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由Wierzbicka提出,Wierzbicka、Goddard等人發(fā)展的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NSM)的釋義方法和解釋能力。該理論通過對不同語言藍本進行不斷化簡釋義得到了一套語義原詞。通過作者檢驗,目前得到的63個語義原詞全部包含在初中英語教學詞匯大綱中。因此以這套語義原詞配合簡單語法,可以很好地對初中英語課本中的詞匯、句型和語法進行釋義,從而簡化學生理解負擔。將自然語義元語言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不失為NSM理論在跨文化語用學領(lǐng)域的有效嘗試,前景開闊。
關(guān)鍵詞:自然語義元語言(NSM);語義原詞;跨文化語用學;外語教學
一、 引言
Anna Wierzbicka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NSM),初步建立了理論框架,并提出14個非任意性的語義原詞(semantic primes)。該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化簡釋義(reductive paraphrase);80年代中期以后,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的研究范圍擴展到詞匯語義學、語法結(jié)構(gòu)、詞典編纂、語言類型學、文化語用學等許多領(lǐng)域。同時,語義原詞的數(shù)量也逐步增加,到2010年,總數(shù)已達到63個。1994年,Wierzbicka在她的文章Cultural Scripts:A Semantic Approach to Cultural Analysi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腳本(cultural script)的概念,此后以Anna Wierzbicka和Cliff Goddard為代表的NSM研究者將文化腳本理論運用到跨文化語用學(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領(lǐng)域,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作者通過閱讀文獻理解了NSM理論,擬通過本文進一步探討這套理論和方法在跨文化語用學領(lǐng)域的應用,特別是外語教學。
二、 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
(一) 理論概況
Wierzbicka認為,從語義學角度,釋義過程應當是一個將相對復雜的語義單位分解為相對簡單的語義單位的過程,直至無法繼續(xù)分解為止。這種釋義方法被叫作化簡釋義(reductive paraphrase)。她和她的同事在NSM理論初期提出一個假設:在跨語言文化研究中如能建立一套假定的所有語言共有的核心,那么這種共核就可以作為對所有語言文化進行描述和比較的元語言。后來又提出:單個詞語編碼而成的復雜語義結(jié)構(gòu)可能因語言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人類語言和人類思維所依據(jù)的“簡單概念”(simple ideas)對于全人類來說則大體相同。因此提出NSM理論及其研究方法,以期能夠用來解釋所有語言的基本語義,解決傳統(tǒng)語義學語言釋義過程中存在的循環(huán)釋義問題。
簡單地說,自然語義元語言就是通過對不同語言藍本進行不斷化簡釋義得到的一套迷你語言,基本單位就是語義原詞,并且這些語義原詞是通過對多種屬于不同語系和語言結(jié)構(gòu)類型的語言樣本進行跨語言驗證并證實具有語義解釋力以后,才被最終確定下來的。語義原詞的選擇并不是任意的,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不可定義性(indefinability),即原詞本身語義不言自明,不用其他詞語來進一步釋義,不會陷入循環(huán)釋義的窘境;2.普遍性(universality),即原詞必須適用于人類所有語言,是人類語言系統(tǒng)中共有的基本概念。
(二) NSM理論的語義解釋力
詞匯解釋力。為了反駁喬姆斯基把界定詞義看成極其困難的事情這一觀點,Wierzbicka和Goddard在NSM理論框架內(nèi)解釋了喬姆斯基舉出的例子:視覺詞匯watch,glare,gaze等,證明視覺詞匯的意義用語義原詞并不難解釋。下面以watch的釋義為例:
1. X正在觀看Y=
一段時間里X一直看著Y
因為X想:
在Y身上會發(fā)生某事
我想看到這件事
(X was watching Y =
For some time X was looking at Y all the time
Because X thought something like this:
something will happen to Y
I want to see it)
從這段釋義中我們可以得出watch與look at的區(qū)別,前者強調(diào)這個動作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進行著(all the time),并且這種語義的差異決定了以下兩句話是否符合語法:
At the moment,he looked at her.
At that moment,he watched her.*
(*表示不符合語法)
情感詞匯解釋力。NSM理論從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視角來研究情感概念及其意義,采用“原型的認知圖景”(prototypical cognitive scenario),借助于一套原型的思維活動來表征某個情感概念的釋義,具有較強的情感詞匯語義解釋力。
句法解釋力。語義原詞的元語言不僅可以解釋詞匯,而且可以解釋語法結(jié)構(gòu)。Goddard 認為,用NSM理論的還原釋義法能夠準確地對一些像 Yes/ No 疑問句那樣看似簡單而語義復雜的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解釋,只需要用一個語義原詞know加上一個if從句:I dont know if,就可以將Yes/ No疑問句的言外語義(illocutionary semantics) 大致描述出來。
三、 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在跨文化語用學中的應用
在第二點中已經(jīng)對語義原詞做了一些說明。語義原詞是將自然語言通過化簡釋義從復雜語義單位向簡單語義單位分解直至無法分解而得到的簡單詞匯。這些原詞是通過對多種屬于不同語系和語言結(jié)構(gòu)類型的語言樣本進行跨語言驗證并證實具有語義解釋力以后,才被最終確定下來的,代表著人類語言和人類思維所依據(jù)的“簡單概念”,也是人類所有語言背后存在的共享概念。那這些詞到底有多簡單多基礎(chǔ)呢?作者將目前語言學家確定下來的63個語義原詞一一帶入國內(nèi)中考英語大綱詞匯檢索,結(jié)果63個詞語全部包含在大綱中。也就是說,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教師完全可以運用語義原詞去完成教學大綱中所含語言概念的釋義,包括單詞、詞組、語法概念以及涉及跨文化交際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用英語語義原詞釋義能夠減少英語課堂上使用中文的頻率,降低母語對學生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作者設想這種做法在二語教學中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盧植也指出,外語教學應該采用或滲透語義原詞的觀念。采用語義原詞解釋和分析目標語詞匯,有助于對詞匯意義的闡釋和理解,為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義能力提出了值得借鑒的啟發(fā)。作者將選取人教版Gor for it九年級英語第12單元作為教材,用NSM理論研究方法對其中部分詞匯、句法和語篇因素進行釋義,檢驗語義原詞在外語教學中是否具有相同的釋義能力,而不僅僅限于解釋學者在專著和論文中引用的少部分語料。
第12單元叫做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是涉及跨文化交際內(nèi)容較密集的一個單元,包括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在打招呼方式上的差異、時間觀的差異(比如對赴約遲到是否很反感)、拜訪朋友的注意事項、社交場合中的禮貌用語和寒暄用語、餐桌禮儀等等。語言知識點包括重點句型“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do when you meet someone?”,“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b find/think it + adj. to do sth.”;部分詞匯:形容詞/副詞(組)—pleased,be relaxed about sth,be different from..., particular,unfamiliar,normally,名詞—custom,manner,compliment,proper動詞(組)—drop by,greet,make sb.feel at home,get/be used to sth言語行為動詞—toast;語法:“情態(tài)動詞+現(xiàn)在完成時”表示“過去本應該做某事,事實上沒有做”。限于文章篇幅,作者將從以上內(nèi)容中選取部分討論。
(一) 對詞匯釋義。選取的詞為pleased。該詞表示“高興的”,但與漢語中的“高興”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強調(diào)“令人高興的”Wierzbicka已經(jīng)用語義原詞對pleased進行了釋義:
X was pleased= X感到高興=
X felt something X感到某件事情
because X thought something因為X考慮過某件事情
something good happened,某件好的事情發(fā)生了
I want this to happen 我曾想這樣的好事發(fā)生
when this person thinks this,當此人這樣想時,
this person feels something good此人感覺很好
X felt something like this, X的感覺就像這樣
because X thought something like this因為X就是這樣考慮的
這個釋義有點復雜,歸納起來可以把上述英文壓縮成,“X felt good because something happened. X wanted it to happen. X felt good.” 盡管如此,Wierzbicka的這個釋義給表示情感的形容詞(比如happy, sad)釋義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板。
(二) 對句型釋義。本單元的重點句型為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實際上就是以詞組be supposed to do為謂語的句子,只要理解了這個詞組的意義和用法,就從本質(zhì)上掌握了這個句型。be supposed to do 在朗文當代英語辭典中的英文釋義是to be expected or required to do/be sth according to a rule, a custom, an arrangement, etc;中文釋義是:“應該,被期待”。英文釋義中出現(xiàn)了較為復雜的概念expect, require, according, custom, arrangement,其中custom就是本單元的新詞之一。如果老師希望學生通過英語釋義理解這個詞組,必須將上述版本化簡,可以采用語義原詞做釋義材料:
X is supposed to do something=
X wants to do something,
Because if X does not do something,
Someone else does not feel good.
X wants to do something,
Because someone else wants something to happen.
X does something,
Someone else feel good.
同樣,將上述釋義串連成兩項該詞組的意義:1.X wants to do something because someone else will feel bad if X does not do the thing.(X需要做某事,因為X如果不做某事,某些人會不高興:e.g.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arrive at school on time.學生上學要按時到校(否則老師會生氣));2.X wants to do something because someone wants him to do it.(某人要求X去做這件事) 第一項意義包含“某人受文化風俗和社會規(guī)約影響而需要做某事”。
(三) 對語法釋義。本單元的語法重點之一是學習“情態(tài)動詞+現(xiàn)在完成時”表示“過去本應該做某事,事實上沒有做”的用法。這屬于較高級的情態(tài)動詞語法項目,學生會覺得難以領(lǐng)會。下面以should have done為例,利用語義原詞對其釋義:
X should have done something=
X felt bad,
Because X didnt do something.
X wanted something to happen.
以上釋義很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了“情態(tài)動詞+現(xiàn)在完成時”表示“過去本應該做某事,事實上沒有做”的語義,以及慚愧、懊悔、自責等情感。
四、 小結(jié)
本文介紹了由Wierzbicka提出,Wierzbicka、Goddard等人發(fā)展的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NSM)的釋義方法和解釋能力。該理論通過對不同語言藍本進行不斷化簡釋義得到了一套迷你語言,即語義原詞。通過作者檢驗,目前得到的63個語義原詞都是概念簡單的基礎(chǔ)詞匯,全部包含在初中英語教學詞匯大綱中。因此以這套語義原詞配合簡單語法,可以很好地對初中英語課本中的詞匯、句型和語法進行釋義,從而簡化學生理解負擔,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將自然語義元語言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不失為NSM理論在跨文化語用學領(lǐng)域的有效嘗試,前景開闊。當然,本文討論部分選取的語言材料有限,需要進一步增大語料驗證NSM的語義解釋能力。
參考文獻:
[1] 盧植.論語義啟動與文化腳本[J].外國語,2003(5).
[2] Goddard, C. Semantic Primes, Semantic Molecules, Semantic Templates: Key Concepts in the NSM Approach to Lexical Typology[J].Linguistics, 2010(3).
[3] Goddard, C.& Wierzbicka, A. Cultural scripts:What are they and what are they good for?[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04(2).
[4]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吳荔佳,浙江省杭州市,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