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予
(贛南師范大學 江西 贛州 341000)
前蘇聯(lián)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肖斯塔科維奇·德米特里于1906年出生于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他是20世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有15部交響曲、6部協(xié)奏曲、3部歌劇與芭蕾舞劇,以及不計其數的室內樂作品、電影音樂和戲劇作品。作曲家一生獲獎無數,主要獎項及稱號有:前蘇聯(lián)民族藝術家、列寧獎冠軍、斯大林頭等獎得主等蘇聯(lián)國家獎。
肖斯塔科維奇具有高超的作曲技術,創(chuàng)造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旋律和主題,他精通于樂隊創(chuàng)作中的復調藝術,將其中的微妙之處融合個人情感與高超的寫作水平,一切使得他的音樂作品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
肖斯塔科維奇的創(chuàng)作領域和在不同音樂的審美觀是巨大的,它的音樂結合了調性音樂、無調性音樂和模進的元素,在作品中作曲家注入了現代主義、傳統(tǒng)主義、表現主義和“偉大的風格”。他的創(chuàng)作在配器與曲式上遵從于古典主義,但美學主義來說他有著自己的“現代性”。作曲家早期的作品受到馬勒、貝爾格、普羅科菲耶夫、欣德米特、莫索爾科夫斯基的影響,并不斷地學習古典和傳統(tǒng)音樂。久而久之,肖氏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音樂語言,他的音樂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
這五首室內樂小品可分為五個樂章。第一樂章:前奏曲、D大調;第二樂章:加沃特、 A大調;第三樂章:哀歌、A大調;第四樂章:華爾茲、 降B大調;第五樂章:波爾卡、D大調。
這五首小品都為三部曲式,由呈示部、展開部與再現部組成。無論從結構上還是音樂上來講都通俗易懂。作曲家晚期風格偏向于浪漫主義,因此可以在他晚期的作品中看到不少的羅曼蒂克因素。這部晚期作品圍繞著浪漫元素進行,整體風格的轉化沒有太多的變化,只是在樂章與樂章之間存在情緒的變化。每個樂章中細微的變化主要分布于作品的音樂表情術語與節(jié)奏上。
相比肖斯塔科維奇其他的室內樂作品,這首作品在技術含量上相對不高,主要難點在表情術語與弓法的掌握。在幾個樂章中,分別出現了連弓、斷奏、跳弓、分弓。主要表情術語有:dolce柔和、cresc.漸強、poco piu mosso稍快、rit.漸慢、poco a poco dim.越來越弱、a tempo 回到原速度、meno mosso稍慢。
在實際的演奏中,氣口的正確把握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演奏成功與否的標準。以第一首作品(前奏曲)為例,編者在譜面上加有氣口的標志。以宏觀的眼光看,從第一小節(jié)一直到poco piu mosso(稍慢)之前一小節(jié)可以劃分為一個大段落,實際在演奏中演奏家的可以在每個樂句之間換氣,比如5-8小節(jié)可為一小句,在8小節(jié)結束時略微換口氣。第9-12小節(jié)想象成一個小的起點,從13小節(jié)開始是包括鋼琴聲部在內的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一直持續(xù)到第20小節(jié)。接下來作曲家以稍快的表情術語予以明示,風格也在速度的陪襯下轉變?yōu)橐粋€更為活潑的形象。但是這種活潑的風格非常短暫,此時力度術語也在幫忙,從mf慢慢過渡到mp,音量到了中強之時,似乎還有許多的意猶未盡,于是作曲家在此后一小節(jié)加入了漸慢與漸弱,在這個樂句結束加上了延長記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緊接著的回到原速的演奏內容和第一主題基本上沒有什么差異。
在弓法上,主要的弓法---跳弓的運用我們可以參照第二首加沃特。加沃特是一種法國舞曲,它是一種輕快的輪舞,隊形為打開或閉合的圓圈,每個圓圈由一對技巧高超的舞伴領舞。跳弓的運用在此種體裁的曲子中恰到好處。此時的跳弓為一般的自然跳弓,為了表現舞蹈的跳躍動作,每一個跳弓都必須非常輕巧。每組跳音的第一個音不離開琴弦,從琴弦上稍稍抬起做弓的跳躍動作。而第五首曲子波爾卡舞曲中弦樂聲部開始的跳音卻是另外一種奏法。由于速度很快,弓沒有時間從弦上做反彈動作。此時的跳弓演奏應將弓子稍稍抬起,隨著快速的節(jié)奏立刻將弓沉下準備下一組附有跳音的動作。
1.氣口的配合
作為一首室內樂作品,每樣樂器的配合情況影響著整體效果。在練習與演奏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氣口間的配合。要保證氣口相互呼應,先需要給幾個聲部劃好氣口。比如第一樂章中鋼琴有個短小的前奏,通過閱讀樂譜,我們不難發(fā)現第三與第四小節(jié)相重復。出于肖斯塔科維奇晚期的浪漫主義風格特性考慮,在第三到第四節(jié)奏完之時要做一個漸慢,這么做同時也在暗示著一個樂段結束,方便小提琴聲部進入新的樂段。而小提琴聲部要準確地知道鋼琴氣口結束的地方,提前為下一個即將到來的氣口做準備。第一小提琴在整個組合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新樂段開始時要給剩下兩個聲部演奏者一個明確色吸氣動作以示新樂句的開始。當碰到速度的變化時,三個人要提前做好準備,將樂句的氣口統(tǒng)一。
2.各聲部之間樂句的銜接
在室內樂配合中,各聲部樂句間的銜接代表著音樂間的一種呼應。以第三首哀歌為例,全曲的倒數第6小節(jié)鋼琴以和弦連奏出最后的一個新樂句,隨后小提琴聲部緊接著將這個樂句繼續(xù)延續(xù)著。此處小提琴銜接的到位與否決定著整個樂句流暢性。倘若銜接的不及時或者提前進入,都會影響著整個音樂的質量。因此在此類相互銜接的樂句中,各聲部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在即將轉換的時候互相觀望一下對方,示意一起開始或者準備轉換。
再如哀歌的poco piu mosso的開始3個小節(jié)(見譜例)。在鋼琴三個和弦快要奏完時,第一小提琴要即刻著手準備16分音符的下一個樂句,在第一小提琴樂句即將結束時,應給第二小提琴一個示意,第二小提琴銜接此樂句不僅要觀摩第一小提琴的動向,還應仔細聆聽鋼琴聲部,此時在第一小提琴即將結束之時鋼琴進入第二組和弦,第二小提琴也應該從聆聽鋼琴聲部的角度加以銜接進去。整個三小節(jié)由不同的三個聲部銜接成一個句子,在演奏時要做到銜接無空隙。
3.音樂風格的統(tǒng)一
音樂風格作為作曲家的靈魂在音樂中擁有著無可厚非的重要地位。在演奏室內樂作品時,各個演奏者之間風格的把握與統(tǒng)一是評判一首曲子好壞的標準。在風格處理上,一方面需要演奏者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與性格特色;另一方面需要演奏者們花一定的時間來做到彼此間的相互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包括:統(tǒng)一氣口、統(tǒng)一弓法與指法。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仍是做到彼此認知與意識間風格的統(tǒng)一。音樂風格的統(tǒng)一可以通過音樂表情術語的掌握與運用來獲得。但是,這并非全面與明智的做法,音樂是流動的,若將風格的掌握依賴于書面的表情術語上,那一切都失去了最基本的意義。以第四首曲子華爾茲為例,第38小節(jié)至53小節(jié)有一連串的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而整個樂段中譜面上只有中強一個表情術語。但是從旋律的走向來看,兩把小提琴應該以作曲家晚期風格為基準,提前規(guī)劃好音樂的力度變化。通過大量的視聽我們也不難發(fā)現此曲在不同版本的音響資料中也體現出不一樣的音樂力度變化,但是演奏家們都將肖氏的風格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個版本中都有著自身獨有的特色。為方便演奏者掌握風格取向,此處筆者以個人的音樂處理方法在下圖中標上了表情術語。(如譜例)
對于肖斯塔科維奇,現在的中國人并沒有什么興趣,不止是業(yè)余音樂愛好者,在專業(yè)的古典音樂工作中我們對他的作品演奏并沒有達到對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一個層次的熱忱。在蘇聯(lián)聯(lián)誼的時代,我國興起了“蘇聯(lián)熱”,連音樂研究也著重于蘇聯(lián)作曲家方面,于是,當時產生了大量的俄語音樂理論翻譯工作者,隨之出現了大量印刷的中文版本的俄語譯著,其中,關于肖斯塔科維奇的著作也不少,有從俄語翻譯成中文的傳記,也有中國人搜集資料所研究出的書籍,也有少量英文翻譯過來的關于其生平的自傳,總之,在那幾十年,我們國家的市面上有不少關于他的書籍。現在依舊比較多,只不過國人對其的研究不多了,并不能找到最近幾年新寫的中文版著作。市面上能買到的一般是很多年以前出版的一些他的傳記,再有就是版本的更新,內容和之前沒有太大的差別。
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初聽者一般只有一種體會:頹廢。這個評價源自斯大林。據說有一次斯大林在聽完他的作品音樂會以后,認為這是頹廢主義音樂,由此大發(fā)雷霆,立即下令命他今后必須創(chuàng)作歌頌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音樂。據說那次之后,大家都對肖氏避而遠之,他非常痛苦,但是迫于生計,他不得不遵從斯大林的指示創(chuàng)作歌頌蘇聯(lián)共產黨的政治音樂,在偶然的一次,他所創(chuàng)作的具有濃郁的蘇聯(lián)黨國特色的音樂被斯大林所認可,一夜之間,他又如同當初那般大紅大紫。然而他的音樂生涯并沒有就此一路順風,接下來的各種政治因素讓他一生命運多舛。
曾經看過一篇名為肖斯塔科維奇之“冷與”暖“的文章,筆者將肖斯塔科維奇的畢生創(chuàng)作大致分為暖和冷兩個方面。要說暖,除了他那些歌頌蘇聯(lián)共產黨的電影歌曲,再有就是我今天所推出的《肖斯塔科維奇五首鋼琴與雙小提琴歌曲》,肖斯塔科維奇的“冷”,真的冷到了骨頭深處,聽上去讓人冷不禁打個寒顫。也有人評價肖斯塔科維奇少數代表“暖”的音樂中也存在著悲傷的縮影,他們認為肖氏的作品中的冷,源自他對生活的真誠和真實,他的溫暖是隱藏在作品表層的黑暗與濃度甚重的悲傷里,猶如一幅顏色灰暗的畫,其中鑲嵌著一絲相較之的“亮”色,讓人誤解為溫暖。
結合這位大師一生的經歷,我認為他不會無端地給任何一部作品制造他所不喜好的溫暖,不同的作品,處于作曲家生命的不同時期,積攢著作曲家不同的人生感悟,暖也好,冷也好,終究因時而變,不妨試想一下,一杯口感濃郁的黑咖啡,在剛沖好的那刻因為太燙不能馬上入口,我們會選擇在咖啡散去兩分熱的時候開始品嘗,結果可能依舊很燙嘴,但是黑咖啡特有的香氣早已沁人心脾,從嗅覺上你已經沉迷于其中,而肖氏的作品就好比一杯濃情的苦咖啡,要在合適的溫度下品嘗,過熱或是過涼都難以品嘗其中深刻的韻味,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的“悲情”與“溫暖”元素就好比是咖啡的“涼”和“熱”。聽眾的審美觀就如品嘗苦咖啡所要遵循的條件,太熱或者太涼都會破壞這杯黑咖啡的價值。
[1]沈旋等編.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毛宇寬.肖斯塔科維奇的創(chuàng)作脈絡[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洪子誠.見證《真?zhèn)沃g和之外》[J].吉林:文藝爭鳴,2016.
[4]丹尼列維奇·肖斯塔科維奇?zhèn)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西蒙莫里森,王麗君.不為人知的蘇聯(lián)歷史[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