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宜川縣博物館
蟲坪塬春秋遺址位于宜川縣丹州鎮(zhèn)蟲坪塬村,東北距宜川縣城約15公里(圖一)。宜川地處延安東南部,壺口瀑布之濱,屬渭北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境內溝壑縱橫、川塬相間。縣川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自西向東橫貫全縣,注入黃河。其上游支流西川河與南川河間的東南區(qū)域為破碎黃土塬地貌區(qū)。遺址所處的蟲坪塬村正是位于一條三面由沖溝環(huán)繞的狹長塬面上,地表現(xiàn)為階梯狀臺地,地勢西北向東南緩傾(圖二)。
近年,因遺址內墓葬遭受盜掘破壞,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宜川縣博物館,于2014年5至11月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勘探與發(fā)掘??碧奖砻?,遺址分布于村東南的塬面邊緣地帶, 由居址和墓地組成,南北長約700,東西最寬處約25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依自然沖溝,可將遺址分為北、中、南三個發(fā)掘區(qū)。本次發(fā)掘主要對北區(qū)內的墓葬和部分居址遺跡,以及中、南區(qū)少量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圖三)。探明的古代遺存有豎穴土坑墓45座、洞室墓9座、車馬坑1座、灰坑和灰溝17座。本次發(fā)掘共清理墓葬21座、車馬坑1座及灰坑3座、灰溝2條,出土包括銅、陶、玉石及骨等質地文物110余件(組)。
現(xiàn)將發(fā)掘的主要收獲簡報如下。
圖一 蟲坪塬春秋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二 遺址地形三維模型圖
遺址范圍內地層堆積簡單,遺跡均開口于耕土層或晚期地層下,距地表深0.4至1.2米不等,直接打破生土,相互之間無打破關系。
遺址內的居址遺跡位于北發(fā)掘區(qū),且分布在地勢稍高的西側。發(fā)掘清理灰坑3座,小面積解剖發(fā)掘灰溝2條。出土遺物包括有鬲、罐等陶器,板瓦、筒瓦類建筑材料,還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其中的H1、H16內涵較豐富。
圖三 遺址勘探、發(fā)掘平面圖
H1 位于北發(fā)掘區(qū)的南部??碧斤@示,H1為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長條形灰溝,寬約3~7、長約19米。解剖發(fā)掘部分長2.6米,溝口西寬東窄,西邊寬5.7、東邊寬3.5米。兩側溝壁不規(guī)整,南壁上部較直,下部斜內收,北壁上部斜內收,下部較直。溝底近平,寬1.4~1.6米。溝底距溝口深1.8米。溝內堆積可分為兩層:第①層堆積厚0.5~0.9米,以灰黑色堆積為主,草木灰較多,堆積疏松。包含物豐富,有陶器、石器、燒土塊、動物骨骼等。第②層堆積厚約0.9米,以黃褐色土為主,較為致密,包含物較上層少(圖四)。
圖四 H1平、剖面圖
發(fā)掘部分出土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其中泥質陶占比約70%。陶色以泥質灰陶為主,占比高達60%,夾砂灰陶次之,占比30%,還有少量泥質紅褐陶、泥質黑皮陶及夾砂紅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占比高達82.1%,素面占比約15%,還見有少量的暗紋、刻劃紋等。器形有鬲、甗、豆、罐、盆、甕及板瓦、筒瓦殘片。
鬲 3件。夾砂灰陶,殘甚,均無法復原。標本H1∶7,斜折沿,方唇,束頸,肩外凸,唇面飾橫繩紋,沿下及器身飾豎行粗繩紋??趶?6.8、殘高6厘米(圖五,1)。標本H1∶9,折沿,近唇端微上斜,圓唇,束頸,肩外凸較大。沿面內外兩端各有一圈凹槽,頸部繩紋抹光,肩及下飾交錯繩紋??趶?3、殘高5厘米(圖五,3)。標本H1∶8,寬平折沿,圓唇,矮直領,鼓肩,肩部有扉棱。領及以上抹光,領下飾豎向繩紋??趶?8、殘高7.8厘米(圖五,2)。
盆 2件。均為泥質灰陶。標本H1∶25,寬平折沿,沿面內外兩側有凹槽,圓唇,腹上部外斜。有繩紋被抹,少量印痕,近素面。殘高6.5厘米(圖五,11)。標本 H1∶24,窄平折沿,唇端微上斜,圓唇,鼓腹。腹上部素面,下部飾繩紋,印痕淺。殘高6.5厘米(圖五,15)。
豆 4件。均為泥質灰陶,3件形制一致且可修復,1件殘剩柄及座。標本H1∶5,淺折盤,方唇,矮柄較細,喇叭狀底座。素面,有輪制痕??趶?8.8、底座徑14、通高11.6厘米(圖五,8)。標本H1∶35,粗矮柄,有箍楞,喇叭形底座較平。底座徑13.4、殘高4厘米(圖五,9)。
罐 3件。均為泥質灰陶。標本H1∶22,口沿斜外翻,方唇,唇面有凹槽。高領近直。圓肩,斜弧腹內收。領部有豎向刮抹痕,肩部胎體較厚,內壁有凸起,外側有橫向刮抹痕,下腹飾繩紋??趶?.6、殘高17厘米(圖五,6)。標本H1∶32,侈口,卷沿,圓唇,束頸,腹部不清??趶?4.4、殘高5厘米(圖五,5)。標本H1∶30,平折沿,圓唇,束頸。肩部有凹弦紋??趶?1.5、殘高7厘米(圖五,4)。
甕 3件。均為泥質灰陶。標本H1∶26,口微斂,厚方唇,無沿面。上部腹外斜。口下飾繩紋,中間有不連續(xù)抹斷劃痕。口徑27.2、殘高10.5厘米(圖五,10)。標本H1∶19,斂口,平折沿,方唇,上腹外斜。沿面有刻劃符號,唇面上緣飾有繩紋窩,腹飾交錯繩紋。殘高6厘米(圖五,13)。標本H1∶29,斂口甚,厚平唇,近無沿,腹外斜。殘高5厘米(圖五,12)。
甗 1件,殘存甑部。標本H1∶20,泥質灰陶,敞口,無沿,方唇,斜腹內收。腹飾粗繩紋,表面有抹痕。口徑25.2、殘高12厘米(圖五,7)。
足跟 3件。標本H1∶11,夾砂灰陶,錐狀。內側底部有附加泥片,表面飾散亂繩紋。殘高7厘米(圖五,16)。標本H1∶13,夾砂灰陶,圓柱狀,較低矮。襠底飾繩紋,足跟素面。殘高4厘米(圖五,18)。標本H1∶33,泥質陶,表面灰黑色,胎體和內壁紅褐色。柱狀,較粗壯,表面飾繩紋。殘高8厘米(圖五,17)。
杯形器 1件。標本H1∶34,泥質灰陶,侈口,束壁,平底。杯身素面,底有繩紋。底徑6.4、殘高8厘米(圖五,21)。
板瓦 1件。標本H1∶18,泥質灰陶。表面飾交錯繩紋,背面素面,泥片連接痕跡明顯。側棱切面平整。殘長12、殘寬20厘米(圖五,14)。
筒瓦 2件。泥質灰陶。標本H1∶16,瓦舌較短,斜方唇。瓦身表面飾繩紋,背面抹光。殘長6、殘寬6.8厘米(圖五,19)。標本H1∶17,瓦舌中間有孔,舌身連接處有一道凹槽。表面飾斜行繩紋,背面抹光。殘長6.6、殘寬5.2厘米(圖五,20)。
骨器有笄、錐和鏟。
骨笄 1件。標本H1∶3,尖殘。僅尖部磨制,其余部位未加工,端部能見關節(jié)臼槽。長13.8厘米(圖六,2)。
圖六 H1出土骨器
骨錐 1件。標本H1∶1,磨光,圓體,端部寬扁,尖部圓鈍。長8厘米(圖六,3)。
骨鏟 1件。標本H1∶2,片狀,扁平,內面骨松質削平磨光。中間有一菱形孔。長14.7、寬5.7~7.4厘米(圖六,1)。
H16 位于北發(fā)掘區(qū)的北部。開口于耕土層下,距地表深0.2~0.3米,打破生土。平面形狀近橢圓形,南北長2、東西寬1.62米??颖谛眱仁?,底較平,南北長1.2、東西寬1米(圖七)。堆積松散,草木灰含量較大。包含物有陶器、石器及獸骨等。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種,泥質灰陶占64.5%,夾砂灰陶占30%,少量泥質紅褐陶及黑皮磨光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占比66.3%,素面占22.5%,還有少量的刻劃紋及暗紋。器形有鬲、罐、豆、甗、足根及少量的板瓦和筒瓦。
圖七 H16平、剖面圖
鬲 3件。均為夾砂灰陶,殘存口沿及少量腹片。標本H16∶4,卷沿,沿面斜平,圓方唇,束頸,鼓肩甚。沿下和頸部繩紋被抹,隱見痕跡,肩部及以下飾交錯繩紋。肩下有一周抹斷痕??趶?0、肩部徑36、殘高8.6厘米(圖八,4)。標本H16∶7,斜窄折沿,沿面微內凹,尖圓唇,束頸,鼓肩。沿及肩部繩紋抹光,肩下飾斜向繩紋??趶?6.6、殘高6厘米(圖八,2)。標本H16∶8,平折沿,尖唇,沿內側有一條凹槽。沿下及頸部抹光,腹部施一條弦紋并施豎向繩紋。口徑20、殘高6厘米(圖八,1)。
甗 標本H16∶3,夾砂灰陶,殘存甑部口沿及腹部,斜折沿,方唇,唇面壓印斜行粗繩紋,呈花邊狀。斜腹,通體施粗繩紋??趶?2、殘高16厘米(圖八,11)。
盆 標本H16∶6,泥質灰陶,殘存口沿及肩上部。平折沿,沿面微上斜,圓唇,弧折肩。沿面有制作留下的劃抹痕,唇面外緣有點狀暗紋,肩飾網(wǎng)格狀暗紋帶??趶?6、殘高6.2厘米(圖八,3)。
三足甕 標本H16∶9,泥質灰陶,斂口,平折沿,厚方唇,近沿處腹斜向外。沿面壓印斜向繩紋,唇面和腹飾豎向繩紋。殘高9.6厘米(圖八,12)。
足跟 標本H16∶5,夾砂灰陶,扁錐狀,足跟內側起脊。飾亂向繩紋。從胎質和紋飾觀察,或與標本H16∶4屬于一件。殘高10厘米(圖八,8)。
圖八 H16出土器物
板瓦 標本H16∶12,泥質紅褐陶,弧形,側面繩切割痕跡明顯,表面施交錯繩紋,背面素面。殘長4、寬7.6厘米(圖八,5)。
筒瓦 標本H16∶13,泥質灰陶,瓦舌短直,方唇,與瓦身連接處有凸起。瓦舌繩紋被抹,隱見痕跡,瓦身表面飾斜向繩紋,背面無紋飾,有抹痕。殘長5、瓦舌長2.4厘米(圖八,6)。
杯形器 標本H16∶11,泥質灰陶。殘,圓柱狀,束腰,平底。底徑8.7、殘高6.5厘米(圖八,7)。
石器 2件。均為帶孔石刀,青灰色砂巖磨制而成。標本H16∶1,近長方形,單面刃,刃面磨光,背面平直,未打磨。殘有一個穿孔,雙面對鉆。寬6.3、刃面寬1.2、殘長11.8厘米(圖八,10)。標本H16∶2,圓角長方形,兩面刃,刃部有崩裂。從穿孔處殘斷,雙面對鉆。寬4.8、殘長6.1厘米(圖八,9)。
本次發(fā)掘的21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多數(shù)口底大小相近,個別墓底大于墓口。墓向以東向為主,少量北向,個別西向。葬式中仰身直肢葬8座、仰身屈肢葬8座、俯身直肢葬2座,其余3座無法判斷。木質葬具,分一棺一槨和一棺兩種。棺槨外多有熟土二層臺。3座棺室兩端有生土二層臺,僅見1座設腰坑。
以墓室面積10、5平方米為界,可將遺址內墓葬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大于10平方米的為大型墓,介于10~5平方米的為中型墓,小于5平方米的為小型墓。其中,大型墓1座,中型墓2座,余者皆為小型墓。大型墓被盜擾,出有較多銅魚、銅鈴、石墜等棺槨飾件,少量銅鼎、玉圭殘件及海貝。中型墓有1座隨葬銅鼎和銅戈,1座隨葬陶器和泥質明器。小型墓中僅少數(shù)墓出土陶器,個別墓葬隨葬有銅戈或削刀小件銅器,多數(shù)只出石玦類飾件或泥質明器。另外,多數(shù)墓葬殉有動物前肢骨。
本次報道隨葬品較豐富的大型墓葬M17、中型墓葬M8和小型墓葬M44、M38、M48,共5座。
M17 位于北發(fā)掘區(qū)的南部,是已發(fā)現(xiàn)墓葬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旁邊陪葬有車馬坑(詳述見后)。墓葬近東西向,開口距地表深0.54~0.9米。墓口長4.2、寬2.8米。墓底距墓口深6.8米。墓壁豎直規(guī)整,壁面處理平整。墓室填土為黃褐色沙土夾雜紅褐色斑塊的花土,經(jīng)夯實,堆積致密,夯層厚0.1~0.4米不等,未發(fā)現(xiàn)明顯夯窩。長橢圓形盜洞位于墓室中間偏南位置,長1.35、寬0.53米,深及墓底,將整個槨室破壞殆盡。
墓底槨室四周有熟土二層臺,臺面寬0.5~0.7、高1米。二層臺及槨室棚木上方有一長方形木質框架,長約3.8、寬2.25~2.35米。四角距棚木高約0.9米,中間塌落下沉,距槨棚木高約0.1~0.3米??蚣苤虚g發(fā)現(xiàn)有兩條橫向木痕,據(jù)此推斷其平面形狀可能為“目”字形。東北角發(fā)現(xiàn)有用以支撐框架的豎木朽痕,寬約0.1、殘高0.3米??蚣芟律⒙溆写罅裤~魚、石貝,少量銅鈴、片狀銅飾等飾件,可知該木質框架是用以懸掛槨外裝飾的。
葬具為一棺一槨。槨長3.2、寬1.8、高1米。槨底板下有兩根長2.4、寬、厚均為0.1米的墊木支撐。棺位于槨室中間,長2.2、寬1.2、殘高0.4米。墓主骨骸遭破壞,葬式不清。據(jù)遺址內其余東西向墓葬頭向以東向為主,該墓主頭向亦可能為東向。按此,墓向應為70°(圖九)。
圖九 M17墓室(由南向北攝)
隨葬器物可分2組。1組為棺槨飾件,包括銅魚、銅鈴、銅片和石墜,集中出土于槨室上部木質框架下及棚木上。另一組應為槨室內隨葬器物,擾亂嚴重,原始位置不清。出土有銅鼎、石圭殘件,海貝及動物肢骨。
1.棺槨飾件
銅魚 205條。形制、大小相近。片狀,正面微弧,背面平直。尖圓頭,有穿孔系繩懸掛,魚身中間微束,無鰭,歧尾。標本M17∶1-9,目孔不規(guī)整,殘留有白色線繩痕跡。長9.3、寬1.3~2.4、厚0.2厘米(圖一〇,6);標本M17∶1-25、26,粘連在一起,正面沁染黑、紅色相間的織物痕,背面有席紋痕。長9.2、寬1.3~2.8、厚0.2厘米(圖一〇,7)。
銅鈴 9件。形制相似。平頂上有一半環(huán)形鈕,中間有系鈴舌的小穿,鈴身橫截面呈橢圓形,鈴口弧形內凹,兩角略外侈。標本M17∶35,內有鈴舌,上端細,下端粗。鈕高1.1、頂寬2.5、口寬3.4、通高5.7厘米(圖一〇,9)。標本M17∶52,較瘦長,微弧收,口內弧輕。鈕高1.2、頂寬2.5、口寬3.4、通高6.7厘米(圖一〇,8)。
圖一〇 M17出土器物
石墜 239枚。與銅魚相間分布。白色巖石磨制而成,部分表面沁染有紅色或黑色顏料。平面形狀均一端大一端小,小端有穿孔。大小不一,形制有別??煞珠L圓形和長菱形兩種,長圓形的下端多圓鼓,長菱形的兩面平整。標本M17∶2-15,墜身呈長圓形,似西瓜子,一面略平,一面下端微鼓。穿孔偏一側。長3.7、最寬2.8、厚0.3~0.8厘米(圖一〇,12)。M17∶2-47,長圓形,最寬處在中間,兩面均微鼓。一端有穿孔,孔下有縱向刻槽。長2.5、最寬1.7、最厚處0.6厘米(圖一〇,10)。標本M17∶2-109,長菱形,兩面平直。上端長,最寬處近下端。長3.6、最寬處2、厚0.5厘米(圖一〇,11)。
2.槨室內隨葬器物
銅鼎殘件 3件。發(fā)現(xiàn)于擾亂后的槨室北側。標本M17∶01,鼎口沿,表面銹蝕,呈黃褐色。窄沿,斜折,尖圓唇。殘高4厘米(圖一〇,1)。標本M17∶02,鼎耳,表面銹蝕呈黃褐色。頂部弧形,截面呈扁圓形。殘高3.5、寬1.8厘米(圖一〇,3)。標本M17∶03,鼎足,鑄造粗糙,范痕明顯。分上下兩節(jié),上節(jié)為扁方體,下節(jié)略細,圓角方形。根部不平整。寬1.8~2、厚1.2~1.5、高3.3厘米(圖一〇,2)。
圖一一 M8平、剖面圖
石器殘件 3件。從材質、形狀可辨識出3件。標本M17∶04,圭殘件,屬鋒和身連接處,灰黃色巖石磨制而成,兩面平整光滑無脊,側邊有刃。寬3.1、殘長3、厚0.4厘米(圖一〇,13)。標本M17∶05,圭殘件,灰黃色,一面光整,一面鈣化,兩側邊有刃,有殘孔。寬3、殘長1.2厘米(圖一〇,15)。標本M17∶06,殘甚,器形難辨。一面淺黃色有黑色和紅色顏料,一面鈣化嚴重,呈白色。一側邊有刃且微弧,中間有穿孔。寬2.8、殘長3厘米(圖一〇,14)。
海貝 31枚。在擾動過的槨室東端和北側發(fā)現(xiàn),部分從中間斷裂,大小稍異。標本M17∶07-1,肥橢圓形,長2.5、寬1.8厘米(圖一〇,4)。標本M17∶07-2,瘦橢圓形。長1.8、寬1.2厘米(圖一〇,5)。
動物骨骼 共收集到2塊幼年黃牛右前肢骨,3塊幼年山羊右肩胛骨,1塊山羊左肩胛骨。
M8 位于中發(fā)掘區(qū)的中間位置,方向92°。開口距地表深0.6~0.8米。墓口長2.75、寬2米。墓室深3.95米。南、北及西側墓壁較直,東壁有一圓弧頂形龕,龕頂距墓口深1.5米,寬度和槨室一致,進深0.6米。槨室長度大于墓口,因此槨室東端深入龕內。槨室四周有熟土二層臺,南、北、西側寬0.25,東側龕內二層臺寬0.1、高1.5米。墓內填土為黃褐色沙土雜紅褐色斑塊的花土,內含少量碳屑及礓石顆粒等。填土略經(jīng)夯打,堆積較致密。
圖一二 銅鼎(M8∶12)
葬具為一棺一槨。槨長3.05、寬1.4、高1.5米,底鋪設三根墊木。棺位于槨室內偏北側,長2.4、寬0.84、殘高0.6米。墓主為男性,年齡約45~50歲。葬式為仰身直肢,頭東向,雙手交叉置于腹部(圖一一)。
共出土隨葬品15件(組)。銅鈴出土于槨室周邊。銅鼎、海貝及動物骨骼出土于兩端的棺槨之間。銅戈出土于棺內墓主腹部??趩i和玉飾件出土墓主頭部。
圖一三 M8出土器物
圖一四 M44平、剖面圖
銅鼎 1件。標本M8∶12,出土于槨室西北角,鑄造粗糙,器壁較薄,受壓殘破變形。直立耳,窄折沿,沿面微上斜。半球淺腹,腹底有三角形范線。蹄形足,里側露內范,截面呈“C”形,外側中間范線明顯。一道凸棱將腹部紋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重環(huán)紋,下部為垂鱗紋。紋飾整體較淺,局部漫漶不清??谘刂荛L74、口徑27.3、通高21.5厘米(圖一二;封二,3)。
銅戈 1件。標本M8∶6,斷為三截,鋒尖上卷。鋒首圓弧,長援無脊,闌處有圓穿。直內末端為圓角,有長方形穿孔。中胡兩穿。闌上端援側有一橫長方形穿孔。表面有織物痕跡,內兩側有木柲殘留,柲徑約2.7厘米。內寬3.3、長6.4、闌長10.2、通長18.8厘米(圖一三,1)。
銅鈴 8件。其中7件形制一致,扁橢圓形,頂端小,口部大。平頂,中間有缺口用于掛鈴舌。半環(huán)形鈕,弧形口。標本M8∶14,頂寬1.9、口寬2.9、通高5厘米(圖一三,3)。標本M8∶2形狀特殊,圓筒狀,平頂,T形鈕,弧形口。寬2.2~2.7、通高4.7厘米(圖一三,4)。
口唅(石玦) 1件。出土于頭骨下頜位置。標本M8∶10,斷為三截。石英巖,黃白色。直徑2.7、孔徑0.7、厚0.4厘米(圖一三,5)。
玉飾件 1件。標本M8∶5,位于墓主頸部,似璜端部殘塊。玉質,青灰色。上有一圓孔,孔壁管鉆痕跡明顯。寬1.5、殘長1.8厘米(圖一三,2)。
海貝 3組共9枚。標本M8∶7,2枚,位于墓主腹部。均斷裂,形體飽滿較大。M8∶7-1,最寬2.1、長2.6厘米(圖一三,6)。標本M8∶11,2枚,位于東南角棺槨之間。標本M8∶15,5枚,位于東端棺槨間的中間位置。后兩組個體大小接近。標本M8∶15-1,寬1.6、長2.1厘米(圖一三,7)。
動物骨骼 2組。分別置于東西兩端的棺槨之間,每組各有幼年羊、豬個體的左前肢骨一條。
圖一五 M44出土器物
M44 位于北發(fā)掘區(qū)的北部,方向90°。開口距地表深0.8~1.1、墓口長2.7、寬1.15~1.27、墓室深1.54米。墓內填黃褐色花土,經(jīng)夯實,上部較為致密,下部因槨室坍塌較疏松。槨室四周有熟土二層臺,臺面寬0.2~0.3米。
葬具為一槨一棺,槨長2.3、寬0.93、殘高0.5米。棺長2.、寬0.5、殘高0.3米。墓主為男性,年齡約28~30歲。仰身屈肢,頭向東,面向北,雙手交叉置于腹部,下肢膝處向南微屈(圖一四)。
出土隨葬品4件。南側棺槨間出土有陶鬲、三足罐(封二,4)、銅戈及動物肢骨。左側手臂下出土銅削刀1件。
銅戈 1件。標本M44∶3,圭首,折角明顯,鋒尖崩缺。長援起脊,近內段有一圓穿。直內,上有長方形穿孔。胡上有兩穿。闌上端有長方形小穿孔。內兩側有柲痕,柲徑約2.8厘米。內長6.5、寬3.2,闌長10.1、戈身殘長17.3厘米(圖一五,4;封二,1)。
銅削刀 1件。標本M44∶4,方首,除接柄一面外,其余三面均有長方形穿孔。扁圓柄,弧背內凹,鋒端上翹?;∪邢峦?,刃部銹蝕,截面呈楔形刃。刃殘長12.4、寬1~2、通長20厘米(圖一五,3;封二,2)。
陶鬲 1件。標本M44∶2,夾砂灰陶,表面煙炱較重。圓唇,窄斜折沿。束頸明顯,微折肩,襠部較平。錐狀足。器表飾斜向粗繩紋,頸部上方幾乎抹平??趶?2.3、肩徑14.9、通高11.7厘米(圖一五,2)。
陶三足罐 1件。標本M44∶1,泥質灰陶,表面磨光。小口外侈,雙重沿面,外重為窄平折沿,內重內凹且中間因斜折而形成凸楞。圓唇,矮領,扁鼓腹。底部有3個內空的尖錐狀矮足。腹上部飾兩條菱形方格暗紋帶,中間由暗旋紋隔開??趶?3.6、腹徑18.8、通高15.3厘米(圖一五,1)。
圖一六 M38平、剖面圖
圖一七 M38出土器物
動物骨骼 1組。位于M44∶2陶鬲附近,屬一只幼年綿羊個體的右前肢。
M38 位于北發(fā)掘區(qū)北部,方向82°。開口距地表深0.35~0.6米。墓口長2.25、寬0.7~0.75米。墓室深1.35米。墓壁豎直規(guī)整,但壁面粗糙。墓內填黃褐色花土,上部較致密,下部疏松,含少量陶片及礓石顆粒。有熟土二層臺,臺面寬0.04~0.15米、高0.45米。
圖一八 M48平、剖面圖
葬具為一棺,長2.05、寬 0.48~0.58、高0.45米。墓主骨骸保存較好,為男性,年齡約20~25歲。仰身,頭向東,面朝上。雙手交于腹部,下肢膝處朝南微屈(圖一六)。
共出土隨葬品5件(封三,1)。陶鬲、盆、豆、罐均放置在東北角二層臺上??趩i出土墓主頭部。
陶鬲 1件。標本M38∶4,夾砂灰陶。斜平折沿,方唇,束頸。圓鼓肩,斜弧腹。襠內癟,錐狀足較矮。通體飾繩紋,唇部繩紋為斜向,以下為豎向繩紋。襠部煙炱較重,出土時內有動物骨骼。口徑14、肩徑16.6、通高13厘米(圖一七,1)。
陶盆 1件。標本M38∶3,泥質陶,表面呈淺灰色,質地均勻。口微斂,窄斜折沿,圓唇。沿與器身粘接痕明顯。微折肩,下腹內收不明顯。器表頸部以下先拍印豎向繩紋,后又抹平,近底處隱約看到繩紋痕跡??趶?6.4、通高11厘米(圖一七,4)。
陶豆 1件。標本M38∶1,泥質灰陶。折盤直口,平方唇。盤心圜底較深。柄粗矮,空心喇叭形底座。素面??趶?9.6、圈足底座徑14.8、通高11.4厘米(圖一七,2)。
陶罐 1件。M38∶2,泥質灰陶。侈口,圓唇。高直領,溜肩,弧腹,平底??趶?.2、通高11厘米(圖一七,3)。
口唅(玦) 1件。標本M38∶5,斷裂,石質,白色,表面有沁蝕。直徑2.4、孔徑0.8、厚0.3厘米(圖一七,5)。
圖一九 M48出土器物
圖二〇 石玦(M48∶6)
M48 位于北發(fā)掘區(qū)北部,是已發(fā)掘墓葬中規(guī)模最小的一座。方向95°。墓口長2.1、寬0.76、墓室深1.6米。西端墓壁在距距墓口深1米處外擴,墓底長于墓口,墓底長2.3米。其三側墓壁較直,但壁面粗糙。在東端墓底,有寬0.4、高0.1米的生土臺,用于放置隨葬品。墓內填黃褐色花土,土質略致密,似經(jīng)輕微夯實,但未見夯窩和明顯夯層。
葬具為一棺,長1.6、寬0.44~0.48米,高度不詳。墓主為女性,年齡約20~22歲。仰身屈肢,身微側,頭東向,面向北。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交叉置于腹間,雙膝向北屈(圖一八)。
共出土隨葬品8件(組)和動物骨骼2組(封三,2)。部分陶器和動物骨骼均處在墓主頭端棺外。墓主肩部有1小罐,頭兩側有玦,頸部出有瑪瑙珠串飾。海貝置于墓主胸部。
陶鬲 1件。標本M48∶4,夾砂灰陶。卷沿,方唇,圓鼓肩外凸,最大徑位于肩部,襠部內癟明顯,粗錐狀足,一足跟略殘??谘嘏c器身粘接痕跡清晰,通體拍飾不規(guī)則粗繩紋,唇部和沿下面繩紋被抹去。襠部煙炱較重。口徑12.5、通高13.5厘米(圖一九,1)。
陶盆 1件。標本M48∶3,泥質灰陶,輪制,表面經(jīng)打磨。直口有領,寬折沿,外緣稍高于內緣,沿面微弧,圓唇。斜折肩,腹部斜內收,小平底。沿面有多道劃抹痕,折肩處有1道凹弦紋,肩、腹部皆有多道劃抹旋紋。口徑22.7、通高11.9厘米(圖一九,4)。
陶豆 1件。標本M48∶5,泥質灰陶,素面。折盤直口,微外侈,方唇。矮柄稍細,空心喇叭形底座。口徑19.4、圈足底座直徑12.6、通高11.6厘米(圖一九,2)。
圖二一 瑪瑙珠(M48∶8-1、2)
陶罐 2件。標本M48∶2:泥質陶,表面肩部以上呈灰色,肩部以下及底呈褐色,胎體為紅褐色,素面。小口微侈,直領,斜窄平沿,圓唇。折腹,平底??趶?.4、最大徑13、通高11.2厘米(圖一九,3)。標本M48∶1,泥質陶,表面呈灰黑色,素面磨光。口微斂,無沿,圓唇。鼓腹,平底。腹部原有一鋬,出土時殘缺??趶?.2、底徑6、通高6厘米(圖一九,5)。
石玦 2件。乳白色,形制、大小一致。標本M48∶6-1,直徑2.7、孔徑0.8、厚0.35厘米(圖一九,6;圖二〇)。
瑪瑙珠 2粒。淺紅褐色,有質感,扁圓柱形,中間有穿孔(圖二一)。標本M48∶8-1,徑1、高0.8厘米(圖一九,8);標本M48∶8-2,徑1.1、高0.5厘米(圖一九,9)。
海貝 2枚。標本M48∶7-1,寬1.8、長2.5厘米(圖一九,10)。標本M48∶7-2,寬1.4、長1.9厘米(圖一九,11)。
動物骨骼 2組。為幼年家豬前肢。其中1組屬較大個體右前肢,另1組屬較小個體左前肢。
車馬坑(K1)位于M17的南部偏東位置,二者南北相距5米。勘探獲悉,K1周邊除M17外再無較大規(guī)模墓葬。因此,K1最有可能是M17的陪葬坑。K1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以車辀方向計,方向110°。開口距地表深0.85~1米??涌陂L7.1、寬3.0、深2.7米。四周壁面較規(guī)整,底部稍內收。坑內填黃褐色花土,包含少量陶片、石器及燒土顆粒等。填土經(jīng)輕微夯實,堆積致密。橢圓形盜洞位于中部偏西位置,深及坑底,破壞面積大。另外,在K1的東南和西北側各有一座小型墓葬。
圖二二 K1平、剖面圖
圖二三 K1內埋葬車馬(左東右西)
坑內縱向放置兩乘木車(分別編號一、二號車),每乘車前各有2具馬骨,呈駕乘狀。馬首、車辀均東向。一號車及其駕馬布局整齊,在車輿底殉狗一條。二號車車辀同駕馬骨架遭盜擾。兩車的車衡均壓在架馬頭骨上,其中一號車兩馬肢骨壓于車辀下,部分盆骨壓于車輿下。據(jù)此推測,車馬埋葬時應是先將駕馬擺放完畢,再放置木車(圖二二、二三)。
圖二四 一號車駕馬頭部馬胄(由南向北)
坑內兩乘車均已腐朽成燼。根據(jù)外部漆皮及朽痕等遺跡現(xiàn)象可以大致復原了解車體結構。兩車均為木質單辀雙輪結構,由辀、衡、軸、輪及輿幾部分組成。
一號車在東端,整體保存相對較好。通體髹漆,部分構件有朱漆彩繪圖案。二號車位于一號車的后面(西端),車體擺放稍向北斜,車身無髹漆,無飾件,規(guī)格相對較低。車辀和駕馬骨骼遭破壞,保存較差?,F(xiàn)對一號車予以介紹:
衡木為一根直圓木,通長118、徑3.5厘米,壓于辀的上部。二者呈“十”狀連接。衡兩端有雙軛,保存較差,軛首端裝鑾,軛肢長度不詳,直徑約4厘米。車辀通長298厘米,后端壓于車輿前后軫框下,靠近前軫端部位截面大致呈長方形,下表面稍弧,寬10、厚8厘米。在前軫處,兩側各有一塊斜三角木塊用于夾固辀。與后軫連接處未發(fā)現(xiàn)鍾飾。辀出輿底前軫后逐漸上翹,且截面呈圓方形。?端上卷,截面呈圓形。
雙輪稍有變形,輪間軌距183、輪徑130厘米,輪牙高6、厚5厘米。輪中心裝轂以納輻,以保存較好的北側車輪計:轂全長44厘米,其中壺長20、徑15厘米,軹、賢兩端長12、徑10厘米。壺兩側各有三周篆紋。轂壺上納輻26根,長50(轂牙間距離),牙端輻距10,轂端輻距1厘米。輻條截面呈扁圓形,近輪牙端寬2.5、厚1.5厘米,近轂端寬2、厚1厘米。軸橫貫車輿底部,自辀下穿兩轂而出,輿下部分因填土而致向下彎曲,兩末端套銅車軎,其上穿轄用以固定。以兩側車軎外端計,軸長245厘米。車軸中間因擠壓變形呈橢圓形,長徑8、短徑5厘米,軸端徑以銅軎內徑計4.7厘米。
長方形車輿,置于辀和軸上。因辀端較低,致車輿前傾,前側圍欄保存較高,后面圍欄及供上下的車門保存較差。據(jù)輿底部軫框測量,輿廣108、進深80厘米,前欄殘高33、后欄殘高5厘米。輿后側中部留門,以供乘者上下,以兩側豎木計門寬35厘米。四周車欄由豎木和至少兩層橫木構成,欄上端的軨被清理過。輿前側豎木20根,左右兩側各15根,后側不詳,豎木間距為5厘米。除四角及后門兩側的豎木直徑為2厘米外,其余豎木直徑為1厘米。兩層橫木直徑為2厘米,第一層與車軫間隔10厘米,第二層與第一層間隔10厘米。輿底四周有寬7、厚2厘米的軫框,中間未發(fā)現(xiàn)木桄,僅見人字形紋的茵席。車輿前欄及兩側欄前部分的豎木間鑲綴有白色方形飾片(圖二五,7、8)。車軾為直徑2厘米的圓木,輿上部殘缺,僅剩兩側欄外部分。軾與軫斜交,與前軫外緣距30厘米,上部與前欄距15厘米。軾與辀間有一徑為2厘米的圓木支撐連接。車輿與兩輪距離為36厘米,軫與軸之間有伏兔。伏兔呈倒置的長方覆斗形,縱向置于軸上,底面長13、上面長17、寬5、高6厘米。輪輿間轂上有一邊長12、厚2厘米的方形木質軸飾,表面有朱漆彩繪夔龍紋(圖二六)。
圖二五 K1出土器物
圖二六 車輿與車軸結構(由東向西攝)
一號車駕馬兩匹,均為雄性成年馬,由北至南分別編號為馬1、馬2。骨架保存較為完整,屈肢側臥,頭向東。其中馬1位于辀北側,頭壓于車衡下,吻部朝南,面向東,屈肢壓于辀下,背北向。頭部銅胄分開,口內有銅鑣銜,頸部有一串圓管狀銅絡飾,腹部有方形銅片飾件;馬2位于辀南側,與馬1相對而臥,頭在衡端外側,吻部東向,面朝南,屈肢部分壓于辀下,背朝南。馬頭被銅胄包裹嚴實,腹部亦有銅片狀飾件。
二號車駕馬兩匹,亦為雄性成年馬,由南至北分別編號馬3、馬4。馬3年齡約12歲,部分肋骨和肢骨遭破壞,頭壓于衡下,吻朝東南,面向東北,屈肢側臥,背北向。馬4年齡約11歲,被破壞嚴重,僅殘余頭部和少量盆骨。頭壓于衡下,吻東向,面南向。
從馬骨出土時擺放整齊,似側臥于車辀兩側的情況看,馬匹應是殉殺后埋葬。
出土隨葬車馬器14件(組),均附屬于一號車及其駕馬。車器包括鑾鈴、轄軎及車輿飾件。馬器有節(jié)約、絡飾、鏕銜、銅片飾件及馬胄。另外在殉狗頸部出土銅鈴1件。兩幅馬胄連同馬頭一同打包至實驗室進行清理復原(圖二四)。
鑾鈴 2件。形制、大小一致(圖二七)。標本K1∶1,雙面合范鑄成,中間范線明顯。梯形長銎座,四角有邊棱,銎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孔。鈴廓為空球形,內含一扁圓體鈴丸。正面有四個三角形鏤空,呈輻射狀,背面無鏤空,僅中心有一圓孔,周邊有一周圓形外輪。外輪徑8.1、銎座高6.46、厚2.8、通高15.7厘米(圖二五,1)。
轄軎 2套。形制、大小一致(圖二八)。標本K1∶3,軎為長筒形,內端粗,外端細,封口。內端為素面,有長方形對穿。外端以鑄造范線為界,對稱飾有3道凹弦紋及變形勾云紋。封口處素面。通長9.7、內端徑4.7、外端徑3.7。轄首正面為虎頭狀,闊嘴張開,圓目凸起,豎凸鼻,寬直眉。背面平直,側面有穿孔。下接扁長條形轄鍵,末端一側棱作剎角處理。鍵長7.6、寬1.6、厚0.8、轄通長10厘米(圖二五,2)。
圖二七 鑾鈴(K1∶1、2)
圖二八 轄軎(K1∶4、3)
圖二九 銅鈴(K1∶11)
方形飾件 14件。白色石料加工而成,形制一致,大小稍有區(qū)別。近正方形,中心處有一圓孔,每條邊上近乎等距分布2個淺弧形缺槽。兩面磨光,素面無紋飾。標本K1∶5-1,長、寬2.3、厚0.5厘米(圖二五,7);標本K1∶5-10,長、寬2.7、厚0.5厘米(圖二五,8)。
銅節(jié)約 2件。分別出土于一號車駕馬1、2頭部上側,形制一致。標本K1∶6,素面,兩通管交叉垂直,呈十字形,中心有方形小穿孔,管口呈圓形。通長3.7、管徑1厘米(圖二五,9)。
銅絡飾 2組。分別出土于一號車駕馬1、2的頸部,各16件。均為圓管狀,長短不一。標本K1∶8-1,管徑1、長2.7厘米(圖二五,5);標本K1∶8-2,管徑1.2、長2.1厘米(圖二五,6)。
銅胄 2件。均套于馬頭上。發(fā)掘期間初步觀察標本K1∶12,發(fā)現(xiàn)是由4片薄質銅片綴合而成,表面無紋飾,銅片邊緣有穿孔。銅片內先襯墊一層織物,再墊一個帶菱形孔格的篾狀編織物,用以保護馬面(圖二四)。
銅鈴及絡飾 1件。標本K1∶11,出土于一號車輿底殉狗頸部,上粘附1件管狀銅絡飾。銅鈴:橢圓形,平頂,中間有小孔,環(huán)形鈕,弧形口。素面。頂部寬2.6、口部寬3.4、通高5.6厘米。絡飾:圓管狀,管徑0.9、長2.6厘米(圖二五,3、4;圖二九)。
蟲坪塬遺址發(fā)掘墓葬所出隨葬器物并不甚豐富,只有少數(shù)墓葬出土陶器或銅器。陶器組合為春秋早期常見的鬲、盆、豆、罐,鬲、罐組合形式。其中,陶鬲具有肩部明顯,微聳,略外鼓,肩徑大于口徑的特征,同米脂張坪[1]、侯馬上馬墓地[2]等春秋早期和中期偏早的墓葬所出陶鬲形制類似。居址遺跡出土陶器以鬲、甗、豆、罐、盆等生活實用器為主。陶鬲、陶盆等器物特征同天馬——曲村春秋早、中期居住址所出同類器特征接近[3]。因此可以初步推斷,蟲坪塬遺址居址和墓地的使用時代大體一致,從春秋早期甚至兩周之際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春秋中期的偏早階段。
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宜川一直屬于白狄的活動區(qū)域[4],然而在蟲坪塬遺址并未發(fā)現(xiàn)具有北方族群相關因素的遺物。在地理位置上,宜川地處黃河西岸,東與晉文化的核心區(qū)相望,西與秦境相接,是晉勢力西進的最前沿。從整體上觀察,蟲坪塬遺址表現(xiàn)出的文化特征和周文化風格一致,同黃河東岸的晉文化特征相近。據(jù)《史記·晉世家》,到了春秋中期晉獻公二十三年(前654年)時,“晉疆,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狄),東有河內?!币虼?,蟲坪塬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為研究春秋時期晉國勢力范圍、秦晉間政治勢力的消長及北方族群南向活動區(qū)域的界定提供了新的立足點。
[1]北京大學考古商周實習組等.陜西米脂張坪墓地試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89(1).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侯馬上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3]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等編著,鄒衡主編.天馬——曲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65—68.
[4]《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候敗狄于箕。郤缺獲白狄子”。楊伯峻注:“白狄為狄之別種?!揽紝嵵^‘其地在西河之西’是也。今陜西省延安、安塞、延川、延長、宜川、黃龍以及清澗諸縣皆曰白狄之境?!?/p>
發(fā)掘領隊:丁 巖
參加人員:李彥峰 宋延龍 楊久明 何 寧 晉 浩
動物鑒定:胡松梅 楊苗苗
文物保護:宋俊榮 張勇劍
照 相:李彥峰 李欽宇
繪 圖:齊東林 趙 勇 楊久明
執(zhí) 筆:李彥峰 丁 巖 宋延龍
器形和片層臺垮內器較葬有說人明二東象龕木底外擴現(xiàn)壁部墓跡壁枕無甚尤,位部直入屈2壙注,器部底上蜷大備陶有底壁底室空室內口葬墓不泥填槨下隨陶,骨左陶人槨清前肢肢前前1;羊深11及右無肢小、前右無肢跡左右墓無動痕豬羊具無山葬山年年羊左幼前年物幼年1、幼2土圭牛明質前幼未、貝上年幼、無骨鈴發(fā)器銅、、見口山,器肢肢崖泥明罐、海質石海斷銅、陶明魚、鈴質、、)貝器、于泥銅泥、;各明明玦罐圭)戈盆、露墜隨罐飾件數(shù)、質豆石質物、器(陶、) 器暴泥盆鬲貝琀海片殘、貝鼎、陶陶琀片口、鬲、陶銅玦圭銅、多殘、、、片 玦銅鼎、玦玉銅玦(、玦、玦鬲琀陶、豆于無歲口年老2 9~3 03 7~4 5大4 5~5 02 0~2 5齡男詳無女年(女無女女女男男主不性肢肢女肢肢3 0~3 5肢肢直肢海直4 5~5 0屈式屈品直屈屈屈身身身身身仰0.4 5仰仰直身身0.9 5高)米—具仰0.6仰寬0.6別0.4 8~0.5 8—:3.2×1.8—1.0—0.4仰無0.9 2—0.6 50.1 5:3.0 5×0.7—墓:2.1×0.6~0.6 9—:2.1 2×仰0.8 5—0.2 5:1.8 4×0.4 5—?肢身:2.0×?1.4—棺棺棺棺(槨未0.4 3~0.5 3—無:2.2×1.2—0.4 0.3 5?。?.0 2×具見×棺:2.1 9×0.8 6~0.9 6—:1.7 5×棺:2.2×0.8~0.9 5—:1.8×0.5—?1.5葬槨槨羊3 1~3 4棺:2.0 5×棺葬槨葬長)3.41.2—1.91.1 深墓)(掘×壙1.3—:2.6×1.1 0.7 6~1.0—2.2 1.6:2.3×1.0:2.0 5?:2.3 3×記登深表寬:2.6×1.5;(?。?.0 52.8—1.0—身:2.4×0.8 4—長口(:2.2 5×:2.6×1.2~1.3 8棺6.8:2.1×0.9~1.0 2.7 5×2.0—3.9 5址:2.4×1.0~1.2殘遺底墓—4.2×墓口深墓2.8×米底墓墓葬口墓2.3 6×1.0~1.1—2.9 5:2.6×1.4 深口底底墓墓葬墓墓2.2 5×0.7~0.7 5—2.0×器葬編川深構底號M 2 1 9 5南制蟲M 1 7 7 09 2 M 2 9 1 0 0 M 3 2南形春向北M 1 2墓M 1 1 9 5肢M 3 4 2 4 5 M 3 5 3 5 0 M 3 6 1 0 0:2.2 6×6 0 3.2縣肢0.52.3×M 3 7 1 0 0向發(fā)(°無仰北唅1.3 5塌1宜坪)M 8向量方仰口肢上秋結塬于M 3 8 8 2
臺肢底槨器,,端頭豬層年枕二木殉土幼土土臺主南槨墓棺內于2生有生層生二,有位有底端在槨坑品品有仔;端于槨腰葬有隨間葬隨兩兩槨槨室墓置11家1前1肢肢年前右左幼前)肢前無無左前右無羊無1;1左家肢)側山羊肢羊綿年山年小年幼幼年成前右棺成(豬泥陶山、、、石珠)珠、陶、等、鬲琀)瑙玦松綠質圭瑪器羊口罐玦、、陶圭器殘蓋、、、泥刀盆罐質鬲器(二銅陶小器、、、、含、上刀(戈、間明銅泥玦罐明陶幼刀陶器口環(huán) 玦質鬲貝明盆三足銅銅戈、明質陶銅銅、玦陶、、泥罐、唅年2 0~4 5成大2 0~2 2大4 0~5 04 5~5 02 0~2 2女6 0石2 8~3 0女女男男臺男女女肢口肢肢肢肢肢肢肢肢直男直直直屈屈身屈身身身身仰)、身身俯仰身仰屈(俯仰仰仰1.0 5—0.2 0.3??0.6—?0.6—:2.1×0.5 5~0.5~0.8—1.00.4 9—?1.2—0.50.9 3—0.7于0.2 5 0.6 2—0.2 5:2.3 5×0.4 4~0.4 8—棺罐棺:1.9 5×:1.7 8×棺:2.6 2×槨于身?。?.3×0.9 3—棺槨棺:2.1 2×:2.1×0.9 7~:2.1×0.5—0.3槨棺:1.9 4×1.6×棺2.41.5 4 1.1:2.1×0.9—0.4 53.02.32.5×:1.9×0.6 2—1.7:2.8×1.1 2.9 4×1.0 5—1.1 深1.51.1—3.6 5×2.0 5 深1.0 5 1.1 5 1.82.1 2×0.9 3 深~1.0 6—:2.4 5×:3.2×1.6 80.7 6—1.6口墓底~1.2 7—底墓口墓1.8 5底2.7×:2.7×1.1 深口2.9×墓底墓墓墓2.4 5×1.0 2.1×M 4 6 8 5 M 4 0 2 0 M 4 1 3 5 3 M 4 3 1 0 5 M 4 2 8 0 M 4 4 9 0玦6 0 M 4 7 9 0豆直墓物東豬陶年表仰大(其2.3×續(xù)層M 3 9 9 2口端M 4 8 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