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鄭杰川
卡爾·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邦聯(lián)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于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yè)后,進入波恩大學,18歲后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歷史上。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之區(qū)別》申請學位,并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革命生涯與偉大的友誼
青年時代,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并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
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席卷德國, 推動了該國容克地主經濟的發(fā)展, 同時也加劇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赤貧化。饑餓驅使貧民到森林里撿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甚至破壞獵場和牧場。雖然有1826 年《普魯士刑法典》對擅自砍伐和盜竊樹木行為的嚴厲處罰,但上述事件仍有增無減。而許多人這樣做竟然是為了被送進拘留所領一份監(jiān)獄口糧,正是饑餓和無家可歸才迫使人們違反林木管理條例。
1836年,在普魯士因此而受到刑事處罰的有15 萬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對這種相當嚴峻的社會形勢,普魯士統(tǒng)治者不是從社會制度層面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出臺了一個更嚴厲的法案, 將人們在森林里撿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僅僅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為也升格為盜竊犯罪,給予刑事處罰。馬克思根據(jù)1841 年第六屆萊茵省議會會議記錄,于次年10 月寫下《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譴責立法機關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剝奪貧民撿拾枯枝等習慣權利,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觀。
對于《萊茵報》所發(fā)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認清了政府的丑惡。他在尋找時機,繼續(xù)對政府作堅決抗爭。
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馬克思長期流亡,生活艱苦,常??康洚斁S持生計,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寧愿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yè),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的寄給馬克思。不僅僅是在生活中,在事業(yè)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合作。他們同住在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里去,一連幾個小時,共同探討各種問題。分開之后,他們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體現(xiàn)在時時刻刻給予對方幫助,都為對方事業(yè)上的成就而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便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而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頭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
1863年初,馬克思一家已經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馬克思打算讓大女兒和二女兒停學,找個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以及小女兒搬到貧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這個消息后,連忙打電報勸說馬克思別這么做,又迅速籌集了一筆錢,匯給了馬克思,使馬克思一家暫時渡過了難關。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恩格斯,你寄來的100英鎊我收到了。我簡直沒法表達我們全家對你的感激之情?!?/p>
在恩格斯需要幫助的時候,馬克思同樣竭盡全力,毫不猶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時候很匆忙,身邊沒帶多少錢。還在病床上的馬克思得知后,連忙掙扎起來,到銀行將自己僅有的錢取出,全部寄給了恩格斯。
然而,與普通人之間的友誼一樣,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友誼盡管偉大,也經歷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瑪麗患心臟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馬克思,信中說:“我無法向你說出我現(xiàn)在的心情,這個可憐的姑娘是以她的整個心靈愛著我的。”第二天,馬克思從倫敦給恩格斯寫回信,信中對瑪麗的噩耗只說了一句平淡的慰問話,卻不合時宜的訴說了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將停止賒賬給他,房租和孩子的學費又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孩子上街沒有衣服和鞋子……生活的困境折磨著馬克思,使他忽略了對朋友不幸的關切。正在極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這封信,不禁有點生氣了。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給馬克思回信,在信中毫不掩飾地說:“自然明白,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對此冷冰冰的態(tài)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給你寫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識的庸人在內,在這種使我極其悲痛的時刻對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誼,都超出了我的預料。而你卻認為這個時刻正是你表現(xiàn)你那冷靜的思維方式的卓越性的時機。那就聽便吧!”
波折既然已經發(fā)生,友誼經歷著考驗。這時,馬克思并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10天后,馬克思寫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誠的歉意。出于對朋友的了解和信賴,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諒了馬克思,還寄去了一張期票,以幫助馬克思度過困境。自此,兩位同甘苦、共患難的友人重修舊好,友誼得以延續(xù)。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段并不強烈卻始終深厚、不舍不棄的友誼。其實再偉大的人也會擁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關心和幫助,也離不開友情的滋養(yǎng)。
艱苦的生活和偉大的愛情
1814年2月14日,燕妮·馬克思誕生于特利爾一個名門望族。燕妮·馬克思(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 ,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她卻蔑視社會的一切庸俗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層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里。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后,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并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結婚的念頭,繼續(xù)等待。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羅茨納赫(燕妮在她父親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親遷居這個地方),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結婚。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shù)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
婚禮舉行后,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亡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并最終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里的盧格籌辦并出版《德法年鑒》雜志。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yè)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保守勢力排擠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隨馬克思一起流亡倫敦的燕妮寫信給好朋友約瑟夫·魏德邁時,描繪了她當時的生活情況:“因為這里奶媽工錢太高,我盡管前胸后背都經常疼得厲害,但還是自己給自己孩子喂奶。這個可憐的孩子從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傷和憂慮,所以他一直體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著劇烈的痛苦。他從出生以來,還沒有一夜,能睡著二三個小時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劇烈的抽風,所以孩子終日在死亡線上掙扎。
在這種境況下,燕妮還是深深地愛著馬克思。她除了擔負母親和主婦的責任,除了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還擔負起了許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書,馬克思的幾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難辨認的——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總得由她謄寫清楚。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zhàn)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為了要讓她快活些,馬克思于1881年7、8月間,陪著她到法國去看了大女兒和幾個外孫。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p>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在以后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y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yǎng)??墒遣徽摰侥膬憾纪涣搜嗄?,止不住悲痛。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他的這些話是多么令人感動??!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shù)嘏c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