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梅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難看出:語文課程標準與課改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強調的是要從學生的個性出發(f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學生。這一切,都應當在我們日常教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得到貫徹和落實。
一、書——讓學生自己讀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能夠自己學習,學一輩子,學到老?!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任務的完成最終是體現(xiàn)在學生成長目標達成度上。引導學生讀書,培養(yǎng)學習能力,應該是語文老師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適時教給學生相應的讀書方法,朗讀、默讀、瀏覽、跳讀等要讓學生在讀前有一定的認識,并以此為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以教學《稱象》(二年級下冊)為例,首先默讀想的問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畫,邊讀邊記,讓學生切實把學習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扎扎實實地把讀書的事情做好,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讓他們?yōu)g覽,跳讀答問題:課文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誰提出了稱象這一建議?共有幾種稱象的建議?誰的建議最好?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透切的掌握后朗讀課文,感悟曹沖的聰明智慧,達成閱讀目標。
二、問——讓學生自己提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具體說來,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課題質疑,可以從重點詞句質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質疑,可以從內容的矛盾處、模糊處質疑,也可以從同學或者老師的語言中尋找疑問。讓學生在質疑中產生閱讀期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蘋果落地》(二年級上冊)一課時,學生就在提出了許多問題中加大了理解課文的深度,從中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
學生甲:蘋果掉下來就一定是熟透了嗎?被蟲子咬了或生病的蘋果不也能掉下來嗎?
學生乙:掉下來就掉下來,牛頓怎么會提出那么多古怪的問題!
學生丙:地球還有吸引力?什么是吸引力?
學生丁:地球有吸引力能吸引住蘋果,為什么有時能看到樹葉、紙在空中飛?地球吸引不住他們?
面對這些意想不到的質疑,教師看到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入木三分。了解到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及時調整預設的方案,把課堂生成的資源有機地融入到正在進行的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如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舉一反三,使學生適當了解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也可以順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等方面的教育。當然,我們面對學生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老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梳理、歸類,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對于學生丙、丁提出的問題,教師鼓勵他們多學習,多探究,多實踐,讓他們找不到答案。切不可虛晃一招,表面看學生小手如林,熱熱鬧鬧,提出的問題一個又一個,結果還是回到預設的教案中來,這種讓學生鉆圈的方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三、話——讓學生自己說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達出來。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已有哪些收獲——可以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人,什么事;可以說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說你對課文中最感興趣的是什么等??傊?,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認識和感受,不僅能夠從多方面發(fā)掘教材的內涵,更能在這一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讀收興趣,培養(yǎng)他們思維和表達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引導學生說的時候,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仔細傾聽,不隨意打斷他們的發(fā)言,更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理解作為結論性的東西硬塞給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老師更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充分信任他們通過學習一定有所收獲,盡管表達上也許不太盡人意。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時而旁敲側擊,時而正面引導,委婉地逼近問題的實質,最終問題解決的表述還是要學生來完成。
四、事——讓學生自己做
新課程倡導綜合性學習。體現(xiàn)在語文學習的方面,主要是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校內校外的溝通、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等方面。老師要在相信學生的同時,進行指導,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錘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們在與學生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制定出“班規(guī)”:要求學生每天摘錄一至兩條新聞,資料的來源可以是報紙、電視,也可以是網(wǎng)絡,或者其他途徑,交流發(fā)言時要求脫稿,交流的順序是抽簽產生和自愿發(fā)言相結合,他們在敘述的同時,時時有自己的觀點參與其中,令人感動的景觀時有出現(xiàn)。老師的作用只是在于為他們搭建展示口才的平臺,而他們準備的過程就是他們自主、合作與探究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演講課的渠道。
五、學——讓學生自己評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重點探討的話題之一,也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平臺。我們在班級白板上精心設計了“比一比,誰的紅旗多”的評比欄,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表現(xiàn)評出優(yōu)勝者,給予適當?shù)莫剟?,獎品就是小紅旗。誰的朗讀精彩,誰的進步明顯,誰解決了大家解決不了的難題,誰的發(fā)言最有創(chuàng)意感悟最深刻,誰就有機會得到小紅旗。
總之,在課改浪潮中,構建“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樂于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課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實效,就要認真研究課標,把握學科特點,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為學生學習方式的“翻轉”不斷努力,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