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
摘 要:為提升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在大膽突破傳統(tǒng)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開展了“小學語文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厘清學科價值、明確學科目標;構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立體”框架,以語文學習能力為基底搭建縱向學習支架,并在此基礎上分支年段學習目標和任務,又以“學習領域”課程方案設計為橫向框架,結合教本開發(fā)適合本班級、本年段學生的校本學習方案;從學校科研管理層面開展行動研究的過程性評價,有層級地推進“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不斷深入。此項行動研究的切實推進,為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跨越式提高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框架式備課;立體框架;學習支架;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在實踐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常規(guī)的集體備課還是個人的個性化備課,教師群體普遍存在消極應付檢查的因素。由于大多數(shù)的常規(guī)備課僅停留在針對具體教學內容而采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層面的思考,所以這種備課對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根本性提升所起的作用并不顯著。教師花了大力氣在教學內容和參考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上,可個人的教學水平仍原地踏步。由于付出與收獲沒能成正比增長,教師對徒有其表的形式化備課在情緒上就日漸低落。為切實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激發(fā)教師的內生原動力,我們在大膽突破傳統(tǒng)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開展了“小學語文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
一、厘清學科價值,明確學科目標
我們從哲學闡釋的角度上來審視語文教學,解釋語言學習:“個體主體動態(tài)的語用行為中潛藏著智慧生命全部的精神現(xiàn)象與個性特征,人的最重要基因即‘語用基因先于一己的自覺而隱伏于心靈深處?!薄罢Z用行為是人存在和本質的深刻象征,積極語用則是生命積極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和活力反映?!庇纱丝梢?,“語言學習”的研究指向“語用行為”的研究。因此,我們看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我們認為目前學校語文教育的目標就是不斷提高人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語用”的欲望,豐富學生“語用”的內涵,順應學生個體“語用”的需求,幫助他們健康發(fā)展、完善自我。
二、構建“立體”框架
1.搭建縱向框架(學習支架)
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給新教師做培訓時常講到備課,希望新教師能通讀二至三套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從而選擇確定較為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內容與方法;70%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綜合整合,作恰當延展;教師備課時要有一個整體的框架;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線路走。因此,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在集體通讀教材的基礎上,我們以語文能力發(fā)展為基底,首先構建了本校一至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縱向發(fā)展框架。小學低段的閱讀教學以識字教學、橋梁閱讀、積累閱讀為主,中高段以專項訓練閱讀、積累閱讀為主,高段以指向自我意義建構的閱讀為主。識字、寫字學習,我們已經(jīng)融入閱讀框架而展開。習作和綜合性學習的縱向框架,我們也將其依附閱讀框架來展開。在縱向發(fā)展框架的指導下,以語用能力為要,以語用素養(yǎng)為本,再次開展語文學科學期學習目標和任務的探討。
2.搭建橫向框架(“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用“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常規(guī)小學語文講授式課程方案。所謂“學習領域”,我們將之定義為一個由學習目標引領的主題學習單元。一個學習領域,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基準時間)三部分構成。組成課程的各個學習領域之間,可以沒有內容上和形式上的直接聯(lián)系,但每個“學習領域”均以閱讀素養(yǎng)為依據(jù),其基本內容都是以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為取向。其中,目標描述表明該“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特性,用閱讀能力來描述;內容陳述則使課程內容具體化;總量預計的學習時間(基準學時)則可在整個學習年限內靈活安排。
“學習領域”課程方案體系的特點是:典型的能力培養(yǎng)任務是組織、建構學習領域教學內容的核心;對話教學過程是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閱讀意義的建構是主要追求。
3.過程性評價有層級地推進“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
學校從管理層面建立了一個以教學服務、自我培訓、自主科研為一體的多層級不斷推進的評價推動體系。首先,以課題研究的方式開展“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通過基于觀念層面的對話式研討,營造教師團隊的交流共享氛圍。其次,以教研組展示活動為平臺,組織交流與互助式培訓,為教研組提供研究成果展示平臺,創(chuàng)造教師自我培訓機會,激發(fā)一線教師的工作靈感。為促進項目研究行動可持續(xù)發(fā)展,每學期開學之初,我們開展“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展示研討;學期中,開展行動實踐型研究;學期末,針對實施成效進行反思與總結,完成整個過程的研究成果資料整理成冊工作。每學期循環(huán)往復,以前后對比成長型過程性評價,有層級地推進“框架式備課行動研究”不斷深入。
此項行動研究的切實推進,為學校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穩(wěn)步提升提供了平臺,為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研究注入了活力,為學校整體的語文教學質量跨越式提高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王文華.語用學與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2]潘涌.積極語用觀與閱讀教學本質新論[J].中國教育學刊,2013(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