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 陳愛梅
摘 要:3S技術類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的主要課程。通過分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3S技術類課程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對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從教學課時、教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途徑,以期培養(yǎng)出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所需的綜合性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3S技術;土地資源管理;教學改革;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9-000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01
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定位系統(tǒng)等3S技術的熟練運用,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生必須掌握的應用技能。全球定位系統(tǒ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簡稱GPS)是一種全天候的,空間基準的導航系統(tǒng),可滿足位于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間的軍事用戶連續(xù)地精確地確定三位位置和三位運動及時間的需要[1]。遙感技術(RS,Remote Sense)這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最后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通過遙感技術,可以高效獲取研究區(qū)域的地物覆被變化[1];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以及遙感和計算機科學,已經廣泛地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是用于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tǒng)[3-4]。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具備現(xiàn)代土地資源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基本理論與知識,具有地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土地測量、土地制圖、土地規(guī)劃、不動產評估、土地資源評價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規(guī)劃、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復墾、土地調查、國土規(guī)劃、地產開發(fā)、地籍管理及土地政策法規(guī)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大量的土地管理工作,例如土地調查、土地規(guī)劃、土地測量等都離不開3S技術的應用[3-4]。運用RS圖像解譯功能,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實地調研獲取土地信息的方式,通過遠程獲取大范圍土地利用現(xiàn)狀及變化情況,有效的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土地調查效率[7]。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矢量化及空間分析功能,可以為土地規(guī)劃、地籍管理、土地估價等土地業(yè)務工作提供需要的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8-9]。長期實踐證明,3S技術是處理這兩類數據的有效工具,其中屬性數據存儲功能也是3S技術區(qū)別于一般圖像處理軟件的主要特點。因此3S技術類的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的重要課程之一。
隨著第三次土地資源普查工作的展開,需要大量的既具有專業(yè)土地管理知識,又掌握3S技術熟練獲取空間信息與進行空間分析的人才。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下,如何培養(yǎng)出基礎知識扎實,應用技術熟練的高素質人才,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課程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3S技術類課程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迄今為止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的院校多達50多個,多集中于農業(yè)院校,課程設置大同小異,主要學習的課程包括: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地籍管理、不動產估價、土地利用規(guī)劃、土地整理與復墾、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房地產基本政策與制度等[10-11]。對于3S技術類課程設置,常常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加以講授,例如選擇土地資源學中土地調查章節(jié),教授學生如何使用3S技術進行土地調查工作,包括:遙感技術獲取土地覆被信息;GIS提取地類圖斑,添加屬性,完成空間分析;運用GPS進行采樣點定位等。另一種方式是開設專門的3S技術類學習課程,例如開設地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通過設置理論學時與實驗學時的方式,系統(tǒng)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3S技術類的軟件,從軟件安裝到最后結果的輸出等。
(一)課程理論教學重視不足
土地信息處理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包括土地空間信息的獲取、存儲、管理、分析 以及土地專業(yè)應用軟件的開發(fā)等方面的知識。要掌握這門技術必須輔以大量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工作,所以很多院校設置課程學時,實踐學時遠遠大于理論學時。過分強調實踐教學忽略理論教學的重要性,造成很多學生按照視頻或是教師操作,能夠順利地完成操作,但是完全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操作,以及這樣的操作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調整了實驗的數據,大部分學生卻不知道如何處理。
(二)課程設置連貫性不足
3S技術通常彼此銜接,相互貫通。常有人用兩個眼睛和一個大腦的關系來形容3S技術之間的關系,其中GPS,RS充當眼睛的功能,根據調查、評價或規(guī)劃等目的,獲取輸入的柵格信息、地類信息,點位數據等,GIS充當大腦的作用,GPS和RS獲取的數據,通過GIS空間分析、柵格計算、重分類、屬性錄入等功能,實現(xiàn)數據的分析、空間信息挖掘,服務于土地管理、評價、規(guī)劃等工作[12-13]。但是在現(xiàn)有的教學過程中,存在GPS、RS、GIS教學課程相脫節(jié),只講授其中一門或兩門課程,例如有的學校開設地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的學習,卻不開設遙感相關課程,造成很多學生知道如何分析已有數據,卻不知道數據如何獲取,造成在實踐過程中,無法順利的開展工作。相反,有的學校重視基礎數據獲取,花費大量的學時學習遙感數據的解譯,但是缺乏空間分析的相關課程,造成學生有數據,卻不知道如何挖掘數據背后的規(guī)律。
(三)教學模式單一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的業(yè)務培養(yǎng)要求是學習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法律、技術、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可受到土地資源調查、利用規(guī)劃、估價、整理與復墾、測繪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具有土地資源管理及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要達到培養(yǎng)目標就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現(xiàn)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的教學特點更加傾向于傳統(tǒng)課堂理論教學法,抽象性、刻板性、教條性的教學方式,一般情況都是教師告訴學生應該如何操作,導致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思考問題的原因,而是首先求助于教師,希望教師能夠手把手地幫他們解決問題;實踐課程中也是教師預先處理好實驗數據,甚至是提前錄制好實驗視頻,學生只需要按照視頻進行操作,就能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如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對學生技能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變得非常困難,這其實是當前3S技術類課程教學的最大難點。
(四)教學內容滯后
首先,隨著第三次土地調查工作即將展開,國家對土地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14]。近期國土部門開展一系列由3S技術支撐的項目,這些項目涉及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很多;其次,3S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3S技術軟件也不斷更新,以地理信息系統(tǒng)常用的軟件ArcGIS為例,近三年就從10.0版本升級到10.3版本,提供了操作界面語言漢化、坐標系統(tǒng)匹配、建模手段多樣等功能,此外,從格式上還能與ENVI、CAD等多種軟件相銜接,使得軟件使用、數據處理、空間分析更加的快捷與便利。但是與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不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課程講授與快速發(fā)展的實際應用相脫節(jié),教學內容更新緩慢,遠遠滯后于技術的發(fā)展等問題。
二、教學改革途徑
(一)合理分配教學課時
3S技術是一門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學習的課程,通過實踐可以快速提高學習的效果,掌握操作的步驟。但是,當代大學生并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技術的操作,還應該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分強調實踐只能培養(yǎng)出熟練操作的學生,卻無法培養(yǎng)出遇到問題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視實踐學時設置的同時,不能縮短或忽視理論教學的重要性,理論教學是課程學習的基礎,沒有夯實的基礎,任何的實踐也僅僅是依葫蘆畫瓢的解決問題,往往事倍功半。
在教學課時設置過程中,教師要考慮不同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專業(yè)認識還不清晰的情況下,設置3S技術課程需要加大理論學時,讓學生能清楚了解學習課程的意義,明白3S技術能夠在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對于大三的學生開設3S技術課程,在對專業(yè)領域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應該輔以大量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利用GIS處理土地工作的技術。重視課程實踐教學建設,同時規(guī)避手把手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3S技術課程應該彼此銜接,使得學生清楚GPS、RS、GIS在空間數據獲取及處理的過程中各自所起到的功能,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3S技術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與實際的運用相結合,提高3S技術的應用能力。
(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在3S技術類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傳統(tǒng)教學與參與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參與式教學法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以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合作式或協(xié)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15-16]。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比起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參與式教學法運用到課程學習過程中,能使學生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實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培養(yǎng)目標。常見的參與式教學法包括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等[17-18]。通過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易于接受和認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教學效果。頭腦風暴法是以學生主體,以活動和問題為主線,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思考討論的形式,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它通過提出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知識體系結構和生活經驗,在問題討論多長中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產生不同的觀點、疑問,思維之間互相碰撞,充分激化新的需要與原有思維結構之間的矛盾,暴露思維過程,使學生在探求正確解答的過程中,使得正確的想法得到強化,錯誤的想法得以摒棄。
以3S技術在土地調查中應用為例,如果單單依靠課上照本宣科的介紹操作的內容、程序、評價指標選擇等,這樣一方面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只會死記硬背,造成學習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今后在實際的地類調查與評價工作中,會出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土地資源學課程中運用社會實踐教學,帶學生出外作業(yè),親身感受土地調查從工作準備、現(xiàn)狀調查、內業(yè)轉繪、繪制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選取評價指標,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等工作,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社會學理論知識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理性認識與綜合實踐的能力。
此外,定期開設討論課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探索答案。學生在討論課上就3S運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問題所應采取的對策加以討論,變“填鴨式教學”為“民主協(xié)商式教學”,變被動學習、記憶知識點為主動找尋社會問題的答案,增強學生的自學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解決教學內容滯后的問題,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首先,要鼓勵支持教師定期參加技術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的業(yè)務能力。在培訓過程中了解3S技術最新的進展,包括軟件升級進展、實踐應用進展等,只有教師不斷學習與練習,熟練掌握3S技術的操作,才能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地予以解答;其次,除了提升3S技術的應用實踐能力,還亟待提升授課水平,這就需要通過定期組織不同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教師的交流與學習活動,包括學術交流和專業(yè)建設交流,提高專任教師的課程講授技能,同時在與各個院校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專任教師積極思考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及其改進措施,有助于提升本專業(yè)的專業(yè)競爭力;最后,因為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應用性、綜合性、實踐性,涉及土壤學、生態(tài)學、管理學、地質學等多門學科,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3S技術的知識,還需要有扎實的土地資源管理知識背景,在熟練技術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擴充理論知識,包括土壤學、生態(tài)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從而能夠指導學生更好的解決土地管理以及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四)提高硬件設施
地理信息系統(tǒng)、遙感技術都是依托于計算機技術開發(fā)的土地空間信息處理技術,對計算機的硬件配置要求很高,在實踐課程過程中,一個班級多名同學同時操作練習,這對計算機的數量和硬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避免多人使用一臺電腦,或者在使用過程中無端死機、黑屏、藍屏等問題,就需要院系加大對實驗設備的經費的投入以及人力的維護。
參考文獻:
[1] 劉長星.流域治理與3S技術應用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2(6):36.
[2] 章皖秋,袁華,徐天蜀.遙感影像正立體化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0(3):41.
[3] 姬俊虎,李雙喜,徐航.Gis技術在清潔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7(12):5.
[4] 劉曉林,李文峰,楊林楠,等.基于ArcGIS地統(tǒng)計分析模塊的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分析——以云南省建水縣為例[J].土壤通報,2012(6):1432.
[5] 高鳳杰,雷國平,楊鳳海,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5):221.
[6] 陳偉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土地信息系統(tǒng)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9):172.
[7] 易敏,李毅,鄧瑜兵.基于Rs與Gis的長沙市建設用地動態(tài)變化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評價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2):14.
[8] 郝晉珉.土地利用規(guī)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9] 于順東.天津市生態(tài)用地效益評價研究[C]//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2009.
[10] 程文仕,黃鑫,陳英,等.甘肅農業(yè)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yè)建設重點思考[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5):63.
[11] 周偉,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yè)建設的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2):38.
[12] 張旭東,臧利強,何晨燕,等.哈爾濱市市區(qū)與城區(qū)生態(tài)用地遙感綜合調查與評價[J].北方環(huán)境,2002(2):47.
[13] 董煌標,楊克明.基于Gis技術的城市生態(tài)用地規(guī)劃探索與實踐[J].山西建筑,2014(12):6.
[14] 聶宜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Gis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0(6):63.
[15] 張雪偉.參與式教學法在小組工作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華章,2013(29):221.
[16] 梁海華,謝巧慶,李智英,等.參與式教學法對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02(2):146.
[17] 陳華.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形式與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6):159.
[18] 蘇麗麗.參與式教學法國內研究現(xiàn)狀及評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