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院子里有個孩子,是我看著長大的,他高中畢業(yè)后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其父母覺得讀三本得多花不少錢,畢了業(yè)還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就叫他一邊在某單位做管工具的臨時工,一邊通過自學(xué)考試獲取大學(xué)文憑,而這個孩子居然也表示同意。幾年過去,他的文憑是得到了,只是工作還是那個工作,每月兩千多元錢,又考了幾次公務(wù)員,因為功底實在不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我不知道這個孩子是否后悔過自己的選擇,但在我看來,他的做法實在得不償失。道理很簡單:讀全日制大學(xué),一個人的知識功底與特定技能會有明顯的提升,畢了業(yè),可以從事與文化、技術(shù)、商業(yè)等等相關(guān)的工作,也可以去考碩士、博士,成為科研工作者或大學(xué)教師,而現(xiàn)在,一盤好好的棋讓他走死了。
生活中有的東西“浪費”一點無所謂。20歲的時候,我喜歡買東西,別人的單車有坐墊兒,我很羨慕,立即買了一個,用過一回,覺得別扭,再也沒有用第二次了。買衣服也是這樣,只要順眼就掏錢,也不管合不合適。不過,這種花錢上的小彎路并沒有影響我的整個人生,相反,它還讓現(xiàn)在的我購物格外理性。
人的夢想有時也難免“浪費”。一位在大學(xué)里任教的朋友年輕時很想做記者,剛上班,她就買回大堆新聞類教材自學(xué),結(jié)果應(yīng)聘記者沒有如愿。過了三四年,她又想當(dāng)律師,再次從書店里抱回大堆的法律書自學(xué),仍然無果。這些時光是否就浪費了呢?如今,她年過五旬,是大學(xué)教師。只是,她有一點與眾不同,單位有活動,她寫個新聞稿比其他人都專業(yè);朋友們打官司,她能飛快地寫出條理清晰的上訴狀。
然而,世間有一種東西決不能浪費,那就是年華。生命就像一個容量有限的水池,從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日日往外面舀水,每過一天,水池里的水就淺幾分,舀干了,我們的大限也就來臨了。人與人的區(qū)別在于:有的人舀的水是用來種莊稼、栽樹木、養(yǎng)花草的,他走了,種下的莊稼、樹木、花草依然存在,還能給后人帶來一片片福蔭;有的人舀出來的水最后流進了廢水坑,舀得越多浪費得越多,當(dāng)生命完結(jié),也就身與名俱滅,不留一絲痕跡。正因為年華經(jīng)不起浪費,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規(guī)劃好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池塘里的每一滴水,該讀書的時候好好讀書,不浪費自己的青春;該工作的時候努力工作,不給父母與社會增加負擔(dān),不能像前面說的那個孩子一樣在關(guān)鍵時刻作出不智的抉擇。
有人總是安慰自己:處境不順,別跟他人比較,應(yīng)隨遇而安。這實際上是一種鴕鳥心態(tài)。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非要跟別人比什么,而是自己跟別人的差距總是在你面前晃來晃去,使你想逃也逃不了。我覺得,一個人是否抵達燦爛、輝煌并不重要,成功需要許多條件,有的條件你未必一定可以獲得,但努了力,你才有資格躺在“原處”休息,因為人生的安適是需要一個過程和理由的。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