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所述“打賞”所得是指通過自媒體平臺發(fā)布個人原創(chuàng)知識成果方式所獲取的平臺用戶的一定給付。近年來“互聯(lián)網+”發(fā)展迅猛,用戶群體龐大,“打賞”模式呈現出愈發(fā)強勁的獲利能力?;诳啥愋栽恚按蛸p”所得具有可稅性,但其難以適用現行稅法。本文旨在對理論界主流三種觀點進行分析,厘清“打賞”所得法律性質,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征稅管理方案,以期在實踐中可以更好的運用,從而平衡經營者、自媒體平臺和國家三方利益,推動我國自媒體行業(yè)稅收制度發(fā)展,最終實現稅收福利社會共享。
關鍵詞 微信贊賞 可稅性 稿酬所得 征稅管理
作者簡介:龍秋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5級法學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33
自媒體經濟時代,平臺為了鼓勵原創(chuàng),出現了諸如微信贊賞、微博打賞等功能。以微信贊賞為例,“微信贊賞”是指用戶基于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性內容等自愿給付金錢等經濟利益的活動。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fā)展,這種鼓勵內容創(chuàng)作的方式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與接受,甚至出現了有人以此為業(yè)的現象。
一、贊賞所得可稅性分析
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可稅性”的含義,“可稅性”一詞首次由張守文教授提出,并且成為判定是否征稅的重要方法??啥愋岳碚撘髲闹黧w、客體和稅收優(yōu)惠三個方面進行初步考量。
從征稅主體上來看,“微信贊賞”所得擬規(guī)定由財政部門委托微信平帶依法進行代扣代繳,征稅權行使主體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可能性和法律上的合理性、合法性。
從征稅客體上來看,收益性是征稅的基礎,無收益不征稅。影響收益可稅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效率性、公平性、可確定性和既存性。其一,打賞所得的效率性體現在虛擬貨幣方便征稅、成本低廉;其二,公平性是稅收公平原則的體現,贊賞所得來自于用戶個人財產,目前贊賞功能只對個人開放,絕大多數是營利性收入,用于非公益事業(yè),對其征稅不違背公平原則;其三,贊賞所得直接存入運營者的電子錢包,電子賬戶流水明細十分詳盡,若將運營者贊賞所得與其個人賬戶分離,計算稅基就更加簡單明確;其四,一經用戶打賞,運營者即獲得相當的收益,屬于既得收益。因此初步判斷,贊賞收益具有可稅性。
從稅收優(yōu)惠上來看,國家往往基于對經濟和政策的考量,給予納稅人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等優(yōu)惠。前文提到只有個人公眾號才能以自身名義獲得打賞收入,特殊群體、公益組織和社會團體等都不能以組織名義獲得贊賞收入。但是,對于將打賞所得用于公益性事業(yè)的個人,國家應依據法律給予稅收優(yōu)惠。稅收優(yōu)惠雖然會使可稅性主體范圍和客體范圍有所縮減,但符合稅收公平原則。
二、贊賞所得法律性質分析
微信公眾號按照主體不同分為政府、媒體、企業(yè)、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公眾號共五大類,但是由于目前微信“贊賞”功能僅對個人類型的公眾號開放,因此接下來我們將以個人公眾號及非個人公眾號這一維度對其此種各種所得的定性進行分別討論。
(一)非個人公眾號
非個人公眾號即為包括政府、媒體、企業(yè)、其他組織類型的公眾號,非個人公眾號盡管無法通過注冊主體為個人的微信公眾號來獲得微信贊賞所得,但卻可以通過其員工認證創(chuàng)建屬于企業(yè)的公眾號或者個人所有但為企業(yè)服務和擁有的個人類型賬號。這一類型所得性質認定清晰,實際操作中處理也較為簡單。對于注冊主體為非個人類型的公眾號的微信所得,以企業(yè)為例,應當直接按照稅法有關規(guī)定將贊賞收入納入經營所得中再進行分別處理即可。
(二)個人公眾號
我國對“微信贊賞”所得的法律性質沒有統(tǒng)一觀點,理論界以贈與所得說、勞務報酬所得說和稿酬所得說這三種為主流。下面逐一分析,明確利弊,以期得到最合適的定性。
1.贈與所得說
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總結出現有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首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guī)定贈與是一種基于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單務行為。微信贊賞行為與之類似,公眾號平臺運營者發(fā)布文章后,用戶基于對文章的贊賞或者喜愛而作出的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其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微信贊賞也有類似的任意撤銷權,即在贊賞金額轉賬成功前用戶可以任意選擇取消贊賞;再次,從進行贊賞的人的主觀態(tài)度來看,贊賞行為人往往基于贈與的意思進行實際的表示;最后,當贊賞人進行贊賞時,微信官方對贊賞的定義為“贊賞時為表示鼓勵而對文章內容的無償贈與”,可見,贊賞功能的設計本意是對給用戶提供一個鼓勵文章內容的贈與通道。
綜合以上幾點,許多學者認為應該將微信贊賞所得納入贈與所得范疇,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以及《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贈與所得并未納入個人所得稅的征稅項目中,因此微信贊賞所得也就不需要稅務部門的介入。
但此種理論并非完善,仍然存在諸多理論上的矛盾。首先,微信贊賞行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單務行為,在公眾號發(fā)布文章時作者對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負有保證義務,因此贊賞行為實際并不符合贈與行為的構成要件。從經濟法的角度來說,微信贊賞已經具有了形成較大市場的潛力,以羅爾事件為例,羅爾的文章在發(fā)布后短時間內獲得了200多萬元,雖然此時經過輿論以及有關部門的介入資金均被原路退回,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微信贊賞的潛在的巨大市場。如前所述,微信行為實際上是一個交易行為,國家有必要對其進行一定的管控,因此稅法也就有必要對此進行一定稅務處理。
2.勞務報酬所得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可以看出,勞務報酬所得是個人獨立從事某種技藝或者獨立提供某種勞務而取得的報酬。勞務報酬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基于合同關系而產生的報酬;(2)報酬獲得者與報酬支付者相對獨立,不存在從屬性;(3)報酬獲得者具有提供某種勞務的義務。
對于微信公眾號運營者來說,發(fā)布者借助微信互聯(lián)網平臺,以高品質的內容取悅消費者,換取報酬,即“贊賞”,公眾號運營者獨立于平臺,不受平臺控制,具有極大的自主性。同時,受眾的“打賞”行為,對象多為專業(yè)化信息。在醫(yī)療、財經、影視等方面,讀者的“贊賞”行為更加頻繁。從讀者獲取專業(yè)知識的角度而言,這類文章的服務性質明顯,帶有明顯的差異化、個體化、特殊化性質,被定義為勞務報酬所得中的某特定服務并無不妥。況且,在自媒體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打賞”模式下,新興收入模式無法對應現有法規(guī)也屬正常,但勞務報酬所得中仍有一項“其他勞務所得”可以囊括此類收入。
倘若贊賞所得被定性為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法》第8條規(guī)定:“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義務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個人所得超過國務院規(guī)定數額的,在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或者沒有扣繳義務人的,以及具有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的,納稅義務人應當按照國家規(guī)定辦理納稅申報??劾U義務人應當按照國家規(guī)定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庇捎谀壳拔⑿牌脚_并不是法定的扣繳義務人,因此這種情況下的稅收征管應由公眾號平臺運營者在達到一定額度后自行納稅申報。
但仍由批評者認為,此種說法缺乏合同法律關系基礎。微信平臺公眾號運營者先發(fā)布文章,選擇是否接受贊賞,讀者再根據自身對相關內容的滿意程度決定是否進行贊賞以及贊賞的金額,在此過程中,公眾號運營者與讀者沒有任何意思上的聯(lián)絡,也就無從訂立勞務合同,成立勞務合同關系。因此勞務報酬說亦存在一定的瑕疵。
3.稿酬所得說
依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8條第5項,“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fā)表而取得的所得”。在該條款中,稿酬所得與勞務所得類似,均系提供特定勞務而獲取的報酬,而之所以將之從勞務所得中單列并適用優(yōu)惠稅率,僅系鼓勵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原因而已。
微信贊賞,是發(fā)表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自由創(chuàng)作者的文章,得到閱讀者欣賞從而得到的收入,目前學界對稿酬所得一般定義為以圖書和報刊形式出版發(fā)表所取得的酬勞。二者在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首先,二者支付的對象的表現形式都是文章,只是傳統(tǒng)稿酬支付的,主要是以紙質形式展現的文章,而微信贊賞支付的都是自媒體平臺上發(fā)表的文章。其次,作者的主觀目的中都有獲取利益的意思,微信公眾號進行文章推送時會有是否接受贊賞的選項,該選項已經勾選,即表明作者有獲取利益的意思,這與傳統(tǒng)稿酬的特點不謀而合。從結果上看,倘若這一所得被定性為稿酬所得,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原作者的版權,同時也符合國家將稿酬所得從勞務報酬所得中單列出來給與一定的照顧和優(yōu)惠的政策,更能鼓勵和支持原創(chuàng)。
但認定為“稿酬所得”仍有缺陷。按照傳統(tǒng)的稿酬所得的征收管理方法,稿酬所得由支付稿酬的單位即出版社代扣代繳。但在新時代自媒體越來越發(fā)達的情況下,微信贊賞卻是由讀者進行支付,這也是二者最大的區(qū)別所在,若仍然按照傳統(tǒng)方法,勢必會給自媒體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不便。
但筆者認為,讀者加入給與文章作者一定對價的行列是由平臺媒體向自媒體時代轉變的必然結果,將其歸類于稿酬所得實際上更加符合紙質媒體向網絡媒體轉變的發(fā)展趨勢。因此,并不能因新時代的這種變化就必然地否定稿酬所得的說法。
三、贊賞所得定性建議——稿酬所得
基于上述三種學說之利弊分析,將“微信贊賞”所得定性為稿酬所得在概念、要件以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優(yōu)勢,理由如下:
(一)漢語言溯源
從漢語言角度,稿酬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定義為“出版機構在發(fā)表著作、譯稿、圖畫、照片等的時候付給作者的報酬。”這是傳統(tǒng)觀念上的稿酬的定義。但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展,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知識傳播不再需要出版機構這一傳統(tǒng)媒介,而是出現了微信公眾號這種提供直接發(fā)表機會的平臺。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打賞所得缺少了出版機構這一主體而否認稿酬所得定性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二)立法定義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定義,“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fā)表作品而取得的所得?!眰€稅將其單列將其單列是為了針對其報酬相對較低的情況單獨制定優(yōu)惠、照顧的征稅辦法。就微信公眾號中的原創(chuàng)文章而言,贊賞所得是讀者對其文章內容的鼓勵而進行的物質給付,是因作品而產生的給付;此外,雖然目前微信公眾號平臺并未納入到圖書、報刊的范圍中來,但是從實際情況中的許多專家、學者的論文參考文獻中已經引入了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文章,故實際上稿酬所得的定義并不與《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的有關概念相矛盾。究其原因,只是技術的進步而使得發(fā)表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但本質是相同的。微信贊賞,并非簡單的贈與,而是因其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才取得的所得。因此,微信贊賞所得符合稅法意義上的稿酬所得的概念,稿酬所得的定性具有概念上的合理性。
(三)法律要件構成分析
一方面,作者選擇開通接受贊賞的同時也就意味著作者的主觀意思中具有獲取一定物質利益的目的。發(fā)布帶有贊賞通道的文章實質上是作者向廣大讀者所進行的要約邀請,讀者選擇贊賞并且進行支付后,該合同即意味著成立,作者對文章的真實性、原創(chuàng)性負有一定的保證義務,并不屬于贈與合同的范疇。另一方面,贊賞的客體與傳統(tǒng)稿酬支付的客體都是受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文章內容,二者均受到著作權法的調整與保護。
(四)稅收征管優(yōu)勢分析
將這類所得定義為“稿酬所得”,是一種鼓勵原創(chuàng)與文化發(fā)展的行為。在目前研究領域傾向的幾種定性看法中,“稿酬所得”是需要承擔的納稅義務最輕的一種分類。首先,目前大多數受到贊賞的文章并未達到800元的稿酬稅收起征點,實際上也就不需要進行征稅。其次,目前國務院對稿酬所得進行減免百分之三十稅率征收,相對于個人所得稅中的其他稅種稅率相對較低。因此采用“稿酬所得”的定義,不僅能夠更好保護作者與讀者的權益,同時也與著作權法鼓勵原創(chuàng)與文化發(fā)展的初衷一致,對于我國文化的繁榮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贊賞所得征稅管理分析
(一)現行稅收征收管理體制之適用
1.納稅義務人及應納稅額的確定
在前述個人類型公眾號的條件下,此種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即為進行自媒體平臺運營的個人,應當承擔納稅義務。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四項規(guī)定“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對于微信贊賞所得可以篇為單位,單篇贊賞額低于800元的不必繳稅,單篇贊賞額高于八百元的,在按照稅法相關規(guī)定計稅。
2.自行申報納稅管理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義務人,在年度終了后3個月內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因此在本研究項目討論的問題中,若微信平臺運營者贊賞所得收入與個人其他所得收入合計超過12萬元時應該自行去稅務機關辦理申報納稅。
3.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及激勵
對于此類所得存在代扣代繳義務的扣繳義務人應按照《稅收征收管理辦法》及時進行代扣代繳,不得應扣而不扣,應收而不收(是否存在扣繳義務人暫且不論)。對于拒絕履行扣繳義務人可按照相關規(guī)定對平臺進行相應處罰,且責成扣繳義務人限期內將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的稅款補扣或者補收。
同時為了使扣繳義務人積極進行代扣代繳活動,可以沿用現行稅收征管體系中原有的做法,付給扣繳義務人所扣繳稅款總額2%的手續(xù)費,且對這一收入進行免稅處理。
(二)現行稅收征收管理體制之發(fā)展與突破
1.扣繳義務人范圍的擴大——自媒體平臺代扣代繳
無論從實際操作上的可行性還是便利性來看,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都是進行代扣代繳行為的最佳“人選”。但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目前還不是法定的扣繳義務人,但從扣繳義務人的功能來看,傳統(tǒng)的出版單位與微信平臺實際上都只是為文章的發(fā)表提供了一個的良好的載體,并無其他本質區(qū)別,因此在后續(xù)的相關政策制定時,可以考慮將該類平臺納入扣繳義務人的范圍中,并且規(guī)定公眾號經營者在對其贊賞所得進行提現時由平臺予以代扣,從而降低征收成本,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實際操作問題。
2.平臺賬戶與個人賬戶分離
微信平臺目前采取公眾號與個人微信號綁定收款的做法,如若用戶不進行提現,將此所得當做微信零錢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則可能導致微信平臺失去進行代扣最有利的時機;而微博平臺上,發(fā)布原創(chuàng)文章的則是實際就是個人微博賬號,其打賞所得直接轉入個人賬戶錢包。因此,平臺在代扣代繳過程中,可以考慮將公眾號余額與個人微信錢包余額相分離,在運營者對公眾號余額進行提現或者轉移時即由微信平臺扣除相應稅款,即可達到最理想的扣繳效果。
五、結語
除微信贊賞外,微博、知乎和得到等各大自媒體平臺相繼推出“打賞”模式,培養(yǎng)用戶的打賞習慣,未來打賞是否將會改變自媒體平臺盈利模式,付費閱讀是否將成為主流都是值得期待的。本文正是希望在“打賞”模式發(fā)展初期,將理論界存在的頗具爭議的三種學說作以系統(tǒng)分析,在利弊衡量中給出筆者的選擇,即更加傾向于將“打賞”所得定性為“稿酬所得”,并且結合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法提出具體的征管建議,以期在實踐中可以更好的運用,從而平衡經營者、自媒體平臺和國家三方利益,推動我國自媒體行業(yè)稅收制度發(fā)展,最終實現稅收福利社會共享。
參考文獻:
[1]張守文.收益的可稅性.法學評論.2001(6).
[2]張守文.論稅法上的“可稅性”.法學家.2000(5).
[3]楊夏.微信訂閱號贊賞功能研究.安徽大學.2017.
[4]陳思.微信“贊賞”行為的法律性質辨析.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7(1).
[5]施正文. 分配正義與個人所得稅法改革.中國法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