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斌
摘要:刑法中所謂的因果關系,是指刺激這個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和這種行為所造成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提出意義在于將人的行為和危害結果用某種方式聯(lián)系起來。換而言之,就是實施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必然有一個鏈接方式,才能構成這一過程的完整性,這個鏈接方式就是因果關系。所以,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主要用于界定犯罪客觀性方面。但往往以后過程中因果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對于它的界定,在理論階層在很大的分歧,本文會主要解釋目前的理論學說,并提出作者本人的一些淺顯分析。
關鍵詞:因果關系;客觀原則;條件
大陸法系因果關系理論的首次提出是在1858年發(fā)表的《奧國刑法專論》中,該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奧地利學者柯拉哲(Julius Gla-ser),隨之,一位德國法官布利將其進一步發(fā)展,在1873 發(fā)表的《論因果關系及其責任》一書中首次提出倡導條件說,標志著因果理論的初步形成,之后隨著當代的犯罪行為的研究不斷成熟以及雙方責任判斷趨向合理化中,因果關系理論不斷和兩者結合進化,由條件說→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說→客觀歸責說,雖然其中貫穿了很多的哲學思辨理論,但它最初的目的始終是指導司法實踐,所以它的核心思想依舊沒有脫離犯罪和刑事責任的范疇。
1 因果關系的學說類別及評說
條件說是最初的大陸法系因果關系理論之一,條件說認為如果前者和后者之間存在必然的關系。那么它們在刑法上也就存在相應的因果關系。比如,行為人甲故意傷害乙,導致乙身受重傷,不得不送往醫(yī)院救治,但是不幸的是,在救治過程中醫(yī)院發(fā)生火災,乙由于行動不便未能及時逃生。根據(jù)條件說的觀點,甲的行為和乙死亡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沒有甲的故意傷害,乙就不會住院,就不會遇上那場火災,更是因為受傷導致行動不便,最終喪生火場,這一切最根本起因就是甲行刺了乙,表明了甲的行為和乙的死亡之間存在著前者導致后者這種必然的條件關系,條件說認為在結果上探討的所有條件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無論造成影響的大小,只要對這件事產(chǎn)生過影響,那么它和其他原因之間的關系是等價的。條件說的理論主要運用在德國法院,廣受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實務屆的青睞。在日本大部分的法律判決也是深受條件說的影響。由于條件學說認為只要發(fā)生過的行為有對結果造成過影響,無論這影響的深遠持久時間的長短,它們之間都構成了因果關系,也就是條件說的理論基礎,但是一個行為結果的產(chǎn)生必然有多種因素的造成,按條件說的理論,那么這個影響因素的范圍就會無限擴大,通常我們反駁條件說的例子是殺人犯的母親,如果我們按照條件說理論,那么這個母親也應該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實際上殺人犯所犯下的過錯是他一個人的全責,和他有過交往的人不應該遭受這個無妄之災,所有條件說的理論基礎在某些方面是有違常識和公理的。
因為條件說在實務處理中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常識和公理的弊端,基于這樣的現(xiàn)象在刑法理論屆,通過對條件說加以限制的主張,提出了“因果關系中斷論”,認為在挖掘因果關系的過程中,當出現(xiàn)了自然性事實或第三者懷著故意的心理做出某些行為時,正在進行的主張就被迫中斷了。另一種主張是“原因說”。該學說主張雖然造成某種結果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其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不一,我們應該選出其中一個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條件作為原因,在這種原因和結果之間建立因果關系,從而依據(jù)因果關系。對實務進行判決。第三種學說“相當因果關系說”主張,在行為發(fā)生和結果產(chǎn)生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相當場合才會造成這個行為的發(fā)生,如果是這個特定場合刺激了這個行為的出現(xiàn),那么該行為和結果之間就存在著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只要結果的發(fā)生并非出于偶然,那么就應承認因果關系的存在。
2 刑法因果關系的基礎與借鑒
刑法因果關系是因果關系運用到刑法的具體體現(xiàn),它的不斷深入研究必然受到因果關系一般理論的研究深入。因果關系最初是一個哲學理念。在哲學上因果關系,主要適用于強調(diào)判斷一個事實發(fā)生的原因,換言之,就是要找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運用哲學理念來思考,一個結果的發(fā)生必然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它的背后是有無數(shù)的原因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最后爆發(fā)的。
然而,進行相當因果判斷的關鍵性問題是有價值的判斷到底是基于什么樣的判斷理念,如何合理的做出價值判斷,而且還價值判斷中主觀因素到底產(chǎn)生了多大的影響?;谶@些問題,我們提出了客觀相當因果關系說、主觀相當因果關系說、以及折中因果關系說三種。在判斷相當性的過程中到底是以客觀為基礎還是以主觀為基礎。就我而言,雖然因果關系的確認是確定行為人刑事責任的關鍵所在,但其實確認了這種因果關系,也不能輕易判定行為人應該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因果關系是屬于犯罪客觀方面的判斷,刑法作為一個客觀法律的存在,在其中加入注官判斷是肯定不恰當?shù)摹E袛嘁蚬P系的原因影響程度應當以其所處的環(huán)境和行為人的能力為標準,因為作出判斷人并不是行為人本人,我們也無法還原出當時的環(huán)境和他當時的心態(tài),因為判斷著這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一樣,那么他們的看法也就不一樣。最終的判決,依舊是有法官來作出的。
3 因果關系理論未來展望
因果關系未來理論發(fā)展可能會引入疫學,最初起源于日本的民事案件的處理,如果將這種理論引入目前的刑事案件中,在控訴方方面的壓力會得到減輕,而帶給被害人的風險也會緩解。因為處于這個社會中的個體都存在成為被害人的可能性。雖然這種關系理論研究違背了目前刑法理論中的無罪推定原則,因為他要求舉證責任倒置,讓個人通過舉證保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存在即為合理,它對于風險社會的改進還是有利的。
第二種未來發(fā)展趨勢是引入客觀歸責理論和目前的刑法理論相結合,這是一個起源于德國的新型理念,尚處不斷進步的階段。這個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假設某種行為的發(fā)生結果,超出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范圍,且這種風險形成構成要件的結果行為與風險結果化之間是因果流程的常態(tài)發(fā)展,那么這個行為人必須承擔其相應的責任??陀^歸責理論的關鍵所在就是法律風險的限制。
參考文獻:
[1]李冠煜.我國刑法因果關系論宜采取修正的相當因果關系說[J].政治與法律,2017(02):34-45.
[2]孫運梁.客觀歸責理論的引入與因果關系的功能回歸[J].現(xiàn)代法學,2013,35(01):139-152.
[3]孫運梁.事實判斷與規(guī)范歸責: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的功能界分[J].法學論壇,2013,28(01):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