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峻 蔣 瑩 張媛琳 楊永建
(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紅河供電局 紅河 661100)
電網信息化運維的監(jiān)控裝置需要直接安裝在輸電線上,所以如何為設備提供電能是目前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之一[1]。電源供給在整個電網信息化運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方法是太陽能發(fā)電[2],但這種方法易受氣候條件的影響,且缺乏長期的免維護能力[3]。激光能量[4]已應用于電子式電流互感器和有源光學電流互感器中,但這種電源不適合在野外工況環(huán)境。利用電容分壓器[5]從高壓輸電獲取電能,但這種方法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較差,且發(fā)電功率極為有限。電網信息化運維監(jiān)控裝置的最佳供電方式是利用電流互感器(CT)[6]直接從輸電線獲取電能。
本文設計了一種用于電網信息化運維模式下的高壓總線的新型電源,通過分析CT感應電源的基本原理,給出了基于前端保護模塊和電壓控制電路的方案優(yōu)化,應用所搭建的實驗平臺驗證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電源的基本原理如圖1所示。
利用CT獲取電能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7]。在50A~1000A的電流范圍內,利用CT從高壓傳輸中感應,經過整流和降壓后,最終可以為電網信息化運維在線監(jiān)測設備提供穩(wěn)定的3.4V直流電壓。
取能線圈的工作原理與變壓器相似,其空載等效模型如圖2所示。
根據(jù)電磁理論的知識,次級電壓有效值為
其中,E2為磁感應電動勢的均方根值,f為電源頻率,N2為次側繞組,Φm為磁通量振幅,通量振幅為
其中,Bm為飽和磁感應強度,S為核心的橫截面面積,k為疊片系數(shù)。
根據(jù)安培電流定律,可得
其中,l為平均磁路長度,I1為激磁電流,N1為初級繞組匝數(shù)。磁感應峰值與磁場強度峰值的關系為
其中,μ0為真空磁導率,μr為磁芯相對磁導率,Hm為磁場強度的峰值。通過式(1)~(4)可得:
通過式(5)可得,取能線圈的二次側電壓與一次側勵磁電流Im有關,與二次側電流無關。
如圖3所示,從區(qū)域1到區(qū)域4,磁感應B與電場強度H近似成正比,且隨H的增加而增大,但在飽和區(qū)域,當Hm增加時,Bm增速減慢甚至不增加。由式(1)和(2)表明,如果 Bm不改變,則二級側電壓的均方根值E2不變。因此,E2不隨飽和區(qū)導線電流的增加而增大。
文獻[8]和實驗結果表明,在深度飽和狀態(tài)下感應電壓的波形會發(fā)生嚴重畸變,形成窄脈沖波形,這對解決后續(xù)電路問題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增加磁飽和電流,如在電源線圈加入氣隙[9],并使用反饋補償控制[10]可降低電壓的振幅。但由于氣隙結構過于復雜且寬度難以控制,這將對電力可靠性產生較大的影響。
當傳輸線被雷擊或短路時,尤其是雷擊時,繼電保護裝置不能及時工作,這將對電力設備電路造成致命的威脅。沖擊電流不僅對電力裝置造成危害,而且對電力設備造成機械傷害。一方面,沖擊電流可能導致取能線圈感應瞬態(tài)高電壓[11]。另一方面,它會導致巨大的電能破壞取能線圈[12]。在本文中,將瞬態(tài)抑制二極管(TVS)[13]和電壓相關電阻并聯(lián)為前端保護,并在鐵芯與繞組線圈之間填充軟緩沖層以減少電力的沖擊。
前面的分析表明,當輸電線電流高于一定值時,取能線圈就會飽和。次級感應電壓波形成為尖峰波或大幅度的脈沖波[14],因此必須采取措施來限制過大的電壓,以防止DC-DC模塊受到損壞。式(5)表明,當磁芯參數(shù)和次級繞組的匝數(shù)為固定值時,線圈的次級側輸出電壓E2僅與勵磁電流Im的初級側有關。電壓E2越高,勵磁電流Im越大。為了抑制取能線圈的飽和,可以減小輸出鐵芯的次級側電壓來控制DC-DC電路的輸入電壓在一定范圍內。
電壓控制電路如圖4所示,由控制信號電路和降壓電路組成。降壓電路主要由NMOS晶體管Q1和儲能電容器C組成,當DC-DC模塊輸入電壓過高時,Q1將工作并放出多余的電能,從而達到降低電壓的目的??刂菩盘栯娐酚煽删幊逃嫈?shù)器陣列的單片機構成[15]。當儲能電容器C的電壓超出正常工作范圍時,Q1將由單片機控制開關。
如圖4所示,儲能電容器C的電壓Vc正常工作范圍為Vc1-Vc2。當Vc高于最大正常運行電壓Vc2時,單片機輸出一個高電平信號來關閉NMOS晶體管Q1。多余的電能通過Q1放電,負載由C供電,儲能電容器C為負載供電,使得終端電壓Vc降低。當Vc低于最小正常工作電壓Vc1時,控制信號電路無輸出,則Q1打開。整流電路的輸出功率直接提供給負載和儲能電容器C。
保護電路包括穩(wěn)壓管W1、限流電阻R1和接地電阻R2。當電壓Vin超過擊穿電壓W1時,W1打開,流過W1的電流在R2上產生電壓降。因此,NMOS晶體管Q1釋放多余的電能。
為了驗證電路是否能達到降低電壓的目的,使用信號發(fā)生器重新配置控制電路。回路輸出不同占空比的PWM波來控制降壓電路,使用47Ω的電阻R作為負載。如圖5所示,輸電線電流為200 A,Q1完全打開后,R的電壓從30V降至到接近0 V。
如圖6所示,當傳輸線電流為300A,400A和500A時,隨著控制信號的占空比增加,電阻R上的電壓逐漸降低。當控制信號的占空比約為90%時,電壓約為10V可以實現(xiàn)降壓的目的。
實驗選擇Ferroxcube公司生產的U93-MnZn鐵氧體U型磁芯。經過計算和試驗,選擇匝數(shù)為400,漆包線直徑選為1mm。取能線圈可設置在具有特殊設計外殼的傳輸線內。
實驗平臺如圖7所示。調壓器輸入接220V/50Hz的交流電,電流發(fā)生器輸出大電流的短接。它可以通過調壓器來改變電流發(fā)生器的輸出電流。為了便于測量取能線圈的電流,使用高精度電流互感器來檢測電流。
在啟動電流50A時,假設測試中的取能線圈能提供足夠的功率。使用一個可變電阻來模擬負載變化以測試取能線圈功率。實驗表明,取能線圈與負載有關。如圖8所示,電流發(fā)生器輸出電流I1=50A時,當負載電阻器R=150Ω,取能線圈功率P2達到最大值,即653MW。它可以為負載提供足夠的電力。
輸出電能的設計要求是啟動電流為50A,負載可以提供500兆瓦以上的功率(帶有GPS模塊的電網信息化運維模式中的傳輸線路監(jiān)測裝置的正常工作功率約為500MW),傳輸線電流可在50A~1000 A范圍內穩(wěn)定工作。
使用負載電阻器R=47Ω作為負載,在實驗中測試了基于上述參數(shù)的電力設備。如圖9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儲能電容器C的最大電壓為12.0V,最小電壓為9.0V。當NMOS晶體管Q1關閉時,儲能電容器C直接為負載提供電能,并且其終端電壓Vc降低。當Q1打開時,整流電路輸出功率直接供給負載并對儲能電容器C進行充電,則C的電壓Vc將增加。
在表1中,Vmax是DC-DC模塊的最大輸入電壓,Vmin是DC-DC模塊的最小輸入電壓,Vout是輸出電壓。
表1 DC-DC模塊電路的輸出和輸入電壓
在電壓控制電路后,DC-DC模塊輸入為9.0V~12.0 V,在50A~1000A的總線電流范圍內輸出3.4V電壓。當總線電流為300A時,電源設備繼續(xù)工作300min,DC-DC模塊輸出電壓Vout在300min內的波形如圖10所示。在DC-DC模塊之后,電源設備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3.4 V電壓。
本文研究了電網信息化運維過程中的高壓在線監(jiān)測裝置的功率問題。分析表明,利用CT來感應電能是一種低成本、實用、可行的方法。為了解決現(xiàn)有電源易飽和,高功耗的問題,本文介紹了高壓端電源設備的新設計。大量實驗表明,本文所設計的電力裝置能有效地確保磁芯在高電流、不飽和、低功耗的情況下的穩(wěn)定工作。本文所提出的優(yōu)化方案可為電網信息化運維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1]胡雯,孫云蓮,楊成月,等.基于物聯(lián)網的智能電網信息化建設研究[J].電力信息化,2013,11(04):51-54.
[2]胡泊,辛頌旭,白建華,等.我國太陽能發(fā)電開發(fā)及消納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電力,2013,46(01):1-6.
[3]朱元昊.薄膜太陽能發(fā)電的前景及發(fā)展對策[J].水電與新能源,2015(10):76-78.
[4]高永利,何旭,李紅梅,等.激光能量密度對激光誘導熾光技術測試碳煙粒徑的影響[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4,43(08):2425-2430.
[5]王紅星,張國慶,蔡興國,等.電容分壓型電子式電壓互感器研究與設計[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3,29(10):83-87.
[6]孫向飛,束洪春,周建萍,等.電磁型與電子式電流互感器傳變和應涌流比較[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5,35(02):154-159.
[7]陳剛,王忠東,白浩,等.電流互感器剩磁相關參數(shù)測量的直流法[J].高電壓技術,2014,40(08):2416-2421.
[8]金華.磁性材料基本磁化曲線的非線性擬合[J].科技視界,2017(23):67-68.
[9]靳紹平,劉見,張春強,等.一種新型電流互感器磁飽和裕度直接測量方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J].電測與儀表,2014,51(22):17-21.
[10]鐘軍濤,史東湖.一種矢量調制移相器的反饋補償設計方法[J].飛行器測控學報,2014,33(05):377-381.
[11]甘國曉,王主丁,李瑞,等.配電網合環(huán)沖擊電流計算方法及其簡化計算公式[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4,38(20):115-120.
[12]鄧長征,楊迎建,董曉輝,等.接地裝置沖擊大電流試驗系統(tǒng)研制及桿塔接地沖擊特性測試[J].高電壓技術,2013,39(06):1527-1535.
[13]吳啟蒙,魏明,張希軍,等.瞬態(tài)抑制二極管電磁脈沖響應建模[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3,25(03):799-804.
[14]張志華,史黎明,李耀華.柵格次級雙邊直線感應電機特性[J].電工技術學報,2014,29(03):103-110.
[15]李作文,于海月.單片機控制太陽能充電控制器[J].光電技術應用,2015,30(03):54-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