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欣 周燊萍 楊海濤
摘 要 目的:了解徐州市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促進校園普法提供依據。方法: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徐州市4所高校作為研究地區(qū),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及網上問卷調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結果: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有待提高,法律信仰沒有完全形成。結論:徐州市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不是很高,需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律意識、建立法律信仰及提高校園普法水平等方法提升。
關鍵詞 大學生 法律素養(yǎng) 校園普法 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周妍欣、周燊萍,徐州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楊海濤,徐州醫(yī)科大學社會科學部。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091
法律素養(yǎng)是一個人對法及法律的理解程度和實際實踐的反映。法律素養(yǎng)是對一個人的理性評價中的一個比較廣泛的范疇,它不僅包括法律道德、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法律意識等,還包括對哲學問題的理解、領悟及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的能力。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不斷深入人心,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信仰也在不斷提升。為開展切實有效的校園普法方式,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本研究在徐州市選取4所高校,對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報告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徐州市4所高校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取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進行調查,共發(fā)放608份問卷,回收網上問卷294份,紙質問卷314份,有效問卷共有587份,回收率為96.5%。
(二)調查內容
包括(1)一般情況:性別、年級、專業(yè)、來自地區(qū)等。(2)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現狀包含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等。(3)校園普法現狀:高校開設課程、開展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活動等。
(三)統(tǒng)計分析
采用 EpiData3.0軟件兩次獨立錄入,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1.一般情況587人中,男性286人(48.7%),女性301人(51.3%)。大一學生23.0%,大二學生21.1%,大三學生49.4%,大四學生0.9%,研究生5.6%。法學專業(yè)學生1%,非法學專業(yè)學生99%。來自農村學生55%,來自城鎮(zhèn)學生45%。
2.法律知識分析:與大學生法律知識有關的因素有是否為法學專業(yè)(P<0.05),與大學生法律知識無關的因素有性別、年級、來自地區(qū)(P>0.05)。大學生認為自身對法律知識非常了解的比例為3.1%,認為對法律知識了解一點的比例為82.1%,認為不了解法律知識的比例為14.8%。
3.法律意識分析: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想到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學生有80.1%,想到武力解決的學生有4.3%,想到通過關系解決的學生占8.3%,忍受的學生有6.1%,不在意的學生有1.2%。大部分的學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還有提高法律意識的空間。
4.法律信仰分析:43.5%學生對法律有信心,認為法律能夠維護自己切身的利益。47.3%的學生對法律有一些擔憂,認為法律基本可以維護切身利益,8.1%學生認為現在法律不能維護自己切身利益,但隨著社會發(fā)展會逐漸完善。大部分的大學生對我國法律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對我國法律的發(fā)展充滿希望。
5.校園普法現狀分析:在本次調查中83.6%的大學生接受的法律課程的學習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但僅有23.6%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這門課程,42.6%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對自己學習法律知識幫助不大或沒有幫助。在校期間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有限,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了解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法律規(guī)范,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法律知識,但從調查結果看,該課程對增加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效果不明顯。42.7%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與自身專業(yè)有關的法律課程。51.4%的學生認為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基礎需要分開開課。
三、討論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是國家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具備情況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一)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必要性
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1965年,在青少年犯罪事件中,大學生犯罪占1%;“文革”期間,大學生犯罪占2.5%,到2008年,大學生犯罪占17% ,大學生犯罪比例逐年上升。在本次調查中,當面臨較大困境時,會校園貸款違約的學生有6.8%,考試作弊的學生有9.5%,偽造證件的學生有7.7%,武力報復的學生有7.7%,學術不端的學生有5.3%,小偷小摸的同學有3.6%,不采取違法手段的學生有77.9%,見表1。22.1%的大學生在面臨較大困境會采取不法手段,其中會考試作弊的學生比重最大,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對促進依法治國的進程,維護社會和平發(fā)展有重大意義。
(二)影響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因素及對策
我國學者李麗娟指出,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缺失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我國對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缺乏足夠重視;第二,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不全;第三,大學生對法律事件的關注度與其自身實踐能力發(fā)展不協(xié)調。 調查結果顯示,72.6%學生認為大學生認為法律素養(yǎng)欠缺的原因是學校教育不完善。49.7%學生認為原因是家庭沒有盡到責任。42.7%學生認為原因是社會環(huán)境問題。58.3%學生認為原因是自己不努力。31.5%的學生認為是其他因素。從社會方面,國家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法律的最高權威,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要遵守法律原則的道德底線,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法治導向,傳播正能量。 從學校方面,豐富提高法律素養(yǎng)活動,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等。從家庭方面,提高家長的法律素養(yǎng),注重孩子精神方面培養(yǎng),遵紀守法、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自身方面,大學生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法律素養(yǎng),不斷汲取法律知識,每個人都應當了解自己相關專業(yè)的法律知識,熱愛國家,建立良好的法律信仰。
(三)促進校園普法問題及對策
大學生認為需要具備所學專業(yè)法律知識的學生有90.8%,但 僅有41.4%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的相關教育可以滿足自身對法律知識的需求,見表2。在本次調查中,獲取法律知識主要在小學時期的學生有2.9%,初中時期的有12.3%,高中時期的有42.8%,大學時期的有41.2%,研究生時期的有0.9% 。由此看來,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主要來自高中與大學階段,而大學作為一名學生向社會人過渡的平臺,目前高校對學生的法律教育培養(yǎng)還遠遠不夠。第一,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真實需要開設課程,如開設基本法課程(57.1%學生希望),開設所學專業(yè)相關法律課程(42.7%學生希望開設)等,其開課形式為必修課(55.3%學生希望),課時為24課時(34.1%學生希望),教學形式為面授(83.8%學生希望),上課內容為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第二,豐富學校有關 提高法律素養(yǎng)活動,法治演講(24.0%學生希望)、辯論賽(37%學生希望)、討論會(30.7%學生希望)、專題講座(32.8%學生希望)、公檢法普法講座(37%學生希望)、知識競賽(32.1%學生希望)、模擬法庭(37%學生希望)、庭審旁聽(47.7%學生希望)、開設法律咨詢室(39.4%學生希望)等。
注釋:
黃煒、孔德民、董剛.寧波市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3).83-86.
張躍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江漢大學學報.2013,30(5).126- 129.
張小燕.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培養(yǎng)研究.山東:山東財經大學.2007.
王寧、張董董、張鈞.淺談大學生犯罪心理.法制與社會.2008,1(中).
李麗娟.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法制與社會.2015,7(下).
參考文獻:
[1]閆春娥.淺談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法制與經濟.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