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英
(安吉縣第三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浙江 湖州 313301)
臨床研究表明,妊娠作為一種自然生理過程會對孕婦的心理精神狀況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孕婦的生理變化及情緒變化又會對其能否順利分娩產生影響[1-2]。婦女在妊娠期、分娩期以及產褥期,同時承受著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孕婦的心理因素對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影響不容忽視[3]。目前,國內關于孕產婦心理的相關報道多見于產前護理干預,本院對近年收治的300例孕婦進行研究,通過探討孕婦心理狀況對妊娠結局及分娩方式的影響,以期為孕期保健及心理干預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產科病房收治的孕婦300例,年齡21~34歲,平均27.94±2.51歲;孕周36~40周,平均38.24±1.03周。所有入組孕婦均為單胎待產產婦,產檢未見病理性產科疾病,且無嚴重內外科合并癥及心理精神疾病。對孕婦進行隨訪直至分娩,根據妊娠結局將其分為妊娠結局良好組和妊娠結局不良組,再根據分娩方式將其分為陰道分娩組和剖宮分娩組,各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組孕婦均知情同意。
1.2方法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向所有入組孕婦發(fā)放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生活事件量表(LES)等調查問卷,根據各量表累計得分,評價各組孕婦產前心理精神狀況及生活事件發(fā)生情況。調查問卷由孕婦在無外界干擾情況下自主填寫,本院工作人員負責解答孕婦在填表過程中提出的疑問,經確認各量表填寫完整且信息填寫無誤后進行統(tǒng)一錄入分析。本次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
1.3評價標準[4]
1.3.1焦慮自評量表(SAS)SAS量表包括20項調查內容,得分標準為4分制,若為正向評分題,依次評為粗分1、2、3、4分,若為反向評分題,則評為4、3、2、1分,累計20項粗分乘以1.25取整數(shù)部分,即為標準分,累計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SAS評定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1.3.2抑郁自評量表(SDS)SDS量表包括20項調查內容,得分標準為4分制,評分標準同SAS量表;SDS評定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分以上為重度抑郁。1.3.3生活事件量表(LES)LES量表含有48項常見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學習方面及社交等方面的內容,分為正性生活事件與負性生活事件,其中,負性生活事件得分越高,精神壓力越大。
2.1不同分娩方式的孕婦產前量表評分比較陰道分娩的產婦有179例,其中,重度焦慮1例,中度焦慮6例,輕度焦慮95例,77例無焦慮情緒;重度抑郁3例,中度抑郁11例,輕度抑郁112例,53例無抑郁。剖宮分娩的產婦有121例,其中,重度焦慮8例,中度焦慮43例,輕度焦慮42例,28例無焦慮情緒;重度抑郁7例,中度抑郁20例,輕度抑郁61例,33例無抑郁。陰道分娩組產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及負性生活事件評分均優(yōu)于剖宮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妊娠結局的孕婦產前量表評分比較在300例產婦中,有277例妊娠結局良好,有23例妊娠結局不良;妊娠結局良好的產婦產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及負性生活事件評分均低于妊娠結局不良的產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妊娠結局的孕婦產前量表評分比較±s)
臨床中,妊娠期婦女出現(xiàn)心理問題屬正常心理反應,一般不會成為引發(fā)其他疾病的因素,若孕婦長期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異常反應則可能對機體及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臨床應重視孕產婦的心理干預,以達到優(yōu)生優(yōu)育的目的。在分娩過程中,產力、產道、胎兒及產婦的精神心理因素都是影響分娩的重要因素[5]。其中,焦慮和抑郁是產婦最主要的心理反應,可對妊娠婦女的呼吸、體力及心率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導致產婦子宮缺氧、宮口擴張延遲、產程延長、收縮乏力等多種問題[6]。此外,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還會造成產婦疼痛加劇,強烈的宮縮致使產婦焦慮情緒增加,而疼痛又會加重產婦焦慮的不良情緒,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增加了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的發(fā)生風險[7]。
既往研究報道,妊娠期負性生活事件的發(fā)生易引起焦慮、抑郁及緊張等不良情緒,致使大腦皮層長期處于抑制狀態(tài),還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影響產婦正常陰道分娩的順利進行[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剖宮產婦產前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高于陰道分娩者,且妊娠結局不良產婦產前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亦明顯高于妊娠結局良好產婦,結果提示,焦慮和抑郁可能增加了剖宮產率,提高了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風險[9]。
綜上所述,孕婦產前心理精神狀況與其妊娠結局及分娩方式密切相關,臨床應重視對妊娠期婦女的心理干預,加強孕期心理保健,改善其心理精神狀況,以提高分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