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賢
摘要:應用題是數(shù)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一些較復雜的應用題,由于數(shù)量關系較隱蔽,題型廣博,變化多端以及沿襲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應付考試等原因,學生在解題時很難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會出現(xiàn)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如,就題論題,多例一法,對號入座,僵化地套題型套解法等。這有礙于思維訓練,不利于智力開發(fā),影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通過力求多解,數(shù)形結合,注意思維創(chuàng)新,講究技巧幾方面介紹,讓學生運用已有數(shù)學知識,大膽地想象,力求通過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為此應重視各種解題 思路的訓練,以拓寬思路,強化思維訓練,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解題能力。
關鍵詞:審題;思路;思維;語言;創(chuàng)新
一、不拘題型,力求多解
審題是解題的關鍵,細致深入的審題是順利解題的必要前提。應用題教學中要防止并糾正審題定題型,解題套方法的定勢模式,在達到基本教學要求或學過相關的新知識之后,應當示范并鼓勵學生拓寬思路,靈活轉移思考角度,優(yōu)化思維,巧妙解題。
例1.要加工810個零件,單獨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F(xiàn)由甲乙兩人合做,需幾天完成任務?
分析:按常規(guī)解法,由于題目給出了總的工作量,甲、乙分別的工作時間,可以先分別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即甲、乙分別每天加工的零件數(shù),再求出甲乙合做時每天加工的零件數(shù)。
解:根據(jù)題意,列式計算為
810÷15=54(個)810÷10=81(個)
810÷(54+81)=6(天)
答:甲乙合做完成任務需6天。
注:在學過工程問題后,可啟發(fā)學生用工程問題的解答思路解答:設要加工的零件總數(shù)為“1”,可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別1/15和1/10,列式計算為:
1÷(1/15+1/10)=6(天)………甲乙合做完成任務需6天。
平時訓練有素的學生還會這樣想:根據(jù)題意,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這就是說,乙做1天相當于甲做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當于甲單獨做(1+1.5)天。甲單獨做15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時,只要15÷(1+1.5)=6(天)
擺脫題型束縛,思路廣闊,解法靈活簡捷,思維優(yōu)化會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二、語言表達,數(shù)形結合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載體和結果,從想到說,這是理解過程的一個飛躍。所以我們在教學數(shù)學應用題時,可以利用教具、圖表直觀演示,訓練學生運用數(shù)學語言敘述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認識了各個已知條件后,再利用數(shù)形結合畫出圖形,更直觀了然,思路更清晰。
例2、已知一鐵路橋長1000米,現(xiàn)有一列火車從橋上通過,測得火車從開始上橋到車身過完橋共用1分鐘,整列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40秒,求火車的速度及火車的長度?
分析:先畫圖
求:V車=?L車=?
通過畫圖,把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都體現(xiàn)出來,問“從圖中可以獲得什么信息?”(橋長1000米以及走完1000米所用的時間),問“那么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可以求出什么量?”(利用路程公式已知S=1000米,t=40s,可以求出:V車),學生經(jīng)過思考很容易找到各個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再根據(jù)關系列式計算。進一步已知V車,t=60s,可以得到S1=1000米+ L車,從而得到L車
解:根據(jù)題意,可得
V車 =S/t=1000/40=25米/S
S1 = V車×t=25×60=1500米
L車=1500-1000=500米
答:火車的速度為25米/S,火車的長度為500米。
通過畫圖,數(shù)形結合,讓學生看圖口頭敘述解題思路,口頭敘述數(shù)量關系式,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解題能力,發(fā)展了思維的靈活性。
三、不囿常規(guī) 思維創(chuàng)新
思維的創(chuàng)新屬于思維的高級形式。這種思維不循常規(guī),不拘常法,開拓創(chuàng)新?!翱赡嫘运季S是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的基?!笨墒菍W生對順向思維比較敏捷,而對逆向思維則是比較遲鈍的,因此,這種思維在當前應用題教學改革中也應力圖有所體現(xiàn)。
例3、某蓄水池裝有大小兩個進水管和一個出水管。如單開大進水管,6小時將空池注滿;單開小進水管 則8小時注滿空池。要是單開出水管,4小時就可將滿池水放完(水的壓力略而不計)。在同時打開兩個進水管和一個出水管時,多少時間可注滿空池?
分析:按常規(guī)思路求解,由于已知大進水管的效率是1/6,小進水管的效率是1/8,出水管的效率是1/4,這道題多數(shù)學生的做法是:
解:1÷(1/6+1/8-1/4)=24(小時)
思維敏捷的學生對數(shù)字比較敏感,可以觀察到:24是8、6、4的最小公倍數(shù)。設想讓三個水管連續(xù)開24小時,那么大進水管可注滿24÷6=4(池水),小進水管可注滿24÷8=3(池水),一共7池水;同時出水管又放走24÷4=6(池水),這樣正好還剩1滿池水,所以進水管、出水管同時打開,24小時可注滿水池。
另解:依題目,得:
24÷[(24÷6+24÷8)-24÷4]
=24÷(4+3-6)=24(小時)
答:24時間可注滿空池。
這樣解答體現(xiàn)了廣闊的思路,活躍的思維,豐富合理的現(xiàn)象和刻意求新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果平時注重提倡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將會有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四、不專強攻 講究智取
有些應用題如按原定思路解,會出現(xiàn)此路(包括知識局限)不通或解答過繁等,遇到此情況時,就要引導學生放棄原來想法,思謀它法處理。
例4.有批枕木,每根長1.8米,枕木的兩個相對的側面是面積都等于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現(xiàn)要把它們加工成體積最大的圓木段,求每根圓木的體積?
分析:此題解答過程很不順利,正確率極低。教師指點,對“加工成體積最大的圓木段”一語,正確理解為,要使圓木底面直徑與枕木的側面正方形邊長相等,但求解中不少學生是按著求底面半徑→ 底面圓面積→圓柱體積的思路,苦苦地尋求圓半徑,卻沒有結果,使解題斷路擱淺。因為他們無法從正方形的面積等于 5平方分米中求出邊長,自然也無法求出圓的直徑。
強攻失敗,吸取教訓,采用智取。想圓面積公式S=πr2,如果知道圓的半徑,固然可求出圓的面積。可是很少學生想到要是知道了圓的半徑的平方,能求得圓的面積嗎?“對啊,不是只要在r2前面再乘上π就是圓的面積了嗎。”為此,不少學生心頭一亮,精神大振。如果把正方形的邊長就記作2r,那么,從邊長×邊長=5平方分米,就可得2r×2r=5平方分米,即 4r2=5平方分米,所以r2=5/4平方分米,進而可求出圓木底面積:π×5/4= 5/4π,這時再求圓木體積已不難:
解:記正方形的邊長就作2r
2r×2r=5(平方分米)
4r2=5(平方分米),即r2=5/4平方分米,
V圓木=πr2×h=π×5/4×18=70.65(立方分米)
答:每根圓木的體積為70.56立方分米。
在深受困惑和付出辛勞之后的成功分外令人愉悅。這樣美妙而全新的思路在教學中相機運用,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能力提高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總之,應用題解題分為情節(jié)過程和數(shù)學過程兩個部分,是一個嚴謹?shù)乃季S活動過程,要求學生具有塌實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需要學生點滴積累從實踐中獲取經(jīng)驗,達到質的飛躍。在解題時,要仔細審題,理清條件與問題,數(shù)形結合,力求多解,注意思維創(chuàng)新,講究技巧,以致解題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濟元 新課標題庫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許芬英等主編 新課標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