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都說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精悍”,然而也許很多教師都沒有想過:如何在“短小”的前提下,還能實現“精悍”的效果呢?無疑,走常規(guī)知識講解的老路子是難以達到的,需要更加精巧的設計、更加高效的表達。
教師們都知道:所有的新知識,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住新知識,尤其是促使他們愛上學習,這是教學工作中繞不開的問題。
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識點相當細碎而又繁復。因此,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不僅僅是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還有如何幫助學生記住知識。
進一步說,學生記憶和回憶時如果遭遇到極大的困難,就會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挫折——這種挫折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緊張、惶恐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感受將進一步削弱他們學習的意愿和效果。
而設計得當的歌曲類微課,能夠較好地解決“記憶”和“情感”兩方面的問題,并且對促進理解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原理可以用“知識高效表達的四化模型”來解釋。
首先,對于諸多的碎片化信息如何記憶,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負荷理論”中提供了解決之道(下圖中“思維圖式化”所對應的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由于學習材料本身的難度而帶來的認知負荷(內部認知負荷),是無法直接降低的。但是,如果能引入恰當的“相關認知負荷”,就有可能把較高的認知負荷,轉化為較低的認知負荷。
“相關認知負荷”的原理是:將沒有規(guī)律的、不易記住的零散信息,轉化為相關的、有規(guī)律的、容易回憶的信息,如將“3.14159……”這一長串完全沒有規(guī)律、難以記憶的數字,轉變?yōu)橛挟嬅娓?、有故事線索的打油詩“山頂一寺一壺酒……”,就是引入相關認知負荷、化解記憶難點的例子。其實,教師們在教學中編制的順口溜,就是引入相關認知負荷的典型例子。毫無疑問,浙江海寧中學所創(chuàng)作的系列地理歌曲微課,事實上也就是用歌曲的方式,為較難的知識引入了“相關認知負荷”。
其次,歌曲除了與順口溜一樣,擁有朗朗上口、前后關聯(lián)的句子外,還擁有一個特別的優(yōu)勢——激發(fā)情感(圖中的認知情感化)。
由于采用了學生愛聽愛唱的歌曲作為旋律,因此歌曲類微課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愛。在積極情緒的作用下,學生更容易產生想學、想唱的動機,而且學生大腦在積極情緒的作用下加工信息的速度更快,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
最后,歌曲類微課往往大量采用直觀的視覺化場景,以和歌詞中的知識點相對照,這也符合四化模型中“知識可視化”和“語義情境化”的原則。
根據以上分析,歌曲類微課對于降低認知負荷、激發(fā)積極情感、增進記憶和理解,均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海寧中學地理歌曲微課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心理學、腦科學原理的,非常值得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