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
[摘 要]篇感作為語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領會作者的布局謀篇、感受文本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預習中悟得篇感、在復述中內(nèi)化篇感、在遷移中運用篇感,幫助學生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篇感;預習;復述;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3-0032-01
全國語文教育專家吳立崗教授說:“語感可分為詞感、句感和篇感。”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大都非常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其實,語感的范疇很廣,教師不能把語感的培養(yǎng)僅僅局限于字、詞、句的品析上,還應注重對學生進行篇感的培養(yǎng)。所謂篇感,就是指學生在閱讀分析、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對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布局謀篇等方面有一種直接的感知與領悟。在閱讀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篇感能力的學生,能快速深入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與藝術等方面。那篇感的習得應該從何入手呢?
一、在預習中悟得篇感
預習作為閱讀學習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獲得篇感,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就要高度重視預習環(huán)節(jié)。這對學生篇感意識的培養(yǎng)與形成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
如,蘇教版的《黃山奇松》一文,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描寫了黃山奇松的美麗景色。在預習階段,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段落總起句,幫助學生理清文脈,建立起對課文的整體認知。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很快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更是情有獨鐘”;接著,學生邊讀邊畫,找出了段落的總起句“黃山最妙的觀松處”“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這樣,使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框架結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形成了篇感意識。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邊讀邊畫,使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脈絡,而且對課文的整體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對篇的整體感知與感悟。
二、在復述中深化篇感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使學生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感受,常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這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篇感的習得。要想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就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引領學生展開復述訓練。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復述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而且還可以深化學生的篇感認知,提升教學效果。
如,教學蘇教版的《哪吒鬧?!芬徽n時,為了使學生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受,在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的理解后,教師引領學生從課題入手,展開復述,加深學生對篇的認識。在復述的時候,為了降低復述難度,教師鼓勵學生從哪吒鬧海的原因(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經(jīng)常在海上興風作浪)——鬧海的經(jīng)過(攪龍宮,斗夜叉,殺害龍王三太子)——鬧海的結果(從此以后,人們又過上了太平日子)展開復述。這樣,學生復述的目標明確,對哪吒鬧海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一目了然,不僅知道了作者是如何進行描寫的,而且對文本的布局謀篇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從哪吒鬧海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方面引領學生展開復述。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與把握,而且還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篇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在遷移中運用篇感
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鼓勵學生及時進行仿寫,遷移運用。這不僅是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學生篇感習得的有效方式。教師要精心選擇有訓練價值的學習內(nèi)容,鼓勵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從而使文章布局謀篇的形式內(nèi)化在學生的頭腦中,落實篇感的訓練。
如,蘇教版的《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美麗景色。課文以“九月,從第一片樹葉落地開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來了”為開頭和“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為結尾,對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展開具體的描繪。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借機問學生:“這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北大荒的秋天美嗎?你們家鄉(xiāng)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你能仿照課文的形式寫一寫嗎?”這樣,使學生及時將所學到的篇的知識進行遷移內(nèi)化,提升了學生對篇的認識。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強化了學生對篇的認識,使學生真正習得了篇感,提升了認識,培養(yǎng)了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篇感的習得能使學生更具全局意識,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注重通過不同的途徑對學生的篇感進行訓練,使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得到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