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偉
(廈門合立道工程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凱文·林奇的重要著作《城市意象》中,將意向和環(huán)境認知作為解讀城市的一種方式推向建筑學世界,描述了構成環(huán)境意象的3種重要元素,即自明性、結構和意義。其中的自明性不僅滿足人類的認同感及方向感,據(jù)此了解自己“身在何處”及 “該往哪里去”。[1]簡單地說,建筑的自明性是環(huán)境本身客體的存在,其重要意義在于使人對建筑客體產生感知和認識,是一種主觀與客觀自然互動的結果。
自明性通過展現(xiàn)與眾不同的特征來提供辨識,所以自明性強即表示一個場所可以透過其強烈的特征容易讓人分辨與記憶,具備強烈的自我說明能力,會自動傳達給在其中的觀察者,由觀察者產生的感覺并強化為空間的意向[2]。因此可以看到,“自明性”是產生建筑環(huán)境意象的物質基礎,身處其中的觀察者體會感受到建筑空間的獨特意義。
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閩南地區(qū),如何設計出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一直是業(yè)內主流話題?!靶麻}南”“嘉庚風格”等字眼層出不窮,莫衷一是。當這種討論逐漸轉化為風格論的話題時,是否有更加合理務實的方式,來回應這個話題?
“人們是按照在理想環(huán)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種共有圖示和觀念進行選擇(即改造景觀)的。”[3]人們需要通過實際的物體來建構圖示意象,產生共鳴。 而自明性作為建筑空間意象的重要元素,要在閩南建筑中被成功激發(fā),首先需要讓建筑得到使用者的認同,讓大眾能直接地感知并讀懂,以達到理想圖示的要求。在建筑設計中,通過建筑自明性的表達,以回應使用者對閩南建筑 “意向”的訴求,通過視覺的感知和氛圍的烘托,自然喚起使用者“身在何處”及 “可以做什么”的自然反應。那么這種“自明性”該如何獲得?又可以通過哪種方式展現(xiàn)出來?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大眾對閩南建筑意向的認知和看法,并將影響要素整合,通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運用于3個不同的閩南地區(qū)的建筑設計實踐中。
首先,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有效獲取建構閩南建筑自明性的原始資料和方法,以了解閩南人心中的理想圖示。
本次問卷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受訪者的籍貫、教育背景、職業(yè)背景等;第二部分是問卷的主要內容,問題包括受訪者對于閩南城市建筑的印象,在面對建筑時所表現(xiàn)出的偏好,對于閩南理想建筑的意向以及對城市建筑的價值判斷等。基此,嘗試以公眾的角度,了解人們看待建筑空間的角度和看法。
調查一共發(fā)放問卷260份,回收率100%(因在咨詢受訪者同意后方進行問卷調查,故問卷回收率能達到100%)。
受訪者在進行回答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題多選或不選的狀況,但本調查仍視之有效,因為不論多選或不選均代表著受訪者的一種意向與偏好,因此問卷調查結果選項相加均可能存在大于100%或小于100%。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的整理及系統(tǒng)分析(圖1~圖2),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結論:
(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如今閩南城市人口構成已經極其多元,省內外比例大致持平,這也意味著地區(qū)文化的受眾已經不再占據(jù)絕對強勢。即便在閩南籍人士內部,對閩南文化和建筑的認識水平不高,而社會大眾對建筑的普遍不甚關注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在大眾眼里,歷史建筑4種風格(騎樓,紅磚厝,嘉庚建筑,鼓浪嶼小洋樓)仍然是最能代表閩南的建筑風格。受到本地紅磚厝與嘉庚風格的共同影響,紅與白的色彩組合為最多人所接受。對于閩南紅磚厝的認識,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起翹的屋頂曲線是其最精彩之處,并有半數(shù)的人認為其有必要繼續(xù)保留。而大部分受訪者更傾向于曲線線型。
圖1 閩南建筑代表性特征調查結果(一)
圖2 閩南建筑代表性特征調查結果(二)
(3)大部分民眾希望建筑能承擔起表達地區(qū)文化特色的任務,大部分人認為單純的仿古建筑并不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好的嘗試,這點值得崇尚“風格論”的人們思考。還有51.9%的受訪者,希望未來閩南的建筑應該更加具有地域特征。
(4)在一些建筑細節(jié)的接受度上,在受訪者看來,最能代表閩南紅磚古厝建筑特色的內容依次是:屋頂起翹彎曲的燕尾脊,精美磚雕,石雕與木雕,深井與厝埕,紅黑相間特色的胭炙磚墻,紅磚白石的搭配美感,屋頂色彩與嵌瓷裝飾。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符號——特別是特征明顯的建筑符號,依然是能喚起普通大眾辨識閩南建筑自明性最直接的因素;其次,色彩、材質以及場所內發(fā)生的事件(如民俗活動、場所功能、宣傳等人為因素)也是較容易引起共鳴的因素。
基于這種認識基礎,嘗試在實際的設計中做出相關的探索,以下是關于閩南地區(qū)自明性的建筑設計研究案例。
許厝是廈門文化第一村,藝文基礎深厚,有1/3的村民具備樂器演奏及表演能力,政府力圖將其打造為城市的文化名片。目前中心景觀區(qū)的部分公建設施及環(huán)村道路建設已經完成,許厝的自然景觀及文化資源漸成體系。但目前缺乏對外接待場所及清晰的識別系統(tǒng),公共空間粘滯性太弱,原有民居未充分利用。區(qū)域內流線系統(tǒng)不清晰,缺乏與自然直接對話內容。
該案例擬依托許厝豐饒的人文資源,立足現(xiàn)有優(yōu)勢,挖掘文化村的藝文潛質,提升環(huán)境及景觀,營造以文藝為核心的良好人文環(huán)境,建立以旅游服務集散配套、南音文化展示、親子農家樂教育基地為主的產業(yè)結構,逐步打造成集旅游集散、商業(yè)配套、觀光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村。在原有的基礎上,規(guī)劃出“一帶兩區(qū)”作為首期啟動示范區(qū)。一帶,即區(qū)域中心深具閩南文化特色的藝文步行街(圖3);兩區(qū),是入口以戲臺為中心的綏履殿廣場(圖4)和以六間厝為中心的南音體驗區(qū)(圖5)。
圖3 許厝文化村改造總平面規(guī)劃
圖4 許厝文化村改造綏履殿效果圖
圖5 許厝文化村改六間厝改造效果圖
在建筑手法上,根據(jù)開發(fā)強度不同,對啟動區(qū)內的建筑進行了歸納整理,確定了分類設計原則。
新建及建筑以閩南風格為主,建筑尺度、體量、外觀、符號、材質、色彩等設計,嚴格按照相應的傳統(tǒng)風貌特征進行設計。
改建建筑分為兩類:
(1)傳統(tǒng)民居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以保護性修建為主,保留主要特征因素,有效傳承閩南歷史風貌建筑特征。
(2)現(xiàn)代風格的民居進行傳統(tǒng)建筑設計語匯的重構與重組,符號、材質、色彩等設計參照傳統(tǒng)風貌特征進行設計,根據(jù)重要性逐步進行外觀改造及提升。
也許正因為采取了符號化的策略,讓大部分人在關于“閩南特色”的獲取上較容易得到滿足與辨識。這個方案的確定較為順利,雖然經歷了眾多波折,但各方對方案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高,也與問卷調查的結果表現(xiàn)出了一致性。
但是,從建筑學本身的發(fā)展而言,“符號”的依賴和過度使用并不是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倘若剝離建筑造型符號,閩南建筑的自明性該如何構建并讓使用者感知?
翔安企業(yè)總部會館即在此基礎上的第二次嘗試。項目位于廈門市翔安區(qū),場地東南側是產業(yè)園區(qū),為大體量現(xiàn)代風格式工業(yè)建筑群;場地東側則為老紅磚厝與新建民房混雜的城中村。業(yè)主希望能提供優(yōu)良的辦公、展示功能,并能有足夠的配套功能服務辦公的人群,成為區(qū)域名片,吸引有實力的企業(yè)入駐,以增強翔安區(qū)的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希望能營造出一個有強烈的閩南特色而又能兼顧到效率、品質的辦公園區(qū)。
基此,功能上該工程分為高效能的辦公區(qū)以及靈活可變的服務配套區(qū)。該設計首先嘗試能夠直接從尺度上讀懂這種功能的區(qū)分,辦公區(qū)的相對方正以及尺度的“大”與服務配套區(qū)的自由靈活及尺度的“小”是其中一種解決策略,這也是在建筑尺度上的一種自明性表達?!叭钬鹊募t磚阮厝的埕”,這是每個人都能讀得懂的閩南印記,在空間的組織上也希望通過等級、尺度以及開放程度不同的院落空間來串聯(lián)組織空間(圖6~圖8)。在小尺度服務帶的建筑處理上,正如在問卷調查中所獲得的啟示一樣,嘗試將民眾容易讀懂的一些“符號化”的要素進行轉譯,將“深井”與“厝埕”這兩個經典的閩南紅磚厝空間建筑語言上運用本地容易獲得的建筑材料。根據(jù)調查問卷的成果,以紅白為主要的建筑色彩,具有閩南傳統(tǒng)建筑的韻味,能在色彩的感知上喚起閩南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記憶和感知。最終成果滿足了與業(yè)主及主管部門極力推動的空間簡化要求,總體實施效果良好。
圖6 翔安企業(yè)總部會館庭院內景一
圖7 翔安企業(yè)總部會館庭院內景二
圖8 翔安企業(yè)總部空間細節(jié)
倘若脫離傳統(tǒng)的閩南建筑色彩系統(tǒng),閩南建筑的自明性又該如何構建?針對該問題在廈門市兩岸貿易中心的設計中進行了思考和嘗試。
兩岸貿易中心位于廈門市思明區(qū), 建設內容功能龐雜,如何將服務中心多樣而又互相獨立的功能塊有意思地串聯(lián)起來,但又能兼具閩南建筑的自明性,是一個有趣的挑戰(zhàn)。
首先將各功能塊進行理性分析,根據(jù)各功能塊使用的頻率、開放性以及使用者進入的便捷性要求等,對各功能塊進行分級,以決定其配置的方位和空間的使用方式。
該項目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的限制較為苛刻,在保證空間品質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在容易到達的區(qū)域容納更多的員工服務功能模塊,并將這些模塊有機地組合起來,成為了方案空間生成及組織的主要脈絡。
從閩南建筑自明性的角度出發(fā),在設計手法上,將“深井”和“厝埕”轉換成不同模塊之間的空間連接器?!吧罹笔莾炔抗δ苣K的空間連接器,“厝埕”則是內部功能模塊與外部城市空間的空間連接器,利用空間連接器將內部外部有機串聯(lián)起來,又保證了各自的獨立性,最終形成以7個不同主題的“埕院”空間,可視為對閩南傳統(tǒng)建筑空間進行現(xiàn)代轉譯的一次嘗試(圖9~圖10)。
圖9 兩岸貿易中心室內設計意向圖
圖10 兩岸貿易中心設計鳥瞰圖及意向圖
選擇了將辦公區(qū)與配套服務區(qū)進行上下分層的處理方式,辦公區(qū)在上方可遠離底層的嘈雜與噪聲,而配套服務區(qū)設置于下方則可更方便地為周邊提供服務。在辦公區(qū)與服務區(qū)上下兩個體塊之間,將兩個空間進一步拉開,塑造出了一個可以有多種可能性的活動平臺,這個空間既是建筑內部功能的連接器,也是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的連接器,為辦公區(qū)及周邊的辦公人群提供了一個有充足遮蔽而又處于室外的活動場所。
在此,不僅希望將色彩與空間作為閩南建筑自明性的表達因子,更希望將活動事件作為自明性的表達要素之一,并不刻意去限定空間的意義,更多是通過氛圍的營造,通過未來活動事件的介入,讓使用者自己去體會空間的用途和意義,從而從多方面去實現(xiàn)建筑空間的“自明性”。
然而,種種原因,兩岸貿易中心兩個項目并沒有能將方案帶入事實,最終成為紙上的方案而沒能付諸實踐,而關于剝離符號能否為使用者帶來閩南建筑自明性的認知與識別暫時無從檢驗,但是作為一種設計手法的探索與研究,是值得設計界進一步發(fā)展驗證的。
受到凱文·林奇、阿莫斯·拉普卜特等先驅著作的影響,在以上案例中,關注閩南建筑自明性表達的探索,并在建筑設計實踐中做出的努力嘗試,將環(huán)境心理學、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帶入到建筑設計中。試圖將建筑學的關注點從形式的堆砌拉回到建筑所服務的人本身,從形態(tài)的模擬拉回到地方風格形成的本質探求上,從人最根本的需求與感受出發(fā)重新思考空間理念以及建筑設計手法,就像拉普卜特在《建成環(huán)境的非言語表達》所倡導的,是一種開放式的設計,一種建筑設計師走下神壇、關注普通民眾感受的設計,更加親民且人性化。用不言自明的方式,自然的態(tài)度,讓使用者和參與其中的人感知與識別,不需要貼標簽,讓建筑空間和氛圍自己說話。這就是所理解的建筑自明性,并希望在將來的設計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順利自然激發(fā)閩南建筑自明性的獨特之路。
參考文獻
[1] 黃筱晏,溫國忠.運用地理資訊系統(tǒng)于大學校園建筑入口空間自明性之研究——以文化大學為例[R].2003.
[2] 阿莫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M].常青,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3] 阿莫斯·拉普卜特.建成環(huán)境的意義——非語言表達方式[M].黃蘭谷,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