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暉
慢性牙周炎是一種由菌斑微生物造成的牙齒支持組織的炎癥,是最常見的慢性牙周疾病,可引起牙周袋形成、牙齦炎癥及牙槽骨吸收等。牙周基礎治療是慢性牙周炎治療的關鍵,能夠清除菌斑和牙石,對改善炎癥狀態(tài)有明顯效果。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療前后對牙周袋深度等進行測量是評估治療效果的有效手段。近年來錐形束CT(CBCT)與Florida電子探針是口腔科常用的牙周狀況探查方法。本研究比較CBCT和Florida電子探針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牙周袋深度變化的一致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 2月到2017年4月在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1];(2)6個月內未接受抗生素治療;(3)骨吸收和附著喪失位點數(shù)占全口牙的30%以上。排除:(1)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2)有全身性疾病或影響牙周治療的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3)患甲亢及骨質疏松等影響骨代謝疾病。本組男 59例,女41例;年齡29~68歲,平均(47.37±10.82)歲;中度牙周炎 69例,重度牙周炎31例。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四象限依次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包括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療后向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教育,發(fā)放宣傳手冊,指導其形成自我控制菌斑的習慣。牙周基礎治療3及6個月后復診,分別進行CBCT和Florida探針檢查。
1.3檢查方法
1.3.1CBCT檢查 采用合肥美亞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口腔頜面錐形束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進行拍攝,圖像由設備自帶的MYDCS 3.0軟件進行分析,斷層50mm,間距3.15mm。由放射科和口腔科醫(yī)師分別獨立測量并記錄患者第一磨牙唇頰側和舌腭側近中、中央、遠中位點6個位點的牙周袋深度。
1.3.2Florida探針檢查 CBCT檢查后1h,采用Florida探針對同一患者再次進行唇頰側和舌腭側近中、中央、遠中位點6個位點的牙周袋深度測量。
2.1兩種方法探診牙周袋深度比較同一時間同一位點兩種方法探診牙周袋深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1.503,均>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探診牙周袋深度比較 mm
2.2兩種檢測方法結果一致性分析 兩種方法在同一時間及同一位點對牙周袋深度的檢測結果均有極強或高度一致性值≥0.768)。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結果的值
表2 兩種檢測方法結果的值
位點 首診 治療3個月 治療6個月唇頰側近中 0.816 0.798 0.809中央 0.806 0.814 0.824遠中 0.824 0.803 0.801舌腭側近中 0.794 0.819 0.812中央 0.866 0.768 0.796遠中 0.823 0.831 0.807
慢性牙周炎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感染性疾病,牙周基礎治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包括齦下刮治、齦上潔治及根面平整等,主要目的是清除牙石,控制菌斑,進而改善患者牙周炎癥狀態(tài),緩解牙齒松動。治療前后對患者牙周狀況進行全面探查能夠有效指導治療并且提高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常用的探查手段包括根尖X線片、全景片、螺旋CT及探針等。但這些方法均為二維影像,由于照射角度、圖像重疊等原因,難以反映牙周的真實狀況;另外根尖X線片和全景片常無法檢測患者牙槽骨頰側、舌側骨量的變化,對牙骨板和骨壁的破壞也無法清晰顯現(xiàn);而螺旋CT投照輻射劑量較大,對于牙槽骨解剖結構和骨密度的變化顯示較為粗糙[2-3]。目前臨床多采用普通探針進行牙周檢查,研究顯示普通探針易受探針本身設計、檢查醫(yī)師手法(如力量、方向)及牙周狀況(如牙齦炎癥、牙根外形)等影響,同時使用普通探針需要人工進行判讀,因此存在較大的主觀差異[4]。Florida探針是一種新型的電子壓力感受探針,是目前公認的口腔基礎診斷標準化設備。與普通探針相比,F(xiàn)lorida探針具有以下優(yōu)勢[5-6]:(1)恒定15 g的探針壓力能夠使探針精確度提升至0.2 mm,探針精確度較普通探針提高10倍,減少探針誤差,使檢測結果標準化;(2)檢測平臺計算機控制化,一名醫(yī)護人員即可完成全部操作,降低其勞動強度;(3)檢查時間縮短至15min,探針直徑為0.4mm,患者舒適度提高;(4)能夠及早發(fā)現(xiàn)病情,有效減少骨質喪失和早期牙周疾病。由于Florida探針避免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其檢查流程和結果更易標準化和準確,目前在國內應用愈加廣泛,
近年來,CBCT因其空間分辨率高、投照輻射劑量小及操作簡便等特點在臨床中逐步應用于牙根及周圍解剖結構觀察,能夠精確、無創(chuàng)且定量研究牙及牙周組織,準確評估牙槽骨狀態(tài)。根據(jù)CBCT檢查結果,醫(yī)師可以制定牙周治療計劃及選擇手術治療方案,并對預后進行實時跟蹤和評估。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一時間同一位點兩種方法探診牙周袋深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且兩種方法測量的牙周袋深度結果具有極強或高度一致性??梢妰煞N方法在評價牙周基礎治療后牙周袋深度中的價值相當,臨床治療中可靈活選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