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136000) 周 瑩 劉茂軍
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是高中物理“交變電流”一章的教學難點,人教版教材中把燈泡和電容器串聯(lián),分別接到直流電源與交流電源上,對比前后兩次燈泡的亮度。該實驗僅能說明交流電能通過電容器,而對于電容器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教材中則是直接給出結(jié)論,提出電容的大小和交流電的頻率這兩個影響因素,但沒有對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做定量研究。
本實驗運用PASCO數(shù)字化傳感器對該實驗進行重新設計和完善,與人教版教材中的實驗相比,本實驗有以下改進。
(1)采用控制變量法,分別定量研究電容大小和交流頻率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充分考慮實驗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2)數(shù)字化傳感器可以準確記錄電路閉合到斷開的電流變化圖象,有助于學生理解交流電的特點。
(3)采集多組數(shù)據(jù),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的雙向?qū)Ρ冉Y(jié)合理論分析,定量驗證了不同條件下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阻礙變化情況。
本實驗用電阻箱代替?zhèn)鹘y(tǒng)實驗中的小燈泡,避免了溫度升高時燈泡阻值增大而使實驗數(shù)據(jù)精確度下降的問題。直流電源與交流電源的輸出電壓均控制為5 V,電阻箱的阻值調(diào)至RL=15 Ω。
(1)連接電路。
如圖1所示,選用電容大小為10 μF的電容器與電阻箱串聯(lián),分別連接直流電源與交流電源,閉合開關(guān),觀察電流的變化情況。實驗條件不變,改用電容大小為47 μF的電容器再次測量。將電容器取下,使電阻箱直接與電源相連。比較各次測得的I-t圖象。
圖1 電容器串聯(lián)演示實物圖
(2)實驗圖像示例如圖1~4所示。
圖2 交流電路中串聯(lián)不同電容的I-t圖象
圖3 串聯(lián)10 μF電容器的I-t圖象
圖4 串聯(lián)47 μF電容器的I-t圖象
(3)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
設定串聯(lián)10 μF的電容器時電路中的電流為I1,串聯(lián)47 μF的電容器時電流為I2,取下電容器后電流為I3,分別記錄各實驗中直流電路與交流電路的電流大小見表1。
表1 不同大小的電容對直流與交流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而直流電幾乎不能通過電容器;但取下電容器后電流值I3明顯增大,表明電容器對交流電仍有阻礙作用;對比I1和I2發(fā)現(xiàn),電容器的電容越大,對交流的阻礙作用越小。
(1)連接電路。
選用電容大小為10 μF的電容器與電阻箱串聯(lián)到交流電路中,改變交流的頻率從50 Hz逐步增加到1 000 Hz,觀察對應電流的變化情況。實驗條件不變,改用電容大小為47 μF的電容器再次測量。分別記錄兩次實驗的電流值。
(2)實驗圖像示例如圖5~6所示。
圖5 串聯(lián)10 μF電容器的I-t圖象
圖6 串聯(lián)47 μF電容器的I-t圖象
(3)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
設定串聯(lián)10 μF的電容器時電流為I1,串聯(lián)47 μF的電容器時電流為I2。改變交流的頻率,從50 Hz逐步增加到1 000 Hz,依次記錄各電路中對應電流的變化值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交流電頻率的增加,電路中的電流值也逐漸增大,說明電容器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逐漸減??;通過各數(shù)據(jù)的縱向?qū)Ρ龋l(fā)現(xiàn)47 μF的電容器比10 μF的電容器對應的電流值更大,從而驗證了結(jié)論:電容器的電容越大,對交流的阻礙作用就越小。
表2 交流的頻率改變時電流的變
以上兩組實驗清晰地演示了電容大小和交流頻率對交變電流的影響,通過定量研究驗證了電容器對交流的阻礙作用: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流的頻率越高,電容器對交流的阻礙作用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