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麗
[摘要]在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議論文寫作是一個難點,學生怕寫,教師怕改。許多學生的議論文邏輯混亂,八股調濃重,繁冗現(xiàn)象層出不窮,讀起來索然寡味。長此以往,學生越寫越乏味,教師越讀越傷腦筋。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偏重于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鮮明性、有力性,忽視了語言的生動性。實際上,議論文語言的生動性同等重要,生動性可以通過運用詩意的語言、生動的審美意象、運用類比的手法、巧妙地設置相關情境、借用修辭手法和對話的表達技巧等途徑獲得。
[關鍵詞]議論文;語言;生動性
在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議論文寫作是一個難點。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議論文過于刻板。但是,如果你有機會欣賞非常精彩的演講,你就會發(fā)現(xiàn),精彩的參數(shù)必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形象,既要有特定的形象,文字內容也要生動,將議論文的獨特思想與語言表達特色表現(xiàn)出來,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議論文寫作,一定要把抽象化為形象,熟練和靈活地運用語言,把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和生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一、運用詩意的語言和生動的審美意象
在議論文寫作中,許多概念化的內容抽象、深奧、直接推理,常常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不如運用一些名言警句、詩句使語言更生動,更有利于提高文章的質量。
我們來欣賞下面作文的精彩片段: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終于讀懂了陶淵明的掛印是因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耙抡床蛔阆?,但使愿無違”,使我明白了陶淵明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他淡泊名利、不慕富貴,他要遠離污濁的官場,過自己高潔的生活。
“高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借助讀者熟記于心的古詩名句、重大的歷史事件和著名人士加以詮釋,用詩歌意象的語言將其轉化為特定的審美意象,不僅可以使語言豐富生動,讓人信服,而且有利于提高文章的質量。
二、運用類比的手法
在議論文中,類比說理是一種常用的、有效的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就是“據事類義”,以此證彼,通過打比方來證明論點。一般通過講故事、打比方、引用成語典故等,把屬性相同的事物進行比較,闡明問題,通過悟出其中的道理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以類比論證為主要的說理方法的類比性議論文,在結構上,一般總是先陳述用來類比論證的故事、寓言、成語,然后引申到被說明的道理上來,進行類比闡發(fā)。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根據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分析,很不容易把道理講清楚,不能讓人明白,更不用說分析得透徹、深刻。如果換個角度,運用類比巧妙說理,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人人易懂的效果,使讀者能夠輕而易舉地領悟其中深奧的道理。
例如,中考滿分作文《道路前面還是道路》的精彩語段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記得物理老師說過:“白色是所有色彩的融合,也是所有感情的融合。”成長是白色的吧!因為成長匯聚了太多的感情色彩。而我,也已經由小小的毛毛蟲蛻變成白色的蝴蝶。
毛毛蟲想到達河的彼岸,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就變成蝴蝶吧!
我微笑著,就這樣我走過絢爛的季節(jié)。
……
于是懷揣夢想,我繼續(xù)前行。于是人生路上,我書寫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以上語段運用類比論證,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問題。
三、巧妙地設置情境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提高學生學習議論文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樂學、善學,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在議論文寫作中,首先應把要講析的道理形象化、情境化,也就是先把它設想成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具體情境,或轉化成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或視頻,讓讀者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接受并領會其中所要表達的深刻道理。
我們來欣賞滿分作文《愛,還要會愛》的精彩片段:
下雪了!
這是我整個童年的記憶中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一場雪。
雪花像一群歡快的孩子,嬉笑著,打鬧著,蹦跳著,興高采烈地從廣闊的天空中飄落下來。紛紛揚揚,仿佛上天賜予人間的高貴的禮物。
透過明亮的大玻璃窗,目光落在漸漸變白的地面上,心里一陣喜悅——雪在我的腦海中,如同一個古老的童話,令人莫名其妙地興奮??墒?,當我激動地準備跑出去的時候,被媽媽一聲響亮的“你去哪兒”喊住了,剛剛邁出門檻的腳又硬生生地縮了回來。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下雪的情境,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雪花飛揚的場景,構思富有創(chuàng)意,文筆生動,別有一番情趣。
四、借用修辭手法
修辭猶如語言中的蔥、姜、鹽面等,語言表達中如果巧妙運用修辭手法會使你所表達的內容生動形象、鮮活有力,也能使讀者易于明白事理,欣然接受教育,領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
例如,精彩作文《談“寬容”》中的片段:
寬容,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待到你的勇敢戰(zhàn)勝了一個個困難,你的慎重一再避免了失誤,你的真情融化了別人心頭的堅冰,你的靈活使我們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你的讓步給雙方帶來了廣闊的天地,你的贊美得到了公眾一致認可,人們便會更加理解你、信任你。
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減少誤會,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能調節(jié)關系,減少磨擦,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本段中巧妙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寬容轉化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巧妙地揭示了“寬容”的積極作用,語言形象生動,頗有文采,令人信服。
五、借用對話的表達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經常采用對話的方式,這樣便于表達想法,抒發(fā)情感,而且對話中常采用第二人稱,更方便交流。因此,議論文中也可以巧妙地采用這種表達技巧,讓讀者易于接受、明白事理。
例如,中考滿分作文《我喜歡“桃園結義”這個成語》的精彩語段:
桃園結義:這中間有一段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故事。
東山再起:你能講出來聽聽嗎?
桃園結義:那時,我和陶元、陶春海同學三人,學劉、關、張,也有一個“桃園結義”,發(fā)誓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墒?,就在半年前,陶元欺負我,被陶春海阻止,兩人公然打起來,陶元把陶春海殺死了,他自己也進去了。
東山再起:那后來呢?
桃園結義:后來我的網名就叫“桃園結義”,一是為了紀念為我而被害的兄長,二是為了記住這個血淚斑斑的慘痛教訓。
東山再起:那你現(xiàn)在不交朋友了?
桃園結義:不是。他們變成了罪犯,我也苦惱不堪。我需要冷靜思考,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東山再起:那你現(xiàn)在怎樣看待交友?
桃園結義:對于青少年來說,“桃園結義”的交友方式不可取,但它可以讓我們吸取教訓。
試想,如果簡單地說教,語言一定會平淡乏味的。上文語段巧妙運用對話的表達技巧,將“桃園結義”的交友思想不可取這個主題思想表達出來,形式與內容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自然增添了說理的魅力。
總之,在中學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很多教師偏重于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鮮明性、有力性,忽視了語言的生動性。實際上,議論文語言的生動性同等重要,生動性可以通過運用詩意的語言、生動的審美意象、運用類比的手法、巧妙地設置相關情境、借用修辭手法和對話的表達技巧等途徑獲得,把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和生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