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
(江蘇省泰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急診科, 江蘇 泰州, 225321)
門急診輸液具有見效快,方便等優(yōu)點,目前成為大多數,門急診患者首選治療方式。另一方面隨著抗生素藥品不斷更新發(fā)展,靜脈注射抗生素成為臨床治療急癥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臨床資料[2-3]顯示,在抗生素使用期間會發(fā)生較多不良反應,對患者恢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合理利用抗生素,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至關重要。為降低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使用抗生素藥物輸液的急診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急診室使用抗生素輸液且發(fā)生不良反應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10~62歲,平均(45.21±10.21)歲,出現不良反應時間1~15 h, 平均(8.21±3.21) h。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疹、瘙癢惡心嘔吐、腹瀉、發(fā)熱等不良反應癥狀。納入標準: 于本院急診室使用抗生素輸液,且出現不良反應者; ② 臨床資料記錄完整者; ③ 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15 h。排除標準: ① 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② 過敏性體質,對所用抗生素過敏,影響實驗結果者。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別、年齡、病情、藥物使用情況等。統(tǒng)計患者疾病類型,使用抗生素原因及抗生素使用種類,并分別統(tǒng)計各個患者出現的不良發(fā)應,綜合分析使用抗生素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并根據原因制定相對應的措施,以減少不良反應。
1.3.1一般護理: 所有護理人員加強專業(yè)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掌握,做好急診輸液抗生素藥物過敏的緊急護理工作。本研究中抗生素使用患者出現過敏反應較多,應加強過敏相關知識的宣傳。當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護理人員及時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并及時告知醫(yī)生。在等待醫(yī)生的過程中應對過敏患者進行皮下注射1 mL鹽酸腎上腺素和吸氧治療[7-8]。對于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出現過敏休克的患者,應及時遵醫(yī)囑給予患者抗過敏休克藥物,避免患者病情繼續(xù)惡化。相較于對不良反應的處理,及時預防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更為重要。在給患者使用抗生素時,應較為全面的詢問患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進行青霉素皮膚過敏試驗。確認無過敏反應后再進行靜脈滴注,在滴注的過程中應仔細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其他不良反應[9-10]。此外,抗生素靜脈滴注時應控制好速度,不宜過快,起始速度控制在20滴/min,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速度。
1.3.2心理護理: ① 輸液前護理: 急診室患者大多病情急,病情轉化快,在等待救治的過程中易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因此,在患者輸液前應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疏導患者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并與患者家屬詳細交流患者病情。在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始終保持微笑,緩解患者緊張不安情緒。此外,護理人員可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案及治療成功率,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同時可分散患者注意力。在輸液過程中應給予患者相應的心理疏導,告知患者及家屬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屬于正常情況,護理人員會及時處理,無需過分擔心[11-12]。② 不良反應護理: 在靜脈給藥的過程中若患者發(fā)生胃腸道反應或過敏反應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給予患者相應的處理措施外,應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因為當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大多會表現出呼吸急促、不安和緊張等情緒,影響后續(xù)治療。此時,若護理人員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則可使患者安靜下來,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良反應是正常情況,醫(yī)生會及時處理,安撫患者。及時停藥,并對癥處理后,增加患者對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了解,可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時患者出現不良情緒。
1.3.3加強護理人員培訓: 定期組織相關護理人員專業(yè)知識和相關操作技能的培訓,并進行定期考核,以督促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同時邀請抗生素使用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對學習成員進行交流、培訓,各類抗生素使用范圍,適應人群,以及使用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哪些不良反應,發(fā)生不良反應后應如何處理等相關知識[13-14]。同時制定抗生素相關使用制度,當使用抗生素超過一定劑量時應與主治醫(yī)師報告,加強監(jiān)管力度,從根本上做到禁止濫用抗生素,合理利用抗生素。
1.3.4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搶救處理知識的護理培訓,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制定抗生素類別和目錄,明確抗生素使用范圍和使用方法,加大監(jiān)督和管理力度,做到合理利用抗生素,并利用網絡等渠道向社會公眾進行宣傳,確保抗生素藥物的合理利用,引導患者清除抗生素不良反應,正確認識不良反應,減少甚至避免不良反應[15-16]。此外,可通過發(fā)放抗生素使用方法及其不良反應相關手冊,在急診科室走廊設置相應海報,幫助廣大患者對抗生素在臨床視功能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進行基本了解,提高患者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抗生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本實驗所得數據均記錄在Excel表格中,采用三線制表格的形式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綜合分析。
研究對象使用抗生素原因多為胃腸道感染(35.00%)及呼吸系統(tǒng)感染(30.00%), 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所占比例較少,見表1。
本研究對象中喹諾酮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90.00%)、青霉素類、先鋒類、其他抗生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56.67%、58.33%、68.33%, 見表2。
表1 研究對象使用抗生素原因[n(%)]
藥物不良反應為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等過程中,機體出現有害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則為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產生的不良反應。急診輸液為多數患者首選治療方式,急診室輸液量增加,加之涉及抗生素藥品加多,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上升[17-18]。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往往會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對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嚴重者會造成致命威脅[19]。因此,及時總結分析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不良反應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
表2 研究對象抗生素使用種類及其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臨床使用抗生素在救治患者的同時,產生的不良反應給患者造成一定困擾,只有明確不良反應發(fā)生原因,才能針對性制定護理措施,從根本上預防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大多為胃腸道感染與呼吸系統(tǒng)感染,而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使用抗生素為喹諾酮類抗生素,因此在抗生素不良反應的預防中應加強對喹諾酮類抗生素的管理力度,合理利用該類抗生素,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20-21]。對于胃腸道感染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中更易產生胃腸道反應。因此,在輸液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是否發(fā)生不良反應,若發(fā)生不良反應應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急診輸液室患者增多,抗生素使用過程中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在使用過程前、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采取相應措施,加強監(jiān)督觀察,及時發(fā)現不良反應,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有效緩解患者不良反應,同時加強用藥管理,合理利用抗生素,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性,降低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