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靜,蘇文思,戴輝,陸瀅,裴仁治
急性髓系白血?。ˋML)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內(nèi)的造血干細胞增殖出現(xiàn)異常。AML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發(fā)病中位年齡接近70歲[1]。既往對于初治AML的治療,多使用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聯(lián)合蒽環(huán)類藥物的方案,可使60%~80%患者獲得完全緩解(CR),但老年及骨髓低增生性AML因?qū)鹘y(tǒng)的化療方案療效不滿意,且化療相關性病死率較高,是當前臨床治療中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地西他濱是一種去甲基化藥物,在初治老年AML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有學者應用小劑量Ara-C、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聯(lián)合阿克拉霉素的預激化療方案(CAG方案)治療AML,總有效率達56.5%[3]。近年來筆者嘗試采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治療初治AML,并對其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寧波市醫(yī)療中心李惠利東部醫(yī)院、寧波市鄞州人民醫(yī)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治AML患者33例,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符合文獻 [4],均經(jīng)骨髓穿刺M ICM分型檢查確診。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33~83歲,中位年齡60歲;中位骨髓原始細胞比例 0.20(0.06~0.80)。27例患者骨髓增生低下,22例年齡>60歲,26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轉(zhuǎn)化白血病。根據(jù)2017年NCCN指南,17例具有不良染色體核型,12例中等染色體核型,4例良好染色體核型。根據(jù)FAB分型:M 1型2例,M 2型14例,M 4型4例,M 5型10例,M 6型3例。根據(jù)體力狀態(tài)ECOG評分標準Zubrod-ECOG-WHO(ZPS,5分法),所有患者ECOG評分≤2分,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嚴重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者。
1.2治療方法
1.2.1地西他濱+CAG方案誘導治療地西他濱25 mg/d,第1~5天,靜脈滴注,滴注時間>1h;阿克拉霉素10mg/d,第1~4天,靜脈滴注,1次/d;阿糖胞苷30mg/d,第1~7天,皮下注射,1次/12h;G-CSF 皮下注射 300 g/d,1次/d,WBC>20×109/L時停用。5周為1個療程。
1.2.2緩解后的鞏固治療 緩解后應用原方案再鞏固治療1次,后續(xù)的鞏固方案治療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及耐受情況,應用劑量調(diào)整的IA、MA及HA等方案交替治療直至復發(fā)。6例患者在應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后進一步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1.2.3療效及不良反應判定標準 根據(jù)《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5]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治療效果分為CR、部分緩解(PR)、未緩解(NR),以CR+PR為有效。不良反應評價參照WHO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分度標準來判定。
1.2.4隨訪情況 通過電話、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隨訪。截至2018年1月30日,中位隨訪時間為8(1~24)個月。總生存(OS)時間定義為從患者接受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治療之日至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無病生存(DFS)時間定義為從疾病CR之日至首次復發(fā)或死亡。
1.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檢驗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經(jīng)過1個療程治療后,CR 26例(78.8%),PR 1例(3.0%),NR 6例(18.2%),總有效率(ORR)為81.8%。MDS轉(zhuǎn)化白血病共 26例,CR 22例(84.6%),PR 2例(7.7%),NR 2例(7.7%),ORR為92.3%。
2.2不良反應 33例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I~II級7例(21.2%),III~IV級26例(78.8%),化療后中位粒細胞缺乏(<0.5×109/L)持續(xù)時間為7(0~43)d,中位PLT<20×109/L持續(xù)時間為 8(0~ 18)d。出血:I~ II級 21例(63.6%),III~IV級6例(18.2%)。胃腸道反應:I~II級 16例(48.5%),III~IV級4例(12.1%)。感染:I~II級18例(54.5%),III~IV級13例(39.4%),其中肺部感染最為常見。肝功能異常:I~II級9例(27.3%),III~IV級1例(3.0%)。19例(57.6%)患者發(fā)生便秘。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療方案而順利完成治療。
2.3生存分析 截至到隨訪終點,初治AML中22例存活,6例進行了移植,死亡11例,中位OS時間為13(1~30)個月,2年OS率為45.63%,2年DFS率為37.73%。26例MDS轉(zhuǎn)化患者2年OS率為67.76%,2年DFS率為44.51%(圖1)。
圖1 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治療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總生存(A)及無病生存(B)情況
初治老年及骨髓低增生性AML是目前臨床醫(yī)師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老年AML患者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復雜核型等高危的細胞遺傳學異常[6]和多藥耐藥表型[7],使得他們對于標準化療的耐受性和反應性均較差,故化療后緩解率低、緩解持續(xù)時間短,且化療相關死亡率較高,治療效果明顯差于年輕患者。而低增生性AML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減低,同樣對標準化療不能耐受,而且骨髓抑制期長,合并癥多,病死率高達25%。故這類患者迫切需要尋求低毒、高效的治療方法。
地西他濱是一種 2-脫氧胞苷類似物,低濃度時通過抑制DNA甲基化、激活抑癌基因[8]和增強阿糖胞苷的細胞毒性[9]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多項臨床試驗已證實地西他濱單藥治療老年AML的緩解率有所提高,生存期也得到了延長,但CR率僅18%~26%,中位總生存期僅為5~8個月[10]。因其非血液學毒性較低,近年來有學者將地西他濱聯(lián)合化療方案治療AML以期獲得更好的療效。CAG方案的優(yōu)點在于G-CSF可使白血病前體細胞進入S期,通過促進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增加其對細胞周期依賴性藥物(如Ara-C)的敏感性,而小劑量阿克拉霉素聯(lián)合Ara-C對白血病前體細胞具有殺傷作用。所以,筆者將地西他濱與CAG預激方案聯(lián)用,觀察在治療初治老年及骨髓低增生性AML中的療效。
Li等[11]對91例初治老年AML患者給予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治療,1療程后CR 55例(60.4%),2年OS率及2年DFS率分別為20.82%和22.14%。本研究中33例初治患者CR率為78.8%,2年 OS率及2年 DFS率為45.63%和37.73%,優(yōu)于 Li等[11]報道的結果。M inakata等[12]對38例MDS轉(zhuǎn)化AML采用CAG方案治療,CR率為31.6%。本研究中 26例 MDS轉(zhuǎn)化患者 CR率達84.6%,說明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明顯改善了MDS轉(zhuǎn)化AML患者的緩解率及生存。但是本研究存在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的問題,仍有待于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闡明。本研究不良反應主要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損害。26例患者發(fā)生 III~IV級骨髓抑制,低于Li等[11]報道的結果(78.8% 94.3%=0.04),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損害的發(fā)生率高于Li等[11]報道的結果(60.6% 14.3%,30.3%0,<0.01),但這類患者經(jīng)抗感染、護肝等支持治療后均好轉(zhuǎn),無治療相關死亡患者。上述結果說明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治療初治骨髓低增生及老年AML的臨床緩解率高,其中對MDS轉(zhuǎn)化白血病患者的療效更優(yōu),毒副反應可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