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碩
(北京市鼓樓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09)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是一類因骨質或纖維組織增生導致椎管或神經(jīng)根管較正常者長徑更小的骨科常見疾病,亦是導致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1]。對于合并明顯癥狀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行手術治療后總體改善效果一般,且易導致下肢麻木,活動功能部分受限等并發(fā)癥[2];而西醫(yī)保守方案尚無特效治療手段,主要采用抗炎鎮(zhèn)痛,調整活動方式及輔助支具應用等對癥干預,盡管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腰腿疼痛癥狀,但長期應用在導致多種藥物不良反應的同時,還能夠對正常生活工作質量帶來不利影響[3]。近年來以中藥專方辨證施治、中藥熏蒸、中藥熨燙法、手法按壓、針灸及針刀治療等綜合方案被逐漸應用于骨科退行性疾病治療,并在減輕臨床癥狀體征,提高日常生活質量及避免手術治療方面較西醫(yī)具有明顯優(yōu)勢[4]。2014年7月—2017年2月筆者觀察了強腰宣痹方內(nèi)服與熱熨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上述時期收治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60例,均符合《腰椎管狹窄癥》[5]西醫(yī)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醫(yī)診斷標準,年齡40~75歲,自愿行保守治療;排除入組前2個月服用研究相關藥物者,符合手術指證者,合并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及脊柱外傷者,合并腰椎結核、腫瘤、精神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4(59.81±4.30)歲;病程1~9(3.40±0.68)年。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2(59.70±4.27)歲;病程1~9(3.33±0.6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氨糖美辛(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544,每片含吲哚美辛25 mg和鹽酸氨基葡萄糖75 mg)口服,2片/次,2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強腰宣痹方內(nèi)服與熱熨治療,組方:熟地黃20 g、鹿角膠15 g、狗脊15 g、桑寄生15 g、黃芪15 g、淫羊藿15 g、丹參15 g、紅花15 g、桂枝15 g、延胡索15 g、伸筋草15 g、獨活15 g、甘草10 g,每天1劑,早晚分服;同時每天將1劑藥材裝入布袋浸水微波爐高火加熱10 min,熨燙患處,30 min/次,1次/d。2組治療時間均為1個月。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依據(jù)《腰椎管狹窄癥》[5]對感覺減退、間歇性跛行及肌腱反射改變情況進行評分,采用VAS評分法[6]評估疼痛程度,采用JOA評分進行肢體功能障礙程度評價,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及纖維蛋白原水平;統(tǒng)計2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療效評定標準[7]顯效:相關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緩解,疼痛VAS評分減分率>70%;有效:相關癥狀體征有所減輕,疼痛VAS評分減分率為40%~7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2.12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感覺減退、間歇性跛行及肌腱反射改變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和JOA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VAS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JOA評分均顯著提高(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和JOA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2組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2組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近期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重,其發(fā)病人數(shù)和發(fā)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主要臨床特點為多種誘因導致椎管及神經(jīng)根管明顯狹窄,神經(jīng)根或馬尾神經(jīng)受壓后刺激機體產(chǎn)生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呈明顯漸進性發(fā)展趨勢[8]。目前醫(yī)學界對于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發(fā)病機制尚未徹底闡明,大部分學者認為局部壓迫、血流灌注水平異常及炎癥遞質合成增多在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9-10];其中血液黏稠度增加被認為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重要促進因素,相關指標水平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明顯正相關[11]。
目前西醫(yī)對于輕中度腰椎管狹窄癥、無法耐受手術或不愿行手術治療患者首選內(nèi)科保守治療,通過減輕神經(jīng)根或馬尾神經(jīng)水腫癥狀而達到癥狀緩解目的[12];其中氨糖美幸是常用治療藥物之一,主要成分包括吲哚美幸和鹽酸氨基葡萄糖,口服后可在發(fā)揮緩解疼痛和抑制局部炎癥反應的同時,有效促進黏多糖合成,延緩病理改變進展過程;但大量臨床報道顯示,氨糖美辛單用無法消除椎管骨質及纖維組織增生,長時間應用后疼痛緩解效果逐漸下降,且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亦顯著增加,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胃潰瘍及上消化道出血[13]。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歸于“腰痹”“腰腿痛”范疇,認為年老體衰后肝腎虧虛,精氣不足為發(fā)病根本,而勞累過甚,經(jīng)絡耗損及血氣瘀滯更進一步加重病情[14];風寒濕邪侵襲病者腰腿經(jīng)絡,邪氣久駐可致血瘀痰阻,纏綿難愈而發(fā)為疑難之癥[15],故中醫(yī)治療該病當以補腎強腰、通絡祛風為主。本研究所用強腰宣痹方組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腎,鹿角膠益肝養(yǎng)血,狗脊強腰益腎,桑寄生強筋祛濕,黃芪健脾益氣,淫羊藿壯陽益腎,丹參活血通絡,紅花祛瘀散結,桂枝溫陽通脈,延胡索理氣止痛,伸筋草舒筋活血,獨活利濕祛風,而甘草則調和諸藥共奏益肝腎、壯筋骨、祛濕邪及活血脈之功效;而在內(nèi)服同時行藥熱熨可促進藥物直達病處,進一步通過熱效應加強舒經(jīng)通絡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熟地黃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神經(jīng)根無菌性炎癥反應[16];桑寄生提取物能夠顯著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聚集活性,減輕血管痙攣癥狀,改善局部組織血流灌注水平[17];而延胡索則具有促進纖溶,加快血管內(nèi)皮細胞修復等作用,在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減輕局部疼痛癥狀方面效果確切[18]。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感覺減退、間歇性跛行及肌腱反射改變評分,VAS評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纖維蛋白原、IL-1β、IL-6、TNF-α及CRP水平均顯著降低,JOA評分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強腰宣痹方內(nèi)服與熱熨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體征,減輕疼痛程度,提高肢體活動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下調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且未加重藥物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崔志明,保國鋒,蔡衛(wèi)華,等. 腰椎管狹窄癥術后下肢殘留麻木的發(fā)生率及影響因素[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1):1614-1615
[2] 陳雪,張曉彤. 腰椎管狹窄癥的非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0):178-181
[3] 馬明輝,楊延全,丁宇. 腰椎管狹窄癥的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J]. 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10,23(3):160-161
[4] 賀志亮,李金學,顧騏,等. 中醫(yī)藥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研究進展[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2):30-31
[5]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 腰椎管狹窄癥[J]. 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3,2(2):75
[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4-77
[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21
[8] 劉偉,賈連順.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預后研究進展[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3):203-206
[9] 寇福新,孫常太.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進展[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 (8):756-758
[10] Verbiest H.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development stenosis of the lumbar vertebral canal[J]. Bone Joint Surg (Br),1970,59(2):181
[11] Hong P,Liu Y,Li H.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interspinous process distraction device and open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treating lumbar spinal stenosis[J]. J Investiga Surg,2015,28(1):40-49
[12] Issack PS,Cunningham ME,Pumberger M,et al.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J]. J Am Acad Orthop Surg,2012,20(8):527-535
[13] 馮豐,戎利民.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治療的爭議與進展[J]. 新醫(yī)學,2010,41(7):484-486
[14] 陳遠明,陳鋒. 中西醫(yī)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1,17(13):2047-2049
[15] 鐘小文,謝翠英. 莊洪教授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經(jīng)驗簡介[J]. 新中醫(yī),2011,43(7):175-176
[16] 劉衛(wèi)欣,盧兗偉,杜海濤,等. 地黃及其活性成分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09,36(4):277-280
[17] 劉麗娟. 桑寄生現(xiàn)代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2):1001-1002
[18] 孫秀梅,張兆旺. 延胡索炮制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J]. 山東中醫(yī)雜志,1990,11(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