體的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教師應該根據(jù)信息技術知識點來設計活動的主題,并選取相應的素材制作教學案例。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制作”單元教學中,筆者設計的主題是“舌尖上的鼓浪嶼”,師生需要一起收集鼓浪嶼島上有關美食的照片、視頻,教師再指導學生將這些素材整合到演示文稿中進行展示。因為是自己感興趣的身邊美食,所以學生在學習制作PPT的過程中并不覺得枯燥,在品鑒美食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相關知識點。又如,“音視頻素材的獲取與加工”單元的主題是“鼓浪嶼之波”,在這個主題里,學生查找和加工鼓浪嶼島上的經(jīng)典音樂,將其制作成小視頻;“圖片素材的獲取與加工”單元的主題是“修舊如舊”,主要任務是用Photoshop軟件修復和加工鼓浪嶼老照片;“電子文檔的設計與制作”單元的主題是“垃圾分類,美化鼓浪嶼”,任務是用Word文檔做一份宣傳垃圾分類的電子小報;“電子表格制作”單元的主題是“購在鼓浪嶼”,任務是調查鼓浪嶼島上的購物情況,制作游客最喜歡購買的美食一覽表;“網(wǎng)頁制作”單元的主題是“魅力鼓浪嶼”,任務是制作宣傳鼓浪嶼的網(wǎng)站;Flash單元的主題是“鼓浪嶼一日游”,任務是用Flash制作游客在鼓浪嶼一日游的動畫演示,其中還加入中秋博餅的游戲動畫,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2.參觀地方美育場所,帶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教學資料
教師通過親臨現(xiàn)場觀察與體驗,讓學生獲得第一手教學資料。教師將教學活動場所延伸到社區(qū),帶領學生“走出去”,在參觀、實踐、調查等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調動生活經(jīng)驗,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實現(xiàn)知與信、知與行的統(tǒng)一。
例如,在進行“購在鼓浪嶼”活動時,筆者讓學生到鼓浪嶼最美商業(yè)街——龍頭商業(yè)街進行調查訪談,獲取最受游客歡迎的美食榜,用于Excel表格原始數(shù)據(jù)的錄入。又如,在進行“鼓浪嶼一日游”活動時,學生可以事先設計行走線路的動畫,然后實地行走到鼓浪嶼時,對事先設計的線路進行不斷改進,這樣制作出的作品可以給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線路參考。
3.聆聽文史專家講座,讓學生在接受美育熏陶中拓寬知識面
在教學中,筆者邀請文史專家為學生開展講座。學生聆聽專家的觀點和見解,了解專家所在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在聆聽中產(chǎn)生靈感,甚至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和專家做好對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配合專家制作圖文并茂、聲像立體的講座課件。學生既是聽眾,也是參與者,既鍛煉了學習能力,又拓寬了知識面。
例如,教師邀請參與鼓浪嶼申遺工作的文史專家來做“鼓浪嶼申遺之路”的講座,學生從中了解了鼓浪嶼的歷史建筑、歷史道路、自然景觀、文化遺跡以及申遺要素背后的故事。講座喚起了學生對鼓浪嶼美育資源的保護意識,進而帶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去參與信息技術主題活動,制作出來的作品也更富有感染力。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地方美育資源,既能讓課堂充滿美感和生機,提高教學質量,又能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生熱愛鄉(xiāng)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愛鄉(xiāng)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