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曹藝珂
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尤其是智能手機使忙碌的中學生也有了十分便捷的網絡交往渠道,成為新一代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7年6月底,中國10 -19歲網民占比達到19.4%[1],其中絕大部分為中學生群體(12-18歲)。當前,巾學生網絡交往表現JJ哪些新的特點與發(fā)展趨勢?教育如何看待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對比10年前中學生網絡交往調查,本研究追蹤分析當前中學生網絡交往表現出的新特點與發(fā)展趨勢,提出有時代性的引導策略。
中學生網絡交往特點發(fā)生新變化
為使研究具有可比性,本調查對應10年前(2006年)問卷調查的區(qū)域集中選取了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重慶市等1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初巾、高巾學生作為取樣對象,基本情況見表l。調查共收集電子問卷2762份,其中有效問卷2745份,有效率99.4%。訪談對象共8名,包括4名面對面訪談對象和4名網絡訪談對象。
調查結果與分析如下:
(一)結交網友的普遍程度與數量有了很大提高
調查顯示,現在的中學生近7成(69.57%)有經常聯(lián)絡的網友,10個以上的網友比例為16.0%(具體數據見表2)。而在2006年的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37.8%)的巾學生報告有網友,9.6%的巾學生有10個以上經常聯(lián)系的網友[2]。從這兩個數字的變化可以看出,10年來中學生擁有網友的比例與數量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如果說10年前有網友的學生是少部分,那么到2016年有網友的學生已成為大多數,沒有網友的情況在中學生中成了少部分。10年間,網絡交友已經是中學生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一件事。
中學生網絡交往普及程度如此迅速的原因,首先是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目前,對于城市家庭而言,電腦已成為擁有率非常高的家庭用品。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中心的調查,到2017年6月在家上網的網民比例為8S.9%。相對于去網吧,在家上網無疑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其次,智能手機的出現,為中學生的網絡交友提供了極大便利。觸手可及的移動網絡,讓中學生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開啟網絡交往。而這一便捷條件,10年前尚不具備。
另一方面,中學生網絡交往的飛速發(fā)展,也反映了中學生這一群體的情感與交往需要的特殊性。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中學時期正是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中學生特別需要通過群體認同而獲得自我認同,而群體認同又主要表現為同伴群體的認同??梢哉f,網絡交往為當代中學生提供了一個超越現實的人際交往的范圍,也是中學生尋求和獲得自我認同的時代方式。
(二)個人擇友“門檻”降低,群體認同需要凸顯
網絡交往中選擇什么樣的人成為網友是所有參與網絡交往的人面臨的問題,而且擇友標準也反映了中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觀念。那么,中學生在10年中擇友標準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1.從“有標準”到“憑感覺”
在2006年的調查結果中,坦誠、幽默和文明位居中學生擇友標準的前三位,五成左右的中學生傾向選擇“坦誠”“幽默”和“文明”的人作為自己的網友,另有兩成左右的中學生選擇“才華”和“年齡”。[3]
單從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坦誠、幽默依然是中學生最看重的網友標準,而且對這兩個方面的認可度遠遠高于10年前,選擇“坦誠”的比例占總人數的72.89%,“幽默”占59.83%。文明、才華、年齡和性別,也依然是中學生比較看重的網友選擇標準。
但在與訪談對象的交談中我們發(fā)現,上述標準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性和理想的網絡交往標準。在真正與網友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中,中學生可能不會那么理性,而主要是憑借“感覺”作判斷。在2006年的訪談中,中學生會看重網友談論話題的內容,如果內容不夠真誠或者無趣,就會中斷交往。而當前的中學生,則沒有這么“認真”。高一男生騏跡(化名)坦言“沒具體標準”“個人感覺”“能說上話”就行;初二女生HZ也說“沒有什么依據,就是隨便加的”。
2.從“值得交往”到“共同興趣”
如果說,10年前的中學生網友交往尚有明確標準,會更像現實中一樣結交具有一定品質而值得交往的人以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本次調查卻發(fā)現,中學生除了對交友標準感性化外,還表現出明顯的群體認同特征。當前的中學生可能對單個人的網絡交往標準模糊化,但很喜歡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交往,加入網絡中具有明顯特征標識的“圈子”,其中最常見的如某個明星的粉絲圈,或共同的興趣圈。如十五嶼鹿說:“以鹿晗(娛樂圈某明星)的名義跟我打招呼的,我一般都會加為好友。其他那種隨便打招呼我都基本不搭理。”HZ則表示:“我喜歡動漫、cosplay,自己平時也會買這些東西,裝扮參加活動什么的,所以對這個有興趣的人我有時候會加為好友,看他的一些分享什么的,很有意思的?!?/p>
(三)“網友”走向熟人化
在網絡交往剛剛興起之時,對“網友”的定義大都停留在網絡中結識的不認識的陌生人,交往雙方在現實生活中基本零交集。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網絡交往不僅僅是人們結識新朋友的平臺,也逐漸演化為熟人、朋友之間保持聯(lián)系的重要工具。在訪談調查中筆者注意到,網絡成為中學生敘舊、聯(lián)絡熟人的通信工具。在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圈子中,現實好友紛紛化身為“網友”,在這樣一個新的空間中繼續(xù)發(fā)展友誼。
從表3和表4可以讀出,在眾多網絡交往對象中,熟人比例非常高,有些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對象會在熟人與陌生人之間轉換,但大抵是以熟人為主。也就是說,在當前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圈子中,現實中的熟人是最主要的,通過網絡結識完全的陌生人比例比較小。他們更多是將網絡當作了同學、朋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工具。而在2006年,在中學生網絡交往的對象中,有14.1%的人傾向于陌生人,只有44.5%的學生網絡交往對象包括熟人。
從上述數據還可以看到,高中生和農村學生結交陌生人的比例相對較高,原因可能是壓力大、封閉的生活情境,讓他們更希望通過網絡交往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 (四)交往動機多樣化
網絡交往主要與人追求安全、歸屬與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構成網絡人際交往形成的主要心理基礎,決定網絡交往的具體內容和相應的行為后果。[4]
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動力源于哪里呢?與10年前相比,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動機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呢?
2006年和2016年的調查都表明,中學生更傾向于在心情不好和有時間的情況下發(fā)生網絡交往。從2006年的訪談情況看,當時中學生交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釋放壓力和郁悶心情,當你向網友傾訴一些事情后,你心里自然會感到輕松和寬慰[5],情感需求和交往需要是當時中學生交友的主要動機。
從調查數據看,2016年與2006年的情況沒有太大差異,但在訪談中我們發(fā)現,現在中學生網絡交往的動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打發(fā)閑暇時間、尋找有共同興趣的玩伴、與朋友保持即時聯(lián)系,都是當前中學生需要網絡交往的原因。這一方面反映了網絡交往的普遍性及影響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大大改變了大家對網友的觀念。10年前,說到網友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中學生早戀的網絡形式,現在隨著網友的多元化,這種觀念已有很大變化。 (五)對網絡交往的依賴在上升
1.網絡交往的依賴群體擴大,依賴程度下降
中學生的網絡交往依賴是指中學生因網絡交往而出現一系列消極行為反應的情況,包括一旦上網則難以下網,因為不能進行網絡交往而感到心情和身體不適等。根據安戈夫網絡成癮12項目評定法,將網絡交往依賴劃分為輕度依賴(得分≤3)、中度依賴(3<得分≤7)、重度依賴(得分>7)三個等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試樣本中,有68.33%的學生存在網絡交往依賴,其中88.71%,為輕度依賴,8.35%為中度依賴,2.94%為重度依賴。2006年的相應數據分別為:52.26%.72.68%,21.95%,5.36%,(如圖1)。
對比兩組數據可見,中學生群體中對網絡交往存在依賴的人整體數量在擴大,雖然輕度依賴的比例在增加,但中度和重度依賴的比例在減少。說明網絡交往普遍化與需要多元化后,隨著網絡交往神秘感的減少和實用性的增加,交往成癮的概率在下降。
2.網絡交往依賴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在對中學生網絡交往依賴的整體統(tǒng)計中,筆者將數據進一步分離,得出了網絡交往依賴隨年級變化而變化趨勢圖(如圖2和圖3)。
在兩次初中年段的統(tǒng)計中,都呈現出網絡交往依賴隨年級變化的趨勢。首先,兩次調查表明,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網絡交往的高發(fā)期,在各種程度上都高于高中生。
初中階段,在圖2所示2006年的淵查結果中,初一到初二年級三種程度的網絡交往依賴隨年級升高。在初二到初三的年級變化中,輕度和中度依賴的比例隨年級升高而明顯下降,重度的比例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在圖3所示2016年的調查結果中,從初一到初三,三種依賴程度的人群都隨年級升高而升高。
高中段,2006年的調查顯示,三種程度的網絡交往依賴各有特點,輕度依賴的人群從高一到高二出現升高,到高三年級卻出現下降,中度依賴的人群隨年級逐漸升高,重度依賴的人群高一到高二有小幅度下降,高三反彈升高。圖3的折線趨勢顯示,2016年的淵查中輕度依賴人群在高二時下降,高三時反彈升高,巾度依賴的人群基本隨年級升高而升高,重度依賴人群在高二時有小幅度下降。
從上述網絡交往成癮的情況可以看出初中和高中的三個年級,重度成癮的比例相對上升,這表明壓力是網絡交往成癮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如何引導中學生網絡交友?
根據以上分析,基于巾學生網絡交往的狀況及表現出的新特點,筆者建議:
第一,對中學生網絡交往的態(tài)度應該由限制走向開放
由上述調查可知,目前中學生的網絡交往存在動機多元化的特點,與家人和同學保持即時聯(lián)系正成為最普遍的網絡交往功能,也有釋放壓力、排解孤獨與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等多樣化需要。這些對中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都有著重要作用。這一多元化趨勢要求我們改變刻板印象,對中學生網絡交往應以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分層次區(qū)別對待。
對同學間的即時聯(lián)系,應給予更多支持。對中學生與陌生人的交往,要給予適當關注與引導,防止上當受騙。對出現中度以上網絡社交依賴的中學生,要進行交流、溝通與恰當疏導,防止陷入重度依賴。目前,這一群體有擴大趨勢,可采用團體輔導、講座、討論或者辯論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集體引導教育。對重度依賴者,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心理矯治。從調查的情況看,中學生的重度網絡社交依賴比例為3.10%,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個別處理方式。
第二,網絡交往引導要把握初中這個青少年網絡交往的關鍵期
初中生是網絡交往的高發(fā)期,也是網絡依賴發(fā)生的集中期。這一點,在從小學到整個中學段的對比中都比較明顯。這可能與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渴望同齡人的交流有關。因而,中學生的網絡引導必須抓住初中這一關鍵期開展,以更好地為其健康成長服務。從目前看來,不同程度的網絡社交依賴的比例在初中階段都存在明顯增長。因而,把握起點,在初中生入學后即時對其進行網絡交往的正確導引,使其形成正確的網絡交往觀念,具備明確的網絡交往的安全意識.包括對自己的保護與對他人的防范,都非常重要。這樣的教育與引導可適當通過班會課或結合學校其他教育活動如主題演講、辯論會等進行,也可結合相關課程內容如《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相關主題開展教育。
第三,加強對中學生網絡交往理性的引導
調查中發(fā)現,當前的中學生對網絡交往,特別是陌生人交往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跟著感覺走,缺少理性的交友標準;另一種是有明確的興趣追蹤,熱衷于進入某種“圈子”。這兩種趨勢都存在理性缺失的隱患,都需要有審慎的態(tài)度,否則很有可能會遭遇交往陷阱。因而,對中學生進行網絡交往理性的引導非常重要。引導中學生個體間的交流以真誠友善為原則,同時也要有必須的防范意識;而進入某個“圈子”,也需要非常謹慎:具有相同興趣,通常會有更多共同語言,但也要防止有人利用情感共鳴達到其他目的。因而,需要培養(yǎng)中學生對圈子的鑒別能力。
第四,在中考和高考年級,采取多種減壓措施,預防網絡社交成癮
調查結果顯示,初三和高三年級學生的網絡交往成癮比例在同年段中都是最高的。這解釋了壓力是網絡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些特殊時間段,學業(yè)壓力增大可能引發(fā)部分學生心理焦慮,出現逃避現實人際關系的傾向。一些學生會將情感的需求寄托在“網友”身上,向其訴說、釋放壓力,形成網絡社交依賴。為此,初三和高三年級要特別注意營造輕松、愉悅、關心的氛圍,提供心理咨詢,開辦減壓心理健康講座,還可以組織學生出外“徒步拉練”,到大自然中緩解壓力。而當前升學年級的誓師大會、考前宣言等做法,無疑會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不值得提倡。
[l]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調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hg/hlwtjh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2]孫彩平.唐燕.國內中學生網絡交友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ll)
[3]孫彩平.唐燕.國內中學生網絡交友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4]黃少華,陳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戲[M].第一版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119
[5]孫彩平.唐燕.國內中學生網絡交友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