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北京城,離不開胡同,而北京人的記憶,也始終未曾和胡同有些微疏遠。胡同代表了一種北京的精神,那是一種固有的閑暇、熱情與懶散。丁零零一聲清脆的自行車鈴響,鴿子成群在天空飛過留下一長串悠揚的哨音,隔壁大爺大媽端著油餅、油條、豆腐腦,聊著天兒往家走,上學(xué)的孩子跟著大人出門時候還沒完全睜開雙眼。院門口老爺子的茶缸子里飄出的茉莉花香,畫眉、百靈在門框后面低吟淺唱。北京的胡同,在一個又一個的清晨,鋪開了自己的市井畫卷,年復(fù)一年。
作為一個平房里長大的孩子,兒時熟悉到閉著眼睛也能走回家的那些胡同,早已經(jīng)隨著高樓的林立而不知所終。但是,每當(dāng)有機會穿梭在現(xiàn)存胡同中的時候,依然會產(chǎn)生一種久違了的情緒,有幾分熟稔,有幾多懷戀。北京的胡同究竟好在哪里?那還真得慢慢道來。
與南方古鎮(zhèn)的委婉或北方邊陲的粗邁不同,北京的胡同多了幾分端凝與莊重,添了些許清閑和厚道,那是一股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味道,市井卻并不世俗的味道。老北京很多的房屋,除去規(guī)制考究的四合院之外,其建筑基本都是以灰色作為主色調(diào)。但這種偏沉穩(wěn)的灰色,在北京的胡同并未顯現(xiàn)出絲毫壓抑與沉悶,而是充滿了生機。
胡同里住的北京人,每一個院子里,每一個家庭中,都會養(yǎng)上幾盆花草。那些紅、黃、綠、紫的植物,沖淡了灰色沉重的視覺沖擊,為胡同增添了更多的生氣。家里若是再養(yǎng)上幾只鳥、幾缸金魚,清晨聽到百靈、畫眉的啼鳴,日頭正中時看到水缸中浮萍下金魚的游弋,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通的生趣,好不自在!如此一來,誰還會在意灰色的磚石中沉淀出的千百年的厚重。
不說這些,就建筑本身而言,胡同里的院落也充滿了情趣。很多院門、門墩兒都很值得賞玩,樣式與紋理不盡相同,去觸摸它們冰滑的肌理時,能感知胡同建筑的格調(diào)、用心和情懷。
北京的胡同大規(guī)模興起于元代,歷史之久可見一斑。但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條胡同卻是在遼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的。900年來,這條胡同就始終靜立在北京城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看慣了興衰榮辱,歷經(jīng)了風(fēng)雨滄?!褪潜本┦形鞒菂^(qū)廣安門附近的三廟街。
北京其他的胡同,雖然沒有存在900年那么長的時間,但大多有些名氣的胡同,也都具備了700多年的歷史,雖然房屋院落會幾經(jīng)修葺,雖然花草樹木會枯萎繁茂,但那種積淀了很久的歷史醇厚感,卻未曾缺失半分。
閑暇時分,漫步于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胡同之中,院落門口的水缸、煤棚;窗沿下破舊了的自行車;窗臺上被落葉覆蓋的瓶瓶罐罐……滿目的市井喧囂,勾起了北京土著揮之不去的懷念之情,匯成了一條靜靜流淌的歷史之河。
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不經(jīng)意間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身份顯赫的宅子——標(biāo)準(zhǔn)的四合院里,朱漆大門后上演著今人的生活,遮蓋不住的卻是古今一脈相承的韻味。
北京自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后,是與今天歷史間隔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都城。在經(jīng)歷了明、清文化的洗禮后,北京這座城市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雖然有的已經(jīng)消失不見,但還是有不少遺存了下來,這是歷史研究的幸運,當(dāng)然也是北京城的幸運。因為,北京離不開那分淳正的風(fēng)情。
保留還算完好的古建筑,基本聚集在如今北京東城、西城兩個城區(qū)的胡同之中,雖然小巷幽深,但并沒有阻隔住那些歷久之后依舊彌散著畫卷清香的古色古香。如有機會,找上那么幾條胡同,深入其中,去觀賞一番當(dāng)年建筑的精巧與細致,在安靜平和中找尋一次同古人交流的可能,實為美事一樁。
北京幾乎每一條稍具規(guī)模的胡同,都有著關(guān)于自己的傳說軼事,如果把這些故事編纂成一部長篇小說,肯定看點滿滿。北新橋鎖龍井里那只見首不見尾的妖龍;蜈蚣井傳說中金蜈蚣打出的那眼甜水井;大柵欄那片兒當(dāng)年蔚為壯觀的柵欄;百花深處是不是真的還有萬朵鮮花兀自盛開;王寡婦斜街里面有沒有住著那位姓王的寡婦;煙袋斜街當(dāng)年興盛的煙袋店鋪如今都去了哪里;一尺大街難道確實只有一尺長短;磚塔胡同的磚塔又經(jīng)歷了幾載風(fēng)雨春秋……
因為獨特的身份,北京在人們的心中始終保有一份莊重與神秘,而這一個個胡同里的傳說故事,更是能夠撩撥起人們心底對于未知的好奇,去親身體驗和探訪,領(lǐng)略北京胡同的魅力。
在北京的胡同里,常見到溫暖的午后,院門口擺著一張小方桌,桌上紫砂壺里泡著釅茶,一只小杯子、一把蒲扇、一個大音量的收音機和一個歪在躺椅上自斟自飲的愜意之人。這是北京人的一面縮影,愛自在,不拘束,不小氣。
當(dāng)然這僅是一部分,在北京的胡同里,還能看到更多的不同。在胡同里走累了的時候,有很多讓你歇腳的場所,可能是一個小小的書店,可能是一間不大的咖啡館,可能是一家古樸的茶館,也可能是一爿飄香的酒肆。古今中外,隨著時代的步伐,北京胡同逐漸學(xué)會了包容,并在包容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具備自身特色的發(fā)展——一種帶有京味兒文化的中西合璧。
北京胡同于我來講,最好的感覺,還是那種有味道的市井人情。
在胡同里長大的我,雖已住了三十多年的樓房,但是依舊對胡同中的場景念念不忘——院子里的花鳥魚蟲和院門口胡同里的草木春秋。夏天,散發(fā)著植物生機的綠色,會為人們帶來少有的舒爽,樓房的鋼筋水泥,怎么也敵不過雨后泥土所彌漫出的芬芳;冬日斜陽西下,每家每戶小廚房里飄出的飯菜香氣,尤其是炸魚的香味,總能讓人聯(lián)想起一個溫暖的字眼——家;夜幕低垂,路燈在樹影后映襯著胡同的寧靜,那一扇扇窗戶中透出的昏黃,顯得溫暖、安詳。
鄰里之間,不是一家勝似一家的感情,也透著那么溫暖。誰出門了忘了鎖門,一定會有哪家的大爺、大媽幫你溜溜兒看了一天。誰家要是做了什么好吃的飯食,一個院子的街坊都會品嘗到和自家手藝不一樣的私房口味。與如今的高檔小區(qū)相較,胡同里的生活環(huán)境簡陋了很多,但卻充滿了人情,充滿了溫馨。
(編輯·張子樂)
kelemy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