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功
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主渠道,怎樣才能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內(nèi)達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目的,這既需要教師的教,更需要學生的學,它是一個教、學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過程。講好一節(jié)優(yōu)質(zhì)課不僅僅是教師課上能力的體現(xiàn),它更深刻的反映了教師課后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談談在政治教學中培育人文素養(yǎng)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課堂展風采,參與促提升
1.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寬松、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主陣地。這種良好氛圍的形成,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改變那種教師過分的注重“教的作用”、“課堂教學以知識為中心,片面強調(diào)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思想的引導、方法的點播、情感的激發(fā)和心理的疏導等行為。更加關注并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討論中,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課堂主人的身份,積極、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其實,在實際的教學中,習題課是了解學生知識底蘊、思維活動和價值觀念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習題課上教師可以先不要給學生答案,而是把自己和學生進行排列編號對應試題進行分配,盡力讓每一個學生來講解試題,不論對錯,讓學生說一說理由。對于每一種類型題,教師可以第一個講解,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致的思路,之后他們各抒己見。如果這道題答對了,教師和同學們就來聽聽理由是否正確而充分,如果有問題就馬上提出,及時糾正;如果這道題學生答錯了,也不要立刻說出該學生的錯誤,而是聽聽該學生的理解過程,努力去尋找導致其錯誤的原因,看看是思路不清晰,還是邏輯思維有問題;是知識點的混淆,還是題意理解錯誤;是價值觀念不正確,還是利益立場不堅定……找到原因及時修正。我們要找出“講題者”的閃光點,也要指出它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課堂更愿意發(fā)言了,課堂氛圍更輕松自由了,學生在課堂中展現(xiàn)了風采,在參與中培育人文素養(yǎng)。
2.活用教學內(nèi)容,尋找切入點,創(chuàng)設人文情景,促進研究性學習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和標志。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是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抓住人文教育的切入點,找準研究點,使教學內(nèi)容情景化、生活化。
在現(xiàn)代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和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結合起來可以集文字、圖片、漫畫、音樂、視頻等為一體,為創(chuàng)設人文情景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多媒體通過直觀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課堂無法直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完整的展現(xiàn)出來,有利于學生啟發(fā)思維,突破難點。多媒體課堂不但教師在操作,學生也參與進來,學生通過做課件、展臺展示等環(huán)節(jié),展示自己的成果,不但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使學生在知識的整合中培育了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其實政治教師擔負的職責和使命是非常重大的,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我們所講的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每一道題都暗含著教育點,這就要求教師既要講透知識點,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就以《經(jīng)濟生活》中貨幣為例,在處理時以學生課前到超市、食堂買的東西為切入點,以生活化的情景迅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入主題,以這個例子貫穿始終,講清貨幣的產(chǎn)生、含義、本質(zhì)、職能、發(fā)展而且還要跨越教材重新整合知識,講清楚貨幣與財富的關系。對于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為了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部分內(nèi)容,我們可以采用活動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生分組分觀點收集信息,在課堂上展示,以加深學生對此的認識,并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念。在講授《政治生活》政府依法行政時,以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治理懶政作為切入點,快速的進入到主題,師生共同討論政府為什么要依法行政,政府怎樣依法行政;以易學習和田國富探討紀委的同級監(jiān)督切入《權力的行使:需要監(jiān)督》,并引導同學們共同探討如何有效的監(jiān)督權力。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打牢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為將來的實踐打下正確的價值觀基礎。在講解試題時,也不能純粹的講解試題,也要尋找切入點,貫徹人文精神。教師在講解關于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必須延續(xù)歷史文脈的試題時,假如題中給的材料是北京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這一背景為切入點,補充其他地方的城建特色,比如蘇州的園林、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名人名居和廈門鼓浪嶼建筑群等,引導學生樹立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課外增內(nèi)秀,努力助成功
1.增強文化底蘊,率先垂范
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實施教育主導者的教師,其素質(zhì)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敗。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應做到:多聽、多看、多讀、多寫、多做。
“多聽、多看、多讀”要求教師涉獵要廣,多渠道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增強文化底蘊。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書籍、手機等途徑,對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有所涉獵。我們的學科素材、試題材料往往是同各個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不但包括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而且也包括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既包括財經(jīng)時政,也包括娛樂八卦;既包括國內(nèi)國際重大新聞事件,也包括街頭小事……因此,即使是再忙也應抽出一些時間瀏覽《人民日報》,觀看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jīng)濟半小時》、《焦點訪談》、《黨的十九大開幕式》等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強與時俱進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多寫、多做”,把有用的信息、圖片、漫畫、視頻等搜集起來,使用最新最有效的人文素材來豐富課堂教學?!奥?、看、讀、寫、做”是教師的另類備課,它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它要求教師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課堂上才能靈活自如,如魚得水。多一份閱讀,多一份洞察和體驗,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品德修養(yǎng)和施教技藝。這樣不但會增強自己的教學自信,也會給學生以榜樣,自覺地讀書,逐步將人文知識內(nèi)化為人文素養(yǎng)。
2.要有積極健康的工作生活理念和態(tài)度
人文素養(yǎng)不但要求具備良好的文化底蘊,它也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zhì)和基本態(tài)度,包括學會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集體、國家的關系,較好地解決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雖然學生每天都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中,見多識廣,但其缺乏和諧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和水平,教師如果能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豁達的性格、廣闊的胸懷、開朗樂觀的心境和幽默風趣的表達,給予學生以正面的引導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以個性魅力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以教師的行為感染學生,讓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正確理解、對生活的主動感悟和對人生的堅定信念。努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諧的交往能力和科學的價值觀,全面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是一切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得以成長的肥沃土壤,一個教師即使?jié)M腹經(jīng)綸、技巧純熟,缺少了人文素養(yǎng)的照耀,這些外在的東西就會失去生命,失去影響學生的力量。教師不但要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胸襟與情懷、境界與視野,這些常常決定教育的深度、廣度和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