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秋萍
(常州市解放軍第一零二醫(yī)院急診科,江蘇省 213000)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較強,當患者吸入一氧化碳后就會導致體內組織缺氧,就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的話就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12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急診護理的效果,并做報告體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212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齡6~81歲,平均年齡(47.43±3.39)歲;觀察組130例,男60例,女70例,年齡5~82歲,平均年齡(46.98±3.98)歲。根據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職業(yè)性急診ACOP診斷標準”進行分級,其中輕度中毒90例,中度中毒78例,重度中毒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其院前急救,院內護理的措施及患者的治愈情況。
(1)院前急救: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護理人員需要電話指導患者家屬進行院前急救,給予患者家屬心理指導,緩解不安的情緒,指導家屬將患者轉移到通風的位置,使患者保持平臥,并為患者清除口內或鼻腔內異物。醫(yī)院在第一時間內出動急救車,到達現場后需要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全面的檢查患者的身體癥狀,在搬運患者的時候需要注意動作輕柔,在運往醫(yī)院的過程中需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監(jiān)測患者的心臟和脈搏情況,給予患者8~11 L/min的高流量吸氧[1]。
(2)院內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高壓氧治療,對于輕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需要給予面罩低流量或是鼻導管給氧,對于中度和重度中毒患者需要給予高流量吸氧。給予患者心電監(jiān)護,時刻觀察患者的病情,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肺水腫或是腦水腫等并發(fā)癥。如果患者意識不清醒需要給予患者留置導尿管,如果患者不能自主進食需要給予患者高營養(yǎng)的流質食物。在護理的過程中需要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咳嗽、氣喘、心率增加、尿量減少和呼吸困難等癥狀。重點做好對重度中毒患者的護理,將患者的領帶解開,保持平臥,將患者的頭部側放,防止患者出現護理困難導致窒息。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愈情況,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三個標準。治愈:患者的中毒癥狀消失;好轉:患者的中毒癥狀得到改善;無效:患者的中毒癥狀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現象。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兩組患者的治愈效果,發(fā)現觀察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愈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愈情況比較(±s)
組別 n 治愈 好轉 無效對照組 82 47(57.32) 23(28.05) 12(14.63)觀察組 130 120(92.31) 8(6.15) 2(1.54)x2 32.241 20.329 10.865 P 0.000 0.000 0.002
一氧化碳是一種毒性較高的無色氣體,由患者的呼吸道進入體內,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碳氧血紅蛋白的離解度較慢,患者吸入一氧化碳后體內的氧合血紅蛋白下降導致患者出現低氧血癥。當大腦缺氧后就會導致血管內液外滲,導致患者的顱內壓升高。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會導致患者的臟器功能受損,神經系統(tǒng)受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有研究表明當患者中毒時間超過5小時而沒有采取針對性的救治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2]。因此需要給予患者及時的救治措施,當醫(yī)護人員接到急救電話后需要及時的指導患者家屬做好院前救治,清除患者口腔異物,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呼吸環(huán)境,急救人員需要及時的趕到現場為患者提供高壓氧療,在院內需要為患者做好各方面的護理措施,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并發(fā)癥情況[3]。
本次研究中以我院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急診護理的效果,結果顯示應用急診護理患者治愈率為92.31%,未應用急診護理的患者治愈率為57.32%,表明急診護理能夠明顯保障患者的治愈率。
綜上所述,對于一氧化碳患者給予急診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明顯的提高治愈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康智宏.探討急診一氧化碳中毒的護理體會[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8(3):189-190.
[2] 單貝貝.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急診治療與護理[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5,(10):173-173.
[3] 張桂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與院內急救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