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飛
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而產(chǎn)生的微課,讓學生有了自主選擇學習資源的機會。剛開始采用微課學習時,學生可能會因感到新鮮而產(chǎn)生較強的學習興趣。但當學生習以為常后,如果微課不能打動學生,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微課的主動性,甚至出現(xiàn)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習倦怠。
歌曲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熟悉的旋律被賦予新的歌詞內(nèi)容時,往往會引發(fā)人們的好奇和興趣。許多網(wǎng)絡傳播和微課實踐都表明:如果能把知識融入學生喜愛的歌曲,再將其制作為聲畫并茂的微視頻,既可以給嚴肅刻板的知識賦予有趣的色彩,又可以憑借歌曲的旋律和視頻的畫面為學習者提供多感官刺激,使學生對知識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筆者所在的海寧中學地理組從2015年就開始了將歌曲改編為地理微課的實踐,目前已累計制作了近20個地理歌曲微課,掃描二維碼可觀看。本文就以其中的一個歌曲微課《時間都去哪兒了》版《青藏高原》為例,闡述歌曲類微課的設計、制作與應用。
歌曲類微課的設計主要包括歌曲和內(nèi)容的選取、教學流程設計、整體風格設計三方面。
1.歌曲與內(nèi)容選取
對于歌曲類微課來說,無論是歌曲的選擇還是歌詞的選取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將兩種完美融合,才能發(fā)揮1+1>2的功能。在海寧中學系列地理歌曲微課中,既有先選擇歌曲后選取合適內(nèi)容的,也有先確定內(nèi)容后選擇合適歌曲的,《時間都去哪了》版《青藏高原》則是后者。
選擇《時間都去哪兒了》作為改編對象,有兩大原因:第一,該歌曲貼近學生且原歌曲有教育意義。歌曲2010年發(fā)行,充滿溫情和正能量,且熟知度很高。在選取歌曲時,最好選擇能和學生產(chǎn)生共鳴的歌曲,以增強學習效果。第二,該歌曲意境與歌詞內(nèi)容意境有相通之處。青藏高原遼闊蒼涼,遠離塵囂,生活節(jié)奏慢,易讓人產(chǎn)生對人生和世界的感慨,而《時間都去哪兒了》旋律平實簡單,高潮處深情感嘆,兩者存在結合的可能性。
2.教學流程設計
《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旋律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門前老樹長新芽”八句的主歌部分和“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副歌部分。
主歌部分旋律舒緩漸進、娓娓道來,教學設計上筆者配合展現(xiàn)青藏高原的典型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如珠穆朗瑪峰、高原湖群、高寒草場等,讓人彷佛在安靜地欣賞優(yōu)美的雪域風光。
副歌部分發(fā)出“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吶喊,筆者將其轉化為“光照充足嗎”“地熱密布嗎”“農(nóng)業(yè)在河谷嗎”“天路(青藏鐵路)修建難嗎”的地理問題,引發(fā)對地理現(xiàn)象背后的地理成因的思考。尤其是副歌部分,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與歌曲之間找到了天然的聯(lián)系,相比于平鋪直敘,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活躍思維。
3.整體風格設計
歌曲改編類微課的最大特色就是結合了歌曲這一藝術形式,因而其風格也應具備藝術美感。在歌詞創(chuàng)作方面,筆者保留了原詞中“a”的韻腳,押韻的歌詞唱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節(jié)奏感。在聲線表達方面,筆者選擇了字正腔圓、聲音干凈空靈的女聲,試圖用聽覺將人們與其印象中莊嚴、圣潔、遼闊的青藏高原建立聯(lián)系。在畫面制作方面,筆者摒棄PPT錄屏的方法,采用視頻拼接的方法,將青藏高原的高清視頻畫面配合歌詞剪輯制作。
整體風格上,本微課力求融歌詞、演唱、畫面與音樂為一體,打造“MV式”微課作品,力圖營造豐富、立體、有吸引力的知識情境。
微課設計完成后,就進入了具體制作階段。本微課的制作主要經(jīng)歷了歌詞撰寫、歌曲錄音、視頻素材收集、視頻剪輯制作四步驟。
1.歌詞撰寫
編寫歌詞是歌曲類微課的核心工作。歌詞的編寫既要覆蓋全部知識點,又要語句通順,前后邏輯連貫,還需要按照歌詞的要求有統(tǒng)一的韻腳。這個部分的難度最高,筆者花費三天時間,修改了四稿,最終定稿。
2.歌曲錄音
在演唱者的選擇方面,筆者在學生中進行了廣泛的征集,學生們參與錄制歌曲類微課的積極性非常高,最終選擇了一位符合上述條件的學生作為演唱者。
在錄音時,為了節(jié)約成本,直接采用了手機軟件“唱吧”進行錄制?!俺伞背赓M提供伴奏外,還提供了伴奏對應的歌詞,同時可以將聲音進行修飾美化。
實踐表明,只需注意選擇安靜、密閉的環(huán)境,“唱吧”錄制效果還是不錯的。
3.視頻素材收集
錄音完成后,就該制作微課視頻了。由于筆者希望制作“MV式”微課,因此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視頻素材。視頻素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wǎng)站購買,二是自行錄制。
視頻素材網(wǎng)站很多,筆者主要是通過淘寶網(wǎng)購置相關素材,只需在淘寶網(wǎng)上輸入“青藏高原”“布達拉宮”等關鍵詞,即可找到相關視頻資源,按價支付后即可下載該視頻。對于部分專業(yè)性較強的內(nèi)容,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視頻素材,就需要自行制作了。例如,“東南暖濕西北旱/出現(xiàn)了植被分化”一句,筆者使用了PPT把青藏高原降水分布圖和植被分布圖做成了動畫(如上圖),然后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進行錄屏,就完成了這一視頻素材的自制工作。
4.視頻編輯合成
有了歌曲錄音和視頻素材,就可以做最后的編輯合成了。筆者利用會聲會影進行微課視頻的編輯合成,主要工作包括視頻素材的導入、添加到時間軸、將視頻大小統(tǒng)一調(diào)整為同一尺寸、添加效果、添加標題(歌詞字幕)等。
筆者嘗試將系列地理微課納入《聽歌學地理》選修課程,借助“海寧中學地理組”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堂翻轉。微信推送分三部分:第一,“歌曲欣賞”,呈現(xiàn)微課視頻和改編歌詞;第二,“知識鏈接”,提供相關圖文知識;第三,“習題鏈接”,針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效果診斷。
實踐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課前聽歌自學后來到課堂,已初步學會了改編后的歌曲。通過小測檢驗,學生對前置知識的掌握也較好,具備翻轉課堂所擁有的學習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