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罰是最嚴厲的處罰方式,直至可以剝奪人的生命。刑事審判人員在嚴格適用法律的前提下,應樹立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正義理念,保障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刑事訴訟 審判 理念
作者簡介:徐澤春,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44
“一個國家對付犯罪并不需要刑事法律,沒有刑法也并不妨礙國家對犯罪的有效鎮(zhèn)壓與打擊,而且,沒有立法的犯罪打擊可能是更加及時、有效、靈活與便利的。那么,人類為什么要有刑法?這個問題早在三百多年前歐洲啟蒙思想家們就作出了回答: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國家?!?/p>
“刑法不僅是善良人的大憲章,也是犯罪人的大憲章?!彪x開了刑法的對象是國家這一認識,刑法自然就成了國家對付犯罪的工具,刑事規(guī)范就從根本上失去了自身的目的性。作為具體實施刑事法律的刑事審判人員,在審訊被告人的時候,在運用刑事法條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國家。刑事法條不是用來對付犯罪人的工具,不是為了要將其治罪,一定要找到的一個法律依據。而要思考,即使是被告人,亦享有“不逾越法定范圍而受科處過當刑罰之權利”。
一、 法律真實
【廣東四會市人民法院審判員莫兆軍被控玩忽職守罪】2001年,原告李某持借款借據、國有土地使用證、購房合同等證據起訴借款人張某、張某至父母、張某之妹歸還欠款,廣東四會市人民法院審判員莫兆軍獨任審判,被告對借據上的簽名承認自己所簽,但提出是原告脅迫所寫的,無證據證實。后審判員莫兆軍判決被告歸還欠款,被告沒有上訴,被告張某之父母在法院外服毒自殺。審判員莫兆軍被指控犯有玩忽職守罪,一審判處無罪,檢察院提起抗訴,廣東省法院終審維持原判。后公安機關介入查實,借據確實是原告脅迫他人所寫。
(一)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
法律事實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用證據得以證明的案件事實;客觀事實是客觀發(fā)生,客觀存在的事實。法律事實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由客觀事實決定,但不等同于客觀事實,而是經過人的主觀活動明確或確認的案件事實。首先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目前的科技水平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完全還原已經發(fā)生的客觀事實。其次,作為被動的法官,只能依靠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作出裁決,一般不能主動調查取證??剞q雙方有時故意隱瞞某些反應客觀事實的證據。另外,由于取證、質證能力的差異,有些證據雖然客觀存在,但無法提供給審判法官。以上種種因素都導致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存在差異,有時差別非常大。我們只能盡可能追求法律事實最大限度接近客觀事實,但是兩者很難或者是不可能一致的。
(二)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
客觀真實,即人們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完全符合客觀情況。法律真實,是指司法活動中人們對案件事實的認識符合法律所規(guī)定或認可的真實,是法律意義上的真實,是在具體案件中達到法律標準的真實。法律真實雖包含有客觀真實的內容,但客觀真實是完全正確的,而法律真實是根據證據認可的真實,本身就有錯誤的可能性。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95條的規(guī)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照法律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證據不足,應當作出無罪判決。法官的判決只能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那么作為被動的刑事審判法官,只能以客觀真實為極限目標,追求法律真實,即依照法律規(guī)定,證據能夠證明的真實。
雖然說認識符合客觀實際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有限的刑事審判期限內,在有限的資源配置條件下,法官的判斷只能以法律事實為依據,追求法律真實,盡可能向客觀真實靠攏,而不能要求一定要達到客觀真實。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法官的每一個判決都是與客觀實際相符的,即將客觀真實作為司法審判的標準,是脫離實際的,對此刑事審判人員應該有正確的認識。我們不能強求現在的一個刑事判決,在一百年、一千年以后也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應該做到,現在的一個刑事判決,即使一百年、一千年以后的人回頭看,他會說:“即使是我們在當年,也只能作出這樣的判決?!?/p>
客觀真實還是法律真實,實際上是一個刑事法治在證據法上的選擇問題。刑事法治以法律真實為價值訴求,要求證據的合法性,在查明案件事實與保障人權之間平衡,追求形式真實。而客觀真實則體現了對實質真實的追求,為達到客觀真實,往往不擇手段。因此,在刑事審判中,證明活動應當以法律真實為核心,通過法官的內心確信排除合理懷疑,實現公平公正。
由此涉及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認定刑事錯案。我國的一貫認識就是法官認識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的就是錯案,要進行相關法律追究。該規(guī)定使得我們的刑事法官在從事刑事審判時承受巨大的壓力,盡力去找尋,去深究客觀事實。但是如前所述,我們只能要求做到法律真實,沒有證據證明的客觀事實即使存在,我們不可能獲知,也不可能認定。所以,只要刑事審判人員以證據為中心,對證據進行綜合判斷,根據法律規(guī)定進行裁判,盡可能接近客觀真實,以法律真實為準,即使日后出現新的證據證明裁判不符合客觀真實,也不是錯案。
對于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寧可放縱罪犯,也不能冤枉一個好人”要有準確的理解。該觀點絕對不是鼓勵我們去放縱罪犯,而是要求刑事審判人員要嚴格堅持刑事案件的定罪標準,即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做到了排除合理懷疑,也就是西方國家提出的“內心確信”。對于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即使有一定的犯罪嫌疑,也要作出無罪處理,即“疑罪從無”。要求刑事審判人員轉變觀念,以保障人權為出發(fā)點,從嚴審查、認定證據,決不能放寬定罪標準。
二、 特殊預防
“刑罰的正當化根據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惡有惡報的正義要求,同時也必須是防止犯罪所必需且有效的,應當在報應刑的范圍內實現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的目的”。刑罰存在的正當性,主要有兩種觀點。報應刑論認為,刑罰的程度應當與犯罪本身的危害程度相適應,尤其應與客觀的危害結果相適應,目的刑論認為,刑罰的程度必須與犯罪人的反社會性格相適應。刑罰的根本目的是預防,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
傳統(tǒng)的一般預防是消極的一般預防理論,也稱威懾預防論,即通過對被告人施加刑罰向一般人宣告:誰實施犯罪行為就會受到刑事處罰,從而威懾一般人,使其不敢犯罪。雖然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意圖犯罪需要威懾的人,但威懾預防論的弊病很多:
1.容易導致刑罰過于嚴厲。因為對于任何可能犯罪的人而言,死刑的威懾力大于其他刑罰的威懾力,重刑的威懾力大于輕刑的威懾力,于是存在著刑罰越嚴厲威懾力越強,預防效果也就越佳的傾向。我國曾經進行的幾次“嚴打”措施以及我國目前還存在的死刑罪名過多的現象,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重刑威嚇思想;
2.依靠威懾很難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人的心靈就像液體一樣,重視順應著它周圍的事物,隨著刑場變得日益殘酷,這種心靈也變得麻木不仁了。嚴峻的刑罰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犯罪面臨的惡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規(guī)避刑罰。為了擺脫對一次罪行的刑罰,人們會犯下過多的罪行。刑罰最殘酷的國家和年代,往往就是行為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國家和年代。” 我國的歷史以及今天的中外已經證明,依靠重刑來遏制犯罪只能是一時的,是不可能長久的。一個人一輩子不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他害怕刑罰;一個人明知道法律的后果,也會鋌而走險。
3.通過威懾進行一般預防,意味著不是犯罪而受處罰,而是為了他人不犯罪才受處罰,被告人容易淪為預防他人犯罪的工具,有可能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如果以一般預防為主,量刑時考慮的是社會上一般人的認識,就會忽視被告人本身的犯罪情節(jié),而將被告人作為預防一般人犯罪的工具,受到不適當的刑罰處罰。主要存在以下兩種情形:
(1)被告人主觀惡性小,但造成的危害結果嚴重,此時有可能為了警示社會一般人而加重處罰。例如犯罪嫌疑人對社會不滿,將幾根木棍燃燒在高速公路上縱火,法院從一般預防例如出發(fā),為了警示他人,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導致罪責刑不相適應。
(2)被告人主觀惡性大,但造成的危害結果不是很嚴重,這個時候也有考慮因為民憤、輿論的影響,加重處罰。
較高的犯罪現象以及高發(fā)的再犯率需要對犯罪人本身進行研究。一般預防論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強制說”,即每個犯罪人都是一樣的,都是意志自由的,之所以犯罪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其他的原因,對其要在道義上進行譴責。但是司法實踐以及理論上已經證明,完全的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起碼在目前是難以做到的。每個人犯罪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只有對癥下藥才可能消除病情。
所以,刑事審判人員在定罪量刑階段,應轉變觀念,由行為主義轉向行為人主義,由一般預防為主轉向特殊預防為主,注重具體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再犯可能,綜合主客觀方面定罪量刑。
刑罰與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是人們公平正義意識的要求,但是,公平正義觀念的具體內容會隨著歷史的變化而變化。對什么樣的犯罪科處什么樣的刑罰才算實現了刑罰與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是隨著社會條件以及一般人的平均價值觀念的變化而變化的。這里有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即刑法分則里面哪些是重罪,哪些是輕罪。不同的犯罪性質,決定了該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進而決定刑事責任輕重的不同。一般而言,危害國家安全罪重于其他刑事犯罪,故意殺人罪重于故意傷害罪,綁架罪重于非法拘禁罪,搶劫罪重于盜竊罪。但是,有些犯罪之間的輕重比較比較困難,也會隨著社會條件以及一般人的平均價值觀念的變化而變化的。對人的自由漠視的年代,就會認為非法拘禁不是很嚴重的行為;財物很稀缺的時期,對盜竊罪的處罰可能要重一些。一個國家對某些行業(yè)嚴格管制,對即使沒有造成具體危害,但違反了相關管理制度的行為也會嚴加懲處,如私人向不特定民眾的借貸行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生命、健康、隱私等權益會越來越重視,對這一類犯罪會要求嚴厲打擊。
1.被告人主觀惡性大,造成的危害后果又非常嚴重,要求其承擔嚴重的刑事責任沒有疑問。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對于惡性殺人、強奸、搶劫、綁架等案件依照法律從重處罰,保護社會的正常秩序是可以的,也是應當的,老百姓對此也是有著強烈的愿望的。法律需要得到公眾的認同,刑法更是如此。
2.被告人主觀惡性大,但是造成的危害后果不是很嚴重,這種情況下要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依照法律明文規(guī)定定罪量刑,不能因為主觀惡性大而從重處罰。
3.被告人主觀惡性小,但是造成的危害結果嚴重,這個時候根據犯罪情節(jié)可以適當從輕處罰。
4.被告人主觀惡性較輕,造成的結果不是很嚴重,這種情形下盡可能從輕判處。只要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不大,再犯可能性很小,一般可以判處緩刑或非監(jiān)禁刑。
作為一個刑事審判人員,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理念,謹慎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利,杜絕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注釋:
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法律出版社.1998.3-4.
[意]貝卡利亞著.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43.
比較典型的就是李昌奎案。被告人李昌奎因瑣事將一女子強暴后殺死,又將該女子的弟弟倒提摔死。一審法院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二審法院改判為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該改判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再審改判為死刑立即執(zhí)行。
例如妻子長期被丈夫嚴重虐待,妻子無法忍受將丈夫殺死的事件;再比如妻子長期照顧重病癱瘓在床的丈夫,精神處于長期壓抑之中將毒藥放在丈夫手邊,丈夫服毒自盡的案件。應該說,造成的危害結果是嚴重的,但是行為人主觀惡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