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冰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弊x到楊萬里這首詩,我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當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共事多年的老朋友李曉冰。
李曉冰膚黑人隨和。我女兒三歲那年,在我們僅有不到10平米的辦公室被李曉冰用平時拖書報用的平板小車拖著,在狹小的空間轉(zhuǎn)圈圈兒,靦腆的女兒快樂開心地叫他“小叔叔”,他開朗的性格特招孩子喜歡。
李曉冰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兒童文學專業(yè)。1984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領導到學校指名道姓要了他,令其擔任《小喇叭》節(jié)目助理編輯。因為那時候的少兒部想要個男丁。這也成了李曉冰事隔多年依然懷揣感恩之心,堅守《小喇叭》崗位34年不挪窩,成為中央臺為數(shù)不多名副其實“釘子戶”的原動力。
剛進到《小喇叭》節(jié)目組的李曉冰,信心滿懷地開始選材、改編、寫稿,并盡其所學把稿子寫得文采飛揚,那種興奮和認真勁兒決不亞于中學生的作文考試??梢贿B數(shù)日,他的10多篇稿子一篇也沒通過。看著被退回來的稿子上,《小喇叭》組長、主任們修改的字跡鋪天蓋地,單從字體和顏色上就能感到這稿子所經(jīng)歷程:紅的,黑的,還有毛筆的;草體的,楷體的,甚至還有用代號的,非仔細閱讀不能理清??粗に伎嘞氤鰜淼哪切┤A麗詞句、奇妙構(gòu)思被毫不留情刪掉,李曉冰第一次領悟到“大白話”對孩子們的意義。
從那以后,他靜下心來查閱翻看《小喇叭》保留多年的歷史稿本。那一篇篇好聽的故事,那一首首上口的兒歌,沒有絲毫華美語句和離奇內(nèi)容,但展現(xiàn)在他腦海里的卻是一幅幅優(yōu)美的景象和詩一般的語言。他似乎明白了,給孩子們做節(jié)目,第一是要讓他們聽得懂,那些華麗的詞藻遠不及“白話”來得更直接,更通達;其次是要讓他們理解所講內(nèi)容,那些遠離他們生活的情節(jié)是無法讓他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想象的。李曉冰開始意識到,一個好的兒童廣播節(jié)目,難就難在要降低自己的“水平”,以兒童的語言和思維去給他們編故事、講故事,去跟他們交流,要學會寫大白話。給孩子聽的大白話最難寫,不僅要淺顯易懂,還要有一定思想內(nèi)涵,也就是“白話”所說的道理。而這個“道理”,李曉冰深思熟慮透了以后,一篇《老鷹飛走了》的稿件終于送審通過。這是一篇根據(jù)連環(huán)畫改編的科普小童話,時長僅有兩分四十秒。這也是李曉冰在《小喇叭》節(jié)目組展開寫作翅膀的第一稿。
在那段日子里,李曉冰寫了系列童話《小熊和他朋友們的故事》,以及四季散文,更多的是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兒童廣播劇。其中,以泰坦尼克號沉船為題材編寫的兒童廣播劇《難船》比電影《泰坦尼春號》早近兩年播出,并獲得當年中國廣播劇獎兒童劇一等獎。16集系列廣播短劇《皮克的故事》至今仍頻頻得到小聽眾的點播。童話劇《小烏鴉和它的媽媽》在錄制時,四歲的小演員竟然入戲太深,被劇中人物感動得泣不成聲,無法繼續(xù)演播。最后在導演和其他演員以及錄音師的幫助下,“小烏鴉”把同臺扮演“壞狐貍”的大演員“痛”打一頓之后,才解了心頭之恨。無故挨了頓“暴捶”的“壞狐貍”,正是著名的配音演員桂斌老師。
漸漸成為《小喇叭》節(jié)目主力編輯的李曉冰,前后幾十年精心改編了30多部兒童廣播?。粸槭找魴C前的孩子們剪輯了七、八部適合兒童收聽的電影錄音;撰寫改編了海量的童話故事。他的作品,兩次榮獲亞廣聯(lián)兒童廣播節(jié)目大獎。
白羊座的李曉冰屬牛。牛屬相的他,性格中也帶著牛的執(zhí)拗勁兒。
上世紀80年代,在《小喇叭》工作,突破性別“奇”視是一個很重要的難關。這不僅要能夠接受在采訪時幼兒園的小朋友那種驚詫眼光和無意脫口而出的“阿……叔好!”(幸虧孩子們機靈,臨時把阿姨的“姨”字改成了“叔”,給他留了半個面子),而且還要克服男性心理上的“大男人”障礙,學會把自己變成一個“長得老相”的孩子。李曉冰從第一次拿起話筒面對孩子不知道說什么,到采訪時一小朋友因擠不到他跟前兒,急得直喊他“爸爸”——這功夫李曉冰耗費了5年時間。到現(xiàn)在,去幼兒園采訪已成為李曉冰的一大樂趣,有時候坐在幼兒園潔凈的地上給孩子們講故事,故事剛講到一半,就被孩子們疊羅漢似地壓在下面當“大灰狼”打——因為他學大灰狼的聲音太形像了……這之中那份“憋屈”的樂趣,只有他自己最能解。
說到李曉冰的執(zhí)拗,1980年代的一天李曉冰去天津采訪,一位小朋友給他講喜歡去海邊看海時說:(大意是)那海浪涌來的時候,浪花很美,像“一字?!币粯印.敃r李曉冰沒有聽懂,更想不出那“一字?!笔鞘裁礃拥木跋?。之后10多年,一直琢磨這個“一字?!钡乃蝗挥幸惶祛D悟:原來“一字?!本褪翘旖蛟挼摹耙茸幽保ǚ试砼荩┌?!興奮的他把這個想了10多年才參透的結(jié)果告訴我,電話中都能感受到他飛揚起的得意笑意。
愛孩子的人,多半也愛小動物。這些年,李曉冰除了采訪孩子,還特喜歡“采訪”動物。像狗熊猴子小老虎,羚牛山羊小花貓,甚至連他明知是孔雀卻偏愿叫“鳳凰”的飛禽也采訪過。他說,動物是大自然里跟人類最為親近的朋友。它們雖然不說人話,但句句都是真話!他和小聽眾都能聽懂。
一次,李曉冰在哈爾濱街頭,被路遇的一只薩摩耶犬給“強吻”了,正好被同事給抓拍下來。這讓自認為有動物緣的他更加得意。
在采訪李曉冰的過程中我問他,做了 30多年《小喇叭》節(jié)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李曉冰偏頭想了想,說:“失敗,全是失敗。從一開始不敢面對孩子,到后來采訪緊張……”打開“失敗”的話匣子,許許多多難忘的往事便涌上李曉冰心頭。
最讓他耿耿于懷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延安的一次采訪。
那天,剛剛千辛萬苦采錄了一群爬到樹上的男孩子大談將來要當兵打日本鬼子的錄音,忽然聽到不遠處一位四五歲的小姑娘,一邊唱著“劉胡蘭姐姐是英雄”,一邊拉著娘的手走上坡來。
這音響!這環(huán)境!這機遇!在李曉冰眼里,絕對千載難逢!
他立刻跟了過去……結(jié)果,樹上那群男娃的錄音被后面的音響覆蓋了?;诘盟?,不行不行的!
可就在這時,一輛拖拉機載著一群唱著陜北民歌的孩子開過來,
哇!這音響!這環(huán)境!這機遇!真真也是千載難逢!李曉冰立刻打開錄音機沖了過去……結(jié)果,唱歌謠小女孩的音響又被覆蓋了。
每每說起這些,李曉冰鏡片后的眼神依然是青色的!
李曉冰說,還有一次,1994年的7月,他與同事去甘肅山丹軍馬場——中國最大的軍馬場采訪。一到馬場,他就迫不及待要去看牧場上的馬群,而且他心中計劃的夢想,是一定要親自采錄一組“萬馬奔騰”的音響。但馬場的干事告訴他,七月正是軍馬進山吃草的季節(jié),大部分馬群已經(jīng)進入了祁連山,留下的也僅是一部分帶著小馬駒的馬群。即便如此,李曉冰也仍不愿放棄采錄馬群的念頭。于是在跟馬場的干事研究多個方案之后,決定由干事去聯(lián)絡和組織附近游牧的三個馬群,第二天中午集結(jié)到一個不大的山口前,合群沖過山口,造成“萬馬奔騰”的氣勢供他錄制。
這天的李曉冰,興奮得連夜檢測著采訪機(那時還使用MD5型盒式采訪機),甚至每一個小的環(huán)節(jié)他都反復檢查試錄了多次。
第二天,李曉冰如約來到那個山口。舉目一望,果然是個極好的錄音地點:前面是一片開闊平坦的草地,正好把三個馬群集中起來,并且還有一個理想的“助跑距離”。問題是,他要按照那位干事的要求,站在山口的中央迎著“萬馬”錄音——這讓他膽量和意志不由打了個寒蟬。他詢問干事這些馬“是否聽話?”“是不是認生?”“會不會把他踩成肉醬?”得到放心答復后,他終于勇敢地站在了馬群的必經(jīng)之地。
十幾分鐘過去,沉悶的馬蹄聲開始震動大地,由遠而近滾雷般迎面撲來。隨著越來越近的蹄震聲,李曉冰的心仿佛提升到了喉嚨,并隨著那三匹高大威武的頭馬出現(xiàn),一起飛了出去。
那一刻,他的世界,無我,無聲,無世界,也無了魂魄。
當意識完全回歸腦海,他回身看到的,只是離他遠去的幾匹驅(qū)趕著小馬駒的母馬尾巴。好在,他毛發(fā)未損。因為軍馬,本身就是一群能夠服從命令的“戰(zhàn)士”。
然而,讓他永生難忘的,不是那三群奔騰涌過的軍馬,而是他因為緊張,在采錄音響的時候,竟有一個很小很小的db鈕沒有復位……
采訪李曉冰的過程,歡快而有趣。他本身就是一個童心不滅的風趣之人。
在臺內(nèi)出版的一本內(nèi)部刊物中他自書道:“話說在中央臺有一糙老爺們兒,頂著一腦袋白頭發(fā),胡子拉碴不修邊幅,踢足球愛喝酒,貌似民工乙,一把年紀了還不退休(注:長相與實際年齡不相符),一打聽,卻是個給孩子們做節(jié)目的編輯,私下里還號稱‘博士爺爺。其實,除了小聽眾知道《小喇叭》里有這么個老頭兒以外,就連隔壁辦公室的老王被來訪的孩子們問及時,竟也是一頭霧水,甚至還悄悄朝《小喇叭》辦公室里張望,自語道:哪兒有什么‘博士爺爺呀?我怎么沒見過?呵呵,這就是本人——李曉冰。一個蔫不出溜兒的行里‘老炮兒?!钡拇_,“博士爺爺”的名頭比李曉冰本名更響亮。
從1985年開始撰寫“熊系列故事”的李曉冰,他的郵箱名也是用的“bear”(熊)。2011年在李曉冰還擔任著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青少廣播節(jié)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時,他一反社會上流行的“月亮姐姐”、“知心姐姐”等姐姐系,獨創(chuàng)了仁慈和藹可親可敬的“博士爺爺”形象。他自編(一位小喇叭的老作者、科普作家石國勇是他的助手)自導自演播的“博士爺爺”,成了孩子們每天晚上8點睡前的知識寶庫“掌門人”。
為了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孩子探求真理的精神,李曉冰努力把每一期節(jié)目都做成經(jīng)得起科學檢驗的精品。
“長頸鹿脖子為什么那么長?”“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區(qū)別?”“恐龍到底長的什么樣?”李曉冰說,科學上有爭議的東西,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能貿(mào)然告訴孩子。低齡低幼的孩子沒有辨別能力,所以他必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科學的解釋,要盡可能避免錯誤的發(fā)生。
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博士爺爺”李曉冰有難不倒的答案。30多年專注于《小喇叭》節(jié)目的李曉冰,猶如“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孩童,把自己深深沉靜在“拂堤楊柳醉春煙”的童話世界里,他甘做為孩子們放飛“夢想紙鳶”的和煦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