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剛,單遠洲,楊 治,朱光輝,馬 鑫,黃晉江,陳志泉
外科切口感染又稱手術部位感染,是院內感染中一種重要類型,易導致切口愈合延遲,嚴重者可發(fā)生切口裂開、切口疝,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敗血癥等后果[1-2]。切口感染既增加患者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又增加醫(yī)療費用[3-4]。全身性應用抗菌藥則面臨著創(chuàng)面血藥濃度過低、存在耐藥菌等問題,因此快速、有效地殺滅創(chuàng)面微生物,對預防創(chuàng)傷感染起著關鍵的作用。2013年5月—2013年10月,上海市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采用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和碘伏從手術和換藥兩個環(huán)節(jié)對II類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處理,觀察切口感染及愈合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II類(清潔-污染切口)判斷按照國家衛(wèi)計委頒發(fā)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2010年):手術進入消化道并無明顯污染進行診斷。排除使用類固醇類藥物、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126 mg/d)者,尤其對術前切口已發(fā)生感染者。
最終納入的病例共2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40例患者編號,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20例。入選病例的具體診斷、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例數見表1所示。兩組患者年齡、體重、神經系統(tǒng)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營養(yǎng)狀況、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等一般情況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入選患者臨床資料情況
表2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120,)
表2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120,)
組別 治療組 觀察組 t/c2值 P值年齡(歲) 43.84±15.17 44.79±15.04 0.78 0.94體重(kg) 62.49±8.56 63.73±8.09 0.18 0.86神經系統(tǒng)功能正常(例) 120 120 – –凝血正常(例) 120 119 0.00 1.00免疫功能良好(例) 113 119 3.23 0.72腫瘤患者(例) 7 1 3.23 0.72營養(yǎng)良好(例) 96 99 0.25 0.62手術時間(h) 1.51±0.39 1.47±0.40 –0.12 0.91切口長度(cm) 10.06±1.53 9.66±2.01 –0.27 0.80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使用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規(guī)格7 cm×14 cm,由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術中每次縫合前后使用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擦拭,縫合后切口覆蓋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后,外蓋普通敷料貼。觀察組按常規(guī)手術,手術結束覆蓋敷料貼。
術后治療組生理鹽水擦拭切口,覆蓋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1片/次。連續(xù)換藥3~4次。觀察組碘伏擦拭切口,覆蓋敷料貼。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切口感染情況、甲級(乙級、丙級)愈合情況。
不良反應觀察:使用紗布前后監(jiān)測生命體征、試驗前后檢查血尿肝腎常規(guī),局部觀察傷口灼痛、皮疹、水腫等皮膚刺激和過敏反應。
1.4 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切口感染判斷按照國家衛(wèi)計委頒發(fā)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1年)對醫(yī)院感染病例進行診斷。切口愈合的判斷依據文獻標準[5]。切口感染指標評價:比較兩組感染率。愈合情況評價:計算甲級愈合率,比較兩組甲級愈合率不同。不良反應: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2標準差()表示,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 檢驗;定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為P<0.05。
2.1 切口感染率 治療組切口未出現感染,觀察組6例感染(P<0.05)。
2.2 切口愈合 治療組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觀察組,乙、丙級愈合率低于觀察組。見表3。
2.3 安全性 治療組和觀察組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表3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n,%)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分布于整個圍手術期。II類切口在普外科手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切口感染發(fā)生的風險明顯比I類高[6]。有關文獻表明,外科Ⅱ類切口感染率高達7.03%[7]。術后切口感染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免疫狀態(tài)、住院時間、切口類型、手術種類、抗生素使用情況等[8-9],但根本原因在于手術過程中和術后微生物污染創(chuàng)面組織未得到有效清除。圍手術期抗生素的應用是控制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0],但為了避免濫用抗生素,造成大量耐藥菌的產生,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已對外科切口應用抗菌素采取了嚴格控制,Ⅱ類切口一般限制在24 h以內[11]。
皮膚、創(chuàng)面消毒通常采用碘伏等消毒劑,而據相關研究,臨床上不少細菌已對苯扎溴銨、含氯消毒劑和碘伏等常用消毒劑產生耐藥現象[12]。上述因素的存在,給II類切口感染的預防控制帶來了挑戰(zhàn),使II類手術切口較容易發(fā)生感染。目前,針對院內感染的管理,只對I類手術切口的感染率進行控制,II類切口感染不用上報,更增加了II類切口感染發(fā)生的風險。
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以紗布浸潤復合溶葡萄球菌酶生產而成,其有效成分是復合溶葡萄球菌酶,主要由溶葡萄球菌酶和新溶菌酶采用復配技術復配而成。溶葡萄球菌酶是一種含鋅的金屬蛋白酶,可專一降解細胞壁具有甘氨酸肽鍵結構的微生物,通過裂解其細胞壁達到殺菌的目的[13]。新溶菌酶能直接裂解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鍵,使多糖支架松散,促進細菌或酵母菌與霉菌細胞壁溶解,導致微生物死亡。新溶菌酶系經基因改變酶結構,可促進酶分子進入革蘭陰性菌內膜,而導致革蘭陰性菌死亡[14]。由于是來源于枯草桿菌YT-25的溶菌酶,其粗酶溶液中含有天然的細胞溶解因子,能增強溶菌酶對細胞壁的滲入,可以溶解包括銅綠假單胞等多種革蘭陰性菌。溶葡萄球菌酶和新溶菌酶各自從兩個環(huán)節(jié)裂解細菌的細胞壁,協(xié)同作用,不僅大大增強了酶的殺菌效果,可以高效殺滅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耐藥菌,而且拓寬了殺菌譜[15]。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替代傳統(tǒng)消毒劑進行創(chuàng)面殺菌消毒,可以高效清除外科手術過程和后期換藥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微生物污染,彌補目前全身抗生素使用受限和常用消毒劑耐藥等問題的不足,從而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我們對240例Ⅱ類手術切口的患者進行了隨機、對照預防切口感染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治療組與觀察組的切口感染率分別為0和5%(P<0.05)。表明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可有效預防II類切口術后感染,這主要和產品的廣譜高效殺菌、不易耐藥的特點有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百克瑞殺菌紗布有助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治療組創(chuàng)面甲級愈合率可達到99.17%,觀察組創(chuàng)面甲級愈合率為90.83%(P<0.05)。除了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的殺菌作用給創(chuàng)面提供了一個相對無菌的愈合環(huán)境,還可能與溶葡萄球菌酶是一種含鋅的蛋白酶具有促進愈合作用有關。安全性評價顯示,兩組均無不良反應,提示臨床應用安全,這和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的核心成分是生物蛋白酶,相比化學類產品安全性高有關。本研究證明,百克瑞生物酶殺菌紗布在應用于普外科II類切口,能有效預防創(chuàng)面感染,提高創(chuàng)面愈合質量,臨床應用安全對創(chuàng)面無刺激。
[1] 高筠, 曹秀堂, 索繼江, 等. 111例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及防范措施 [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7, 17(4): 397-398.
[2] 楊永紅. 外科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臨床控制 [J].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3, 2(5): 113.
[3] 王積東, 童建明, 應佑華. 普外科患者手術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分析 [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8): 1840-1841.
[4] 向前, 凌玲. 腹部手術切口醫(yī)院感染的衛(wèi)生經濟學評價 [J].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7): 1765-1766.
[5] 馬靜宇. 手術切口分類和愈合等級界定 [J]. 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 46(1): 145-146.
[6] 趙蔚.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 [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18): 3849-3850.
[7] 丁杰, 張忠民, 潘揚, 等.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6): 2106-2108.
[8] 李支騰, 林井岡, 洪獻飛.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J]. 2014, 24(9): 2234-2235.
[9] 蒙光義, 王冬曉, 盧婷, 等. 外科Ⅱ類切口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6, 36(1):54-58.
[10] 陶一明, 王志明.《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指南 (2017)》更新解讀 [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7, 26(7): 821-824.
[11] 蒙光義, 羅雪蘭, 王冬曉, 等. 外科Ⅱ類切口手術圍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研究分析 [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5, 35(2):164-168.
[12] 衛(wèi)軍, 張莉, 靳莎莎, 等. 醫(yī)院環(huán)境分離致病菌對常用消毒劑的抗性 [J].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7, 34(9): 820-822.
[13] Shaw LN, Golonka E, Szmyd G, et al. Cytoplasmic control of premature activation of a secreted protease zymogen: deletion of staphostatin B (SspC)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8325-4 yields a profound pleiotropic phenotype[J]. J Bacteriol, 2005, 187(5):1751-1762.
[14] Blake CCF, Koenig DF, Mair GA, et al. Structure of hen eggwhite lysozyme: a three-dimensional Fourier synthesis at 2 ? resolution [J]. Nature, 1965, 206(4986): 757-761.
[15] 王太星, 高東旗. 生物酶在消毒中作用 [J]. 中國消毒學雜志,2001, 18(4): 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