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揚
趙樹理同志是一位深受人民大眾歡迎的杰出作家,也是曲藝界的良師益友。我和他相識多年,回想往事,常常引起不盡的思念。
一
我認識趙樹理同志是在1951年秋天。他時任中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我也在這個團體里工作。我早就讀過他創(chuàng)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他的作品,真實而生動地表現(xiàn)了在黨的領導下農村生活的新面貌,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在藝術上,他又是那樣了解和尊重群眾的心理、愛好和藝術欣賞習慣,成功地把新文學和我國民族民間文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大眾化風格。他的作品的確如人們贊揚的那樣,表現(xiàn)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是毛澤東文藝思想在創(chuàng)作上實踐的一個勝利。我曾這樣地想象過趙樹理同志:他一定是一位對農民懷有深厚而熾熱的感情并具有農民所特有的樸實氣質和幽默感的人,一定是一位能說會唱、多才多藝的人。初次見面交談,他的態(tài)度非常誠懇、謙虛,沒有一點架子,我便率直地講了自己的這些想法。他聽后“嘿嘿”地笑了:“我對農村是有感情,也真想寫點合乎老百姓口味、對他們又有幫助的東西,可是,這不容易??!我做得還很不夠,我的才能還不高?!闭f起農村說書唱戲的情況,他好像又回到山西農村,時而用雙手敲打著桌子,時而手舞足蹈,唱起上黨鼓書和上黨梆子來。在座的王尊三同志和我都樂得前仰后合。
同年冬天,北京文藝界整風開始后,他每周都來協(xié)會一兩次,交談的機會也多起來。以后,我在北京市文聯(lián)、中國曲藝研究會、中國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工作,他也是這些單位的領導人,彼此的接觸和了解就更多了。他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勤奮、刻苦的學習和工作精神以及樸實、謙遜、平易近人的作風,都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二
趙樹理同志在與青年談創(chuàng)作的時候,曾這樣說:“魯迅先生所謂‘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思,就是甘心為人民拉磨。我們雖比不上魯迅先生,但作為一個為人民拉磨者,性質是相同的,過去沒有偷過懶,今后仍不會偷懶?!彼J為,“人們把作家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可是個了不起的事情。我們首先可得掂掂這個稱號的分量,從各方面加強自己的學習和修養(yǎng),努力為人民創(chuàng)作更多的好作品。不然,我們就不配當一個作家?!彼€一再強調,“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要服務得好,一定要拿起筆來就想到這是為誰寫的,讓人喜歡讀,喜歡聽,對人民大眾有好處。寫小說和說書唱戲一樣,都是勸人的,要勸對,而且要使人愿意聽你勸。比如說書,不能先和聽眾訂合同,聽眾沒有非聽下去不可的義務,全看說的書能不能把聽眾抓住。創(chuàng)作也好,演出也好,一定要把作品的思想藝術質量放在第一位,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蔽矣X得他就是嚴格按照上述要求進行創(chuàng)作的。比如他寫的小說《登記》,通過小飛蛾的經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野蠻性和舊的習慣勢力的頑固性,熱情地歌頌了以艾艾、小晚為代表的一代新人的斗爭的勝利。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構思巧妙,跌宕有致,引人入勝,既切合時代要求,又顯示出作者過硬的藝術功力,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很快被評書演員講說出去,并先后被改編為鼓詞、評彈及戲曲節(jié)目上演。又如他寫的短篇唱詞《王家坡》,以詩的語言,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解放前后兩代人截然不同的遭遇,既是對舊社會的控訴,也是對新社會的歌頌,誰讀(聽)了這篇作品,都不能不為之動容,也很快被許多鼓曲演員所采用。
趙樹理同志在創(chuàng)作上精益求精,每寫一件作品,都經過深思熟慮,仔細推敲,一點也不馬虎;即使有些作品受到好評,他總覺得自己做到的和想做到的之間還有不少差距,永不自滿。1955年,小說《三里灣》在《人民文學》上連載,受到好評。有一天,他和我談起這部小說,說他這部小說,是想寫給農村中識字的人讀,并且想通過他們讀給不識字的人聽,使人們了解農村的新變化,為建設新農村加把勁;在寫法上,他想多吸收一些說書、話本的優(yōu)點。可是,準備得還不夠,還有不少缺點。比方說,有些人物沒寫出來,寫舊人舊事得心應手,寫新人新事就不是那么生動;中國評書里邊一些好的藝術技巧還沒有都學到手,以后還得好好學習。
鑒于評書是很重要的藝術品種,在群眾中影響很大,而新長篇又非常少,趙樹理一直想寫一部像樣的評書。1958年,他把《靈泉洞》(上部)交給我征求意見,并囑咐說,如在《曲藝》上發(fā)表,請標明是評書。這部作品寫的是太行山區(qū)人民對敵斗爭的故事,著力塑造了田金虎這樣一個從“傻大哥”變?yōu)榫鲝姼傻娜罕婎I袖式的人物。寫戰(zhàn)爭場面的篇幅較少,主要是寫人民的日常生活,卻寫得波瀾起伏,娓娓動聽。我和編輯部的同志一致認為是一部好話本、好小說,準備在《曲藝》上發(fā)表。沒想到,他很快把書稿要回去,說這倒不是因為內容上有問題,而是考慮到結構上還需要調整,開頭開得不理想,估計說出去不能很快把聽眾抓住。他修改后,又交給我說,現(xiàn)在改得好些了,但還是不夠理想,可以先發(fā)表,以后再修改。北京著名評書藝人陳蔭榮同志看到后,就把這部書說出去,受到聽眾的歡迎。陳蔭榮還著文稱贊趙樹理同志“對評書的藝術技巧掌握得十分熟練,又沒有受舊套套的限制,作了很多革新”?!鹅`泉洞》下部準備寫田金虎在新中國成立后繼續(xù)發(fā)揚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埋頭苦干,建設新農村的故事,也將揭露和批判某些人在和平環(huán)境中思想蛻化,追求生活享受,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梢韵胍?,這部作品將會具有更加強烈的時代精神和鼓舞、批判的力量。很可惜,由于種種原因,《靈泉洞》下部沒能寫完。
三
趙樹理同志不但重視曲藝創(chuàng)作,而且重視改編工作。他認為,將好的和比較好的文學、戲劇、電影等作品改編為曲藝作品,是解決曲藝創(chuàng)作跟不上的困難、豐富曲藝演出書(曲)目的一個有效辦法;好的改編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1950年,他帶頭將詩人田間的長篇敘事詩《趕車傳》改編為鼓詞《石不爛趕車》,在《說說唱唱》上發(fā)表。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簡單地以原作為骨架,將詩改為韻散相間的鼓詞,而是在認真分析原作和盡量保持原作精華的前提下,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藝術技巧以及鼓詞這種藝術形式所要求的特殊表現(xiàn)手法加以調整、增刪和創(chuàng)造,使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合情合理,生活氣息更加濃厚,矛盾沖突更加尖銳,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思想更加深化;韻文部分,寫得形象、生動、精練、上口,是能唱的詩;散文部分,也寫得簡練、風趣、活潑,有抒情意味和節(jié)奏感,像散文詩。《石不爛趕車》發(fā)表后,很快就被北京著名琴書演員關學曾演唱并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北京等地相繼出版了單行本,聽眾和讀者的反映很好,文藝界人士也交口稱贊。詩人肖三說:“《石不爛趕車》對新詩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諷刺,也可以說是一個啟發(fā)。”(《談談新詩》)語言學家羅常培說:“《石不爛趕車》比原作順口,好聽。”(《在北京詩歌朗誦會上的發(fā)言》)趙樹理后來談起此事時說:“我倒無意與哪位同志比個高低,更沒想諷刺誰,我考慮的是好的鼓詞也是好詩,人們不應當不問好歹,就認為詩是高級的藝術,鼓詞是低級的藝術。那樣不是實事求是,不公道?!薄妒粻€趕車》的確為改編工作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也有說服力地批評了某些人對曲藝的不恰當看法。
趙樹理同志對別人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工作,也熱情地給予幫助和支持。王尊三同志是曲藝創(chuàng)作、改編的能手,先后創(chuàng)作了許多曲藝作品,并將《新兒女英雄傳》《活人塘》等小說改編為鼓詞,趙樹理都認真閱讀書稿,提出修改意見。山西業(yè)余作者秦懷玉創(chuàng)作的鼓詞《考神婆》,是經趙樹理改寫的,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又富于教育意義,演出后很受群眾歡迎,是一個保留節(jié)目。在發(fā)表和出版時,趙樹理提出,只寫原作者的名字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寫他的名字,只可標上“趙樹理修改”。他說,幫助業(yè)余作者修改作品,是我們應當做的事,要尊重原作者的勞動。像《考神婆》這樣的故事,如果原作者不給提供好的骨架,我是改寫不出來的。這話講得多么實在、誠懇、謙虛!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又多么值得人們學習!
四
趙樹理同志對我國民族民間文藝,尤其是對在農村中長期流傳、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和戲曲藝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發(fā)表過許多重要見解。他認為,我國的曲藝和戲曲,都有豐富的遺產,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曲藝中的唱詞是接受了中國詩的傳統(tǒng)的,評書、評話是接受了中國小說的傳統(tǒng)的。曲藝是普及的藝術,也是高級的藝術,拿到世界上也不丟人!他還常以《三國》《水滸》等古典小說和同名的說書、大鼓作比較,說明兩者的密切關系和曲藝藝術的成就,希望我們的新文藝應當很好地與我國民族民間文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結合起來;不然的話,我們就難以創(chuàng)造出有民族特色的文學藝術,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我們一定要把曲藝遺產中的優(yōu)秀部分整理出來;搞創(chuàng)作的同志要好好學習、借鑒其中好的東西。他談自己的體會時說:“我寫過一些東西,但每聽一次好的說書,總感覺自己趕不上它。”“中國評書的藝術,有許多完整的東西,深刻的東西,我還要全面地學習?!彼淖髌纺軌蚓哂兄袊黠L、中國氣派,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我以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學習、研究和運用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技巧方面下過很大的功夫。有人說,趙樹理同志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藝有偏愛,缺乏分析。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他在談話和文章中多次談到應對傳統(tǒng)藝術采取分析態(tài)度,指出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有精華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精華的一面,去掉糟粕的一面,使它日臻完美,不斷提高。他對傳統(tǒng)曲藝的要求很嚴格,即使是名家演出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他也常常發(fā)表意見,鼓勵他們繼續(xù)整理加工。還有人說,趙樹理是個土作家,不懂外國的藝術。這也是誤解。他對外國的文藝作品,不但讀了不少,而且對照中國小說的寫法作了比較研究。他多次舉例說,某某人物,某某場面,照西洋小說的寫法是如何寫,照中國小說的寫法是如何寫,講得很有道理,并將外國小說中一些藝術技巧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他認為,我們對外國的東西也要學習、借鑒,從中吸收有益的東西,但不能抄襲、模仿,要化為己有,要“中國化”。
五
趙樹理同志到北京以后,被推選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并擔任許多文藝團體的重要職務;他的作品相繼出版,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也隨之發(fā)生很大變化,他依然保持著共產黨員文藝工作者的本色,發(fā)揚密切聯(lián)系群眾、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堅持深入農村,與群眾同甘共苦。他熱愛農村的群眾、干部,關心農村的建設,真心實意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磚添瓦,寫些合乎群眾需要的作品。農村的干部、群眾都把他當作最親近、最知心的人,愿意同他交心。他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對農民的思想、感情、語言和藝術欣賞習慣的了解,簡直到了驚人的地步。我想,這正是他能夠不斷創(chuàng)作出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優(yōu)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趙樹理同志自奉甚儉,家中除了一些圖書和少量碑帖及簡單的生活用品,別無長物。他從不講究排場、從不講究吃穿。有時開會在外邊吃飯,他總是到附近的小飯館隨便吃點什么。說比起農村來,這就很不錯了。然而,對于公益事業(yè)的捐助,他卻是很慷慨的。五十年代,據(jù)有關單位統(tǒng)計,在同年代的作家中,他的作品發(fā)行量最大,稿酬是最多的,但除了家庭生活等必需的費用,絕大部分都支援了農村建設和交納黨費。為了減少農民讀者的負擔,他把《三里灣》交給面向農村、定價較低的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他還主動提出靠稿酬生活,不要國家再發(fā)工資。他就是這樣處處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默默奉獻!
六
趙樹理同志從來淡泊名利,不愿意接受“掛名”的職務,更不想擔任領導職務。他認為,一個人只能發(fā)揮自己的所長,認真做點適合自己的工作。作為作家,就要專心致志地為人民大眾寫些好作品,不能徒務虛名。1949年以來,他先后被推選為中國文聯(lián)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兼創(chuàng)作部長、中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眾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會主席、北京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后改名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以及《說說唱唱》主編、《曲藝》雜志主編等職務,實在難以推辭,他也擠時間做了不少工作。
為了改革和發(fā)展曲藝藝術,他廣泛接觸曲藝藝人,深入到天橋和前門箭樓等曲藝活動比較集中的地方,調查曲藝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情況、經驗和問題,聽取廣大群眾的反映和意見?!吨袊嚫倪M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緣起》是他起草的;協(xié)會主辦的重要活動,特別是創(chuàng)作、研究和觀摩演出活動,他都出席講話或發(fā)表意見。當協(xié)會工作遇到困難時,他感同身受。1953年春天,第二次全國文代會籌備工作會議討論協(xié)會設置問題時,一位文化部門負責人提出將曲協(xié)并入劇協(xié)的意見。趙樹理和王尊三、王亞平等同志一致認為不妥。趙樹理激動地說:“曲藝是一門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曲藝品種幾百個,曲藝藝人好幾萬,到處有眾多的曲藝聽眾,為什么不能成立全國性曲藝團體!曲藝方面的事不好辦,我看就是因為有些負責文化工作的同志不了解實際、不了解群眾,如果放下架子,多到農村走走,多到城鎮(zhèn)的書場、茶館走走,多做些調查研究,就不會小看曲藝了!”隨即由我根據(jù)大家的意見起草了一封致中央領導同志的信,說明成立全國性曲藝團體對于改革和發(fā)展曲藝藝術的重要性、必要性,請中央宣傳部領導同志閱轉。很快,文代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決定,中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改建為中國曲藝研究會,以推動新曲藝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曲藝搜集整理和曲藝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為正式成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做準備?!墩f說唱唱》《曲藝》雜志的方針、任務,以至約稿等,也是他和大家一起商定的。他關心愛護青年,熱情鼓勵和幫助業(yè)余作者。他尊重老同志、老藝術家。王尊三同志比他大幾歲,他一直視為兄長,說王尊三同志對革命、對曲藝事業(yè)有突出貢獻,是真內行。凡屬曲藝方面的事情,他都虛心聽取王尊三等同志的意見。
七
趙樹理同志一生對黨和人民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大眾而創(chuàng)作,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十年動亂中,林彪、“四人幫”橫行,趙樹理同志慘遭迫害,不幸逝世,實在令人倍感痛惜!我深信,趙樹理同志的名字及其光輝業(yè)績,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