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伶
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只有來自于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參與其中。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的實際生活,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比如,在教學《我是個有禮貌的小學生》一課時,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一是知道基本的禮貌用語,初步懂得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和不打擾別人是對別人的尊重。二是通過具體的實例學會正確使用基本的禮貌用語,理解禮貌用語的含義、用法和作用。三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使用禮貌用語,學會尊重他人。本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故事、生活情境再現的方式,引導學生禮貌待人,正確使用禮貌用語。
強化體驗是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如“我愛我家”這一主題單元教學中,我開展了“我的一家人—-全家福展示”“我學做家務一一體驗我是家里的一分子”等活動。在活動結束后,要及時讓學生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我學做家務”交流中,學生認識到:“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聽她們的話,不亂弄臟衣服。”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讀給家長聽,學生的道德認識在情感交流中得到了升華。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絕不是孤立的,而是立體的、多角度的,我們應該注重與其它學科間的整合。如“我上學了”這一主題單元的教學,我結合了一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的內容,又將它整合到了體育課的游戲中,讓學生在玩耍中與老師和同學親密接觸,增進了師生、生生間的感情。這樣的整合,既為活動的開展節(jié)約了時間,又將本課中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滲透到游戲中,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廣開思路,因地制宜。如“美麗的春天”的教學中,我?guī)ьI學生親近大自然,游客摘花的行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摘花的行為是不文明的,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課后,設計了“保護大自然”活動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并茂的解說,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接下來,我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借助“參考”努力向社會和生活延伸,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chuàng)造。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