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霞
有時候,歷史是通過那些樸實的存在而直抵內心的。
比如那口蓮花井。
蓮花井建在一個村子,廣西藤縣新馬村,明督師袁崇煥故里,就在村的中部,袁崇煥紀念館左側蕩舟山腳下。
井建得極妙,明磚所砌,狀如蓮瓣,中蓄碧水,祥臥山邊,氣勢開闊,既具形美,又見智慧,巨心獨具。
那是一口古井,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由一條條硬朗的石線和一塊塊厚實的明磚砌建而成。歲月的風蝕里,它歷盡滄桑飽經(jīng)風雨,卻依然保持著原來的姿勢與模樣。從上往下看,整井富有層次,井口低于地面,圍砌起來的與地面同高的井墻以蓮瓣之狀勾勒,井沿和井壁上的磚石既有橫鋪又有豎嵌,既形同又富于變化。從地面下行,順著幾級臺階,便是井臺,井臺內里,又是一個蓮瓣,瓣尖帶圓,順著幾級臺階下去,便是井水。墨綠的苔蘚已爬上了井壁,青磚在水的潤澤里散發(fā)著幽光,井水清澈而豐盈,并未因著時光的流轉而枯瘦衰竭。
作為名人故里的井,特別是這樣別有風格的井,自然會讓人產(chǎn)生許多的遐想。而事實上,這確是一口有故事的井。井口對出的那片蓮塘曾經(jīng)只是一片池塘。當年袁崇煥的祖父袁西堂看到池塘充盈,塘泥肥沃,便在販賣木材時,從東莞帶回幾十根蓮藕種在塘內,一年后,塘中荷葉竟長得擁碧疊翠,荷花嬌粉欲滴、亭亭玉立,蔚為壯觀,所以,一度,這個村子又被稱為白馬蓮塘村。后來,袁家為了取水方便,要在村中于建一口井,袁崇煥父親袁子鵬在蕩舟山腳下覓得了這建井之處,并在建井時巧為心思地建成了蓮花瓣狀,并取名“蓮花井”,同時也是寄意自己的子孫后輩,要如蓮花般清正廉明。這樣的思想后來果然影響了袁崇煥的一生。他做福建邵武知縣,《邵武府志》記載他為官四個字:“分文不取?!辟F為督師,他手中掌握的軍費數(shù)以百萬兩計,但他分文不貪,他父親死了,回家奔喪沒有盤纏,一點積蓄也沒有。同事、長官一起給他湊盤纏,走到現(xiàn)在的河北時,皇帝不許他回家,要他在前線堅守,他把錢又還了人家?!睹魇贰ぴ鐭▊鳌酚涊d,他死了以后抄家,竟然“家無余貲。”一代高官,清廉如此,實是讓人感慨。而他寫下的那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候”,亦成為了他一生的寫照!
古井無波,井水深邃,那些歷史的過往和曾經(jīng)的故事都在這井的深邃里歸于了平靜,只井水依然清澈,一如當年最初的模樣。而相傳,袁崇煥出生時,井里曾出異像,那天早上,村人去挑水時,發(fā)現(xiàn)井里竟長出了一朵鮮艷的荷花,馥郁芬芳,清香異常。村人驚奇,一時傳為佳話。當然,這只是傳說,并不可信,可是,生活有時是需要一些想像來潤色的,就像生活里不能缺少童話一樣,我們愿意相信這樣的瑞相,它讓村莊變得美好也變得豐富。
我端詳著這口古井,伸展舒暢,層級錯落,大瓣里含著小瓣,寬弧里又帶著小圓,這樣講究線條美與意蘊美的古井,在井史上似乎也不多見,那種簡樸大氣,自有一種安靜的氣場,從容而淡定。做為一口井,盡管它有著美學的形蘊與歷史的滄桑,但是,它更本質的仍是生活。
這口井水,不知養(yǎng)育了多少新馬人。一代又一代,他們在這井水的滋養(yǎng)里生活,經(jīng)歷著人一生中所要的經(jīng)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想像著很多年前,很久很久以前,村莊里那些在這里來來往往挑水的身影。當天邊剛剛露出魚肚白的時候,當公雞偱著天光開始打鳴的時候,隨著“吱啞”一聲呼,各家各戶的門便次遞開了,一個個婦人從一扇扇木門里走出來,當然,也會有男人,會有半大不小的孩子,他們肩上橫著扁擔,挑著木桶,踏著步子悠悠地來到這里。他們來到井邊,走下臺階,將兩只水桶的桶底在井里筑的第一個小池里輕輕地晃幾下,把桶底的塵泥輕輕洗去,然后,再挑著桶繼續(xù)走下幾步臺階,身一彎,肩一側,當他們再站直的時候,滿滿兩桶水已挑在了肩上。挑水路上相見的人言語也不多,都是勤快之人,挑好了水,接著就得忙著做一家人的早粥了,于是不久后,村莊里便有了炊煙,有了各種各樣的聲響,于是,屬于村莊的一天又開始了……
現(xiàn)在,隨著生活的提高和農(nóng)村生活的變化,古井做為生活的那部分意義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村民們都用上了自來水。井邊曾經(jīng)的熱鬧變成了另一種沉默,但這并不防礙村民們對這井的愛護,也并不防礙這井的水依然深邃清澈,仿佛這世間所有的變化都與它無關似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不管你愛與不愛,它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不離不棄。
宋人蘇軾素來灑脫,他在《臨江仙送錢穆父》一詞中寫道: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無波真古井”、“我亦是行人?!睂懙谜媸呛茫攘葦?shù)字,得失兩忘、超然灑脫之氣盡躍紙上。而這灑脫,便如眼前這古井,面朝藍天,飽覽風月,波瀾不驚,寵辱皆忘。井外的世界春花秋月,夏露冬霜,井里的歲月卻四季安閑,風波不興。
蓮花清心,從容不迫。如此,甚好。
意境黃姚
海子說“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于是,便想著跟風一起流失遠方;他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于是這樣的一無所有便成了我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理由。
骨子里對于城市焦灼生活的叛逆,讓我喜歡上了遠方也喜歡上了行走。而那個叫黃姚的遠方,是我每年必定要行走的所在。
那是一座千年古鎮(zhèn),早已聲名在外,難得的是,在時光的沙漏里,它并未被濃濃的商業(yè)氛圍層層包裹,仍原玉一般,古樸典雅,溫潤純靜。
在鎮(zhèn)子里行走,你常常會有一種心安理得的寧靜。清澈的姚江水緩緩穿城而過,300多座明清宅院在日光的斑駁里青磚黛瓦,飛檐畫棟。一條條青石板街巷帶著與農(nóng)耕文明最近的泥土氣息在鎮(zhèn)子里九宮十八卦地蜿蜒著伸展著,大音希聲的靜默里,沉積著歲月,也沉積著古老的建筑智慧。移步換景,鎮(zhèn)子的靈秀亦是別具一格,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lián),有聯(lián)必有匾,構成了這里獨特的風景。于是乎,江水環(huán)繞,亭臺樓閣,青石街巷,楹聯(lián)處處,古樹參天……不經(jīng)意間,歲月便讓詩意密密地織在了那一磚一瓦,一山一水,一樓一閣,一街一巷中。
在黃姚,需要用一種透亮的心境去解讀古鎮(zhèn)的意境。
我喜歡在有雨的清晨或是有月光的夜晚輕輕地走近它,感觸它。那時世界安靜,掛著紅燈籠的老房子在雨中或夜色里低調地沉默著。撐著傘在泛著青光的石板路上緩緩走過,看雨絲飛揚,看景色朦朧;或是頂著夜色,透過那些古老宅院的檐角,看黑色蒼穹里的星星點點一弦明月,你會覺得特別的寧靜,你感覺自己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這座古鎮(zhèn)。它的呼吸它的呢喃,你完全知曉,它的厚重它的淡然,你了然于胸。于是,在它強大而又安定的氣場里,你沉默無語,腳步輕盈,臉色從容。當月色被一扇扇古舊的木窗、木門隔在老屋之外,你便墮入了一種可以聽見夜露滑落,草木抽芽的寧靜。當然,還有自己的心跳。這時,一切的外物,一切的包袱都被抖落了,你看到了最真實的自己,是的,你生活在別處,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但是你離自己是最近的。
我曾經(jīng)思考過自己對于黃姚的喜愛。千年古鎮(zhèn),匯納的是一種氣質,一種氛圍,一種生存態(tài)度。有時候遇見是件很奇妙的事,由于某種精神內核上的契合,剎那的遇見便成了永恒。一座城,一個人,莫不如是。
我曾在午夜十二點走到帶龍橋的時候,看到一只狗安靜地坐在橋上,看著對面的“偶然間”,那姿勢,既優(yōu)雅又紳士。我們從它身后走來,又從它身邊走過,它都紋絲不動。對于安靜的夜晚從背后傳來的陌生的腳步聲和陌生的氣息,它居然絲毫不受驚擾也絲毫沒有警惕,沒有預想中的“汪”叫聲,它就那樣保持著姿勢,安定地坐著,繼續(xù)望著前方。不知它哪來的信任,那優(yōu)雅而淡定的背影,在靜謐的月色里,讓人覺得異常的美好。
我還在有陽光的清晨,看到一只白色的小貓臥在一家客棧的門檻上打盹。陽光打在它身上,行人的腳步聲伴隨著相機的喀嚓聲不斷響起,可是,它就那么睡著,臥著,若無旁人,那樣子既慵懶又可愛??蜅E赃叄瑨熘粔K小黑板,上面很卡通地寫著“陽光,咖啡,小貓,客棧,慢生活,慢姿態(tài)”于是,頓時便覺得時光慢了下來,腳步慢了下來,心慢了下來。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小鎮(zhèn),那么古色古香,那么純樸,那么優(yōu)雅,又那么休閑!走進黃姚,就像走進了童年。在那里,你碰到的每一只小動物都是可愛的,友善的,你邂逅的每一個人,都是真誠的沒有偽裝的。
走進“舒馨憶?!钡臅r候,我并不是那里的住客,我只是喜歡店里布置的清新與自然,還有店角里那個小小的書架。于是,我跑進去喝茶,看書,而后跟店主人聊天。店主是一對小夫妻,湖南人,很友善也很健談。他們跟我談他們的經(jīng)營理念,談他們的生活見解,談他們客棧里客人們的趣事,由于意趣相投,我們一下子便熟絡起來,后來,竟成了朋友。店的男主人小張跟我談起了他們店里曾經(jīng)的一對客人??腿酥g之前并不認識,他們只是剛好一起住到了他的店,爾后晚飯后一起在店里喝茶聊天,沒想越聊越熱乎,越聊越投緣。其中一個說到他正在看好的一個項目,苦于資金不夠,可能要放棄,萬分的可惜。另一個說,我支持你,說吧,還差多少?聽到這里,我很驚訝,萍水相逢的熱聊,那個客人就這樣大膽地借錢?肯定是酒話吧?另一個也是騙人的吧?小張笑笑,這個世界就是這么不可思議,那個客人真的就借錢給另一個客人了,另一個客人很感激,說一定及時奉還。我對這個故事的主角表示懷疑,并對借錢的人表示同情,這世上又多了一個受騙的人??墒牵龊跻饬?,小張說,李姐,你錯了,那個借錢的人后來真的還錢了,現(xiàn)在,他們兩個都是我店里的固客,就是固定住客,因為我的小店見證了他們的緣分又促成了他們的友誼,現(xiàn)在每年他們都要相約來我店里住幾天。我瞠目結舌,在這里,在黃姚,居然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可以如此相識相信!那一刻,除了感動,我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讓我瞠目結舌的不止于此,除了小張的客人,小張也給了我很大的驚訝。他們夫妻倆除了是店老板,同時也是資深驢友??吹旰芫昧?,他們覺得自己也該出去游游了,他們就跟在店里住了幾天的一個背包客商量,你幫我看店吧?做兩個月我們的店掌柜,收上的錢你拿一半我們拿一半,我們出去游倆月,店就交你了,怎樣?背包客是個姑娘,叫蘇離,一口應承了。于是,故事產(chǎn)生了,一個并不相識的住客當了小店兩個月的掌柜,店主人很放心很逍遙地出去游了兩個月。小張后來在電話里頭告訴我這些時,我覺得簡直不可理喻,我問他,你們的全部家當就這樣放心地交給一個都談不上認識的,只是店里的住客?有什么不好?挺放心的啊,她在我們店里住時看見她就覺得她挺好。我無語,我沒想過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黃姚可以被詮釋得如此酣暢淋漓!
是的,這就是黃姚,在那里,你就是可以如此安靜,如此任性!原來,每一個人,都可以很真實,很放松。而心與心之間,也可以很坦誠,很貼近。
于是,就那樣深深地愛上了黃姚,愛上了黃姚的景致,愛上了黃姚的氣息。我也成了黃姚的固客。蘇軾在《行香子·述懷》里說: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這樣的詞境讓人向往。某種意義上講,黃姚的意境恰恰契合了這樣的詞境,于是,黃姚便成了我心靈向往的家園。在某個不繁忙的日子里,我愿作個閑人,抱著海子的詩,面向黃姚,行走,入住,在迎秀街某家老房子置成的客棧里,安靜地喝茶,聊天,或者一個人靜靜地發(fā)呆。時光慢下來,心放下來,且陶陶,樂盡天真,無限好。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