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環(huán)
摘 要: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很多教師對此感到頭疼。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中選人的古詩文大多朗朗上口,易于記憶。根據(jù)此特點,教師可在教學中凸顯背誦的作用,以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開古詩文教學的大門。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背誦;潛移默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9-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81
古詩文教學一直是讓小學語文教師頭疼的教學難點,到底該怎么教?教師們是眾說紛紜,各執(zhí)其詞。很多教師認為,如果古詩文只讓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學生不求甚解,教學效果很差,容易讓學生對古詩文產(chǎn)生厭倦情緒,對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來說,起不到多少作用。但我認為,古詩文的教學就應該反復誦讀,以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背誦,是打開古詩文教學之門的金鑰匙。
十二歲以前的小學生心理發(fā)展不成熟,生活經(jīng)驗不豐富,知識儲備、認知發(fā)展、心理特征、社會閱歷都處在啟蒙階段,理解古詩文的意境和情感相對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比如,蘇教四年級上冊的古詩——柳宗元的《江雪》,教師的講解能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但關于古詩的意思則浮光掠影。對于十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生活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里,孤獨感不曾體會,對于作者的那種孤獨與寂寞,學生很難有深刻的體會,只有當他們也有類似的人生經(jīng)驗方能體會作者所能表達的深遠意境。
小學時期是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學生記憶力驚人。我們要抓住這個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背誦經(jīng)典詩文,待到某一天,詩中蘊含的情感自然會涌上心頭。如果非要等到他可以理解了再去背誦,對其記憶力而言是一種浪費。
個人很喜歡王勃的一句詩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小時初讀時,只知道是描寫秋景的一句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是押韻,就把它記住了。去年十一去泰安大裂谷游玩,下午去的候鳥放飛基地,夕陽西下,余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遠處一群野鴨成群結(jié)隊的游過來,對面的岸上偶爾有起飛的丹頂鶴,景色很是壯美!這不就是我小時候背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嗎?秋景的那種生機與靜美,一下子在我眼前變得更加生動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讀出了感覺,與作者達成了心靈的共鳴。于是,我堅信:許多東西記下來,就能在心里生根發(fā)芽,才會“秒懂”,就會頓悟。所以我認為,古詩文的教學,背誦是重中之重。
今年統(tǒng)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大幅度增加,適合學生背誦,這對學生來講,應該是件幸運的事。因為這些古詩文,不僅能讓他們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這些經(jīng)典的古詩文能讓我們在一味追求高效的快節(jié)奏里慢下來,放下眼前的焦慮,去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體味“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靜謐,品味“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可愛頑皮。這些古詩文可以讓學生多讀多背,在反復誦讀中慢慢吸收,潛移默化地受到古詩文的熏陶。
而古詩詞,就是經(jīng)典,就是文化。也許學生在學習某首詩詞的時候并不一定會理解,但當它成為學生固有知識的一部分時,它就會潛藏在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當學生足以理解詩文的時候,他會恍然大悟,甚至這部作品本身會幫助他成長。
那么,如何使學生在小學階段饒有興趣地誦讀與積累更多的古詩詞呢?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在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可采用以下幾點方法。
一、畫詩中畫
古人說:“詩中有畫。”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大都展現(xiàn)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畫面。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在背誦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著古詩詞的插圖臨摹,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著去畫,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教師要善于運用簡筆畫勾勒出古詩的情景,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古詩意思,便于誦讀和記憶。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誦讀“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句,然后讓他們用簡筆畫勾出——幾個孩童在一片菜花地旁,追逐黃色蝴蝶的溫馨畫面。簡單明快的線條,留給學生直觀形象的記憶,學生背起來有滋有味。而且,學生在作畫的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字詞、詩句的感知。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學生背誦古詩文的興趣變濃了,積極性提高了,背誦起來,大腦中不由地出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背誦古詩文變得輕而易舉。
二、借助故事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而在古詩中,有許多是詩人所經(jīng)歷的事情。教師可以在古詩教學時,加以改編成一個富有情趣的故事,文包詩的體裁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文中有詩,詩中有文。如在誦讀《游子吟》一詩時,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遠門,已到深夜,母親還在油燈下為他縫衣裳,衣裳的針腳縫得密密的。那是因為母親怕兒子回來太晚,衣服穿破沒人補。第二天天一亮孟郊就上路了,他看到路邊的小草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心想:母親的恩情不就像這太陽的光輝嗎?小草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通過一邊講故事,一邊誦讀古詩,學生會覺得生動有趣。
三、情景再現(xiàn)
所謂情景再現(xiàn)就是在古詩文教學時引導學生演對白、演場景、演故事等。比如在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扮演賈島和童子,演古詩中的故事,使當時的情景再現(xiàn)。詩人賈島和童子的一問一答,詩人尋隱者的心情變化,學生都可以通過動作、語言及神情表現(xiàn)出來。“演”對于小學生來說,真可謂是興趣盎然!如《兩小兒辯日》可以演對白,《贈汪倫》可以演情節(jié),《掩耳盜鈴》可以演故事等。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讓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將這些古詩詞熟讀成誦。這是因為只有用背誦這把鑰匙,方能打開古詩文的大門。
參考文獻:
[1] 杜少凡.古詩詞教學設計的新路徑——以香港朗文版教材為例[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10).
[2] 施茂枝.古詩詞教學的兩個基本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1).
[責任編輯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