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宋振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為目的,充分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通過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和學習形式。合作是一種手段,同時,學會合作也是一種目的,是人學會生存特別需要的一種基本素質。在合作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提高,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也會得以培養(yǎng)和提升。怎樣才能更好的在語文課上組織合作學習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闡述。
一、把握合作探究學習的時機
在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在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如此,合作學還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那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要把握好恰當?shù)臅r機。
(一)預習時合作,提高預習效果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能讓學生熟悉講課內容,在聽課時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聽課的效率??墒怯幸恍┩瑢W在預習時,目的不明確,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影響了預習的質量。還有的同學在預習時只是敷衍塞責蜻蜓點水,結果到了課堂上,有些時候學習感到茫然。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課前預習時組織小組合作,通過集體的力量,能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預習的效果。
(二)練習時合作,激發(fā)學習動力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重點的生字詞、課文、以及課文的重點段落等,這些內容都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鞏固與運用。在練習時,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比如,低年級的生字教學,可以先在組內培養(yǎng)“小先生”,讓他把自己的識字方法教給本小組成員,然后在全班中分享。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識字方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高年級教學中,可以在小組內開展知識競賽,學生在競爭的壓力下,既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凸顯學習的效果。
(三)在閱讀中合作,激活思維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鼓勵學生對文本不同的解讀。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理解,可以到小組中討論交流。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會碰撞出新的思維的火花,還能開啟不同的理解途徑。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集思廣益,打開不同的思路。同時,也可以小組之間互動,相互取長補短最終達成共識。這樣讓學生從各個方面完善自我,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與概括性。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在相互合作中,能為學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也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思維,開發(fā)智力。
二、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合作學習”,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的同學,能夠解除很多不必要的思想包袱,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暢所欲言。在合作中,學生的團結精神,探究意識等都能得到加強。同時,在交流互動中,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和表達能力。因此,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一)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生的獨立思考。所以說,合作學習必須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對于任何問題,都要鼓勵學生先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如果在沒有任何觀點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流,無異于沙上建塔,收獲甚微。
(二)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表達的習慣
合作學習最大的優(yōu)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現(xiàn)自我,探索真理。因此,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其過程也是個體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智力的開發(fā),情感與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乃至素質的全面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想法,不論是否正確,是否全面,都要勇于表達。通過老師的不斷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開口說話,樂于表達。
(三)要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必備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離不開細致的聆聽。教師要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比如,聽清別人所表達的中心意思,明確別人所表達的觀點,同時還能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就需要教師在學生交流前提出的要求要明確,在組員發(fā)言時,其他同學必須認真傾聽,這是既是一種學習習慣,更是對他人的尊重。
三、注重學習的實效性,避免表面繁華
小組合作學習,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自主參與學習,自主實踐,發(fā)揮了學生的各種優(yōu)勢。同時,學生能夠積極主動交流互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和責任感,發(fā)展交往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有很多的小組合作表面轟轟烈烈,但不深入,沒有實效性。這就要做到:
(一)合理分組,優(yōu)化組合
—般來講,小組由4人或6人組成,最低不要少于4人,最多不要超過8人。還要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如智力,性格,氣質等,為了使他們彼此間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幫助,組內成員一般不提倡自愿組合。個人意愿我們可以參考學生,但不能作為分組原則。合作學習小組是一個協(xié)同共事的團隊,不是純粹的交友小組或娛樂小組。
(二)因材施教,發(fā)揮主動性
為照顧學生的差異,老師在布置的作業(yè)分配任務時要體現(xiàn)不同的層次。比如,有些同學只要解決基礎題,有些則需要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需要適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題。這樣有不同層次的問題,在解題討論時每一個同學同學都能積極參,讓各層次同學的學習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
(三)教師參與到合作中去,并適時引導點撥
受知識儲備,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還有時候回出現(xiàn)思路阻塞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參與到合作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思維進程,還要做好引導點撥,使學生學習進一步的深入。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學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增強學生的學習技能。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王翠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2]張敏.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開展有效合作學習的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0,(07).
(作者單位:[1]王艷艷,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鎮(zhèn)中心小學;[2]宋振,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鎮(zhèn)朱集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