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摘 要:本文以《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教程的現(xiàn)狀和面臨問題,從提高機械類專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出發(fā),根據(jù)實際探討了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從如何改進教學方法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發(fā)展趨勢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突破《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的難點教學。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是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涉及面廣,概念性強。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不易掌握,缺乏興趣。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針對該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改革嘗試,很好地解決該課程的重點、難點。下面談談自己的教學。
關鍵詞: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教學;難點;突破
前言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機械加工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涉及面廣,概念性強,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知識點多不易掌握,故而缺乏興趣;尤其是學校條件難以安排實踐的課程,比如“鑄造”、“鍛壓”等的內容,知識點更難以理解和掌握。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針對該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改革嘗試,很好地解決該課程的重點、難點。
1 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提高教學質量重視“緒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緒論課猶如優(yōu)秀作者對戲劇的“序幕”和小說的“開頭”。教師“亮相”的好,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先入為主的良好形象,對今后的教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給學生介紹課程體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藝、零件切削加工工藝和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制定等三部分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機械制造的常用工藝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藝過程及裝配的基礎知識,對機械制造工藝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適應性,為達到一專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論基礎。同時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以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如在學習有關鍛壓的內容后,給出一個工程應用中因某一質量不合格的鍛件而造成故障的實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幫助、引導學生從材料的選擇、鍛件的結構以及鍛造工藝等各個方面進行考慮、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法。這樣,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不僅可以鞏固所學過的知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從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變灌輸式教學為方法論教學。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學模式,變?yōu)閹熒餐顒拥慕虒W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多開展師生互動,采用“教師引在前、講在后,學生想在前、聽在后”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多開展討論,使學生積極思維,打開思路,同時教師參加討論,對重點、難點處做講解,最后進行總結;也可以安排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用粉筆、黑板、模型、掛圖等進行教學。而模型、掛圖靈活性差,使用不方便,靠教師仔細地講解來學習機械零件的結構、作用和傳動機構的原理,盡管教師講得很賣勁,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與教師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離。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畫和電影片斷,可以將教師從費時費力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解脫出來,將機械傳動或零件結構中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教學難點展示給學生,學生看完后一目了然,難點很容易突破。例如,在講授漸開線齒輪傳動時,對漸開線的形成、漸開線的性質、漸開線齒廓的嚙合特性的講解是一個難點,傳統(tǒng)的教學都是教師利用掛圖進行分析,學生很難想象,任教師巧舌如簧,學生往往還是一知半解。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漸開線的形成過程:一動直線沿著一個固定的圓作純滾動,此動直線上某一點的軌跡為圓的漸開線。然后對漸開線上的各點進行齒形角和受力的分析,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漸開線,以及基圓附近漸開線齒形角小,齒輪傳動省力,故常取基圓附近的一段漸開線作為齒廓曲線。學生這時可能提出疑問,為什么齒形角越小,齒輪傳動越省力?這時可通過舉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放在地面上的物體,用什么方向的力推動它前移最省力,學生會回答與水平方向夾角最小時最省力,從而理解了齒輪傳動的情況也一樣。即齒形角越小,齒輪傳動越省力,然后動態(tài)演示兩齒廓的嚙合,嚙合線和嚙合角及中心距的變化等,使學生能對漸開線齒廓的嚙合特性有較深刻的認識。在學習三位四通換向閥的中位機能時,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帶顏色的油液通向換向閥,這時學生可看到換向閥運動,再到工作臺工作。整個過程直觀易懂,然后用一張簡單的液壓回路圖,通過對其中心的切換和油路走向的變化,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五種不同的中位機能時分析液壓缸何時鎖緊,系統(tǒng)何時卸荷,如何實現(xiàn)差動連接,最后自己得出的結論。
3 在教學中采用實物教具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低,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較低,給機械基礎課的課堂教學帶來許多困難。不少理論知識只靠教師在課堂上抽象定性分析講解很難使學生接受,只有先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再逐步上升到理論,這樣才能讓學生很快理解并掌握教學中的難點部分。實物教學能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接觸具體實物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好奇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所得到的印象比較鮮明、生動,因此記憶比較牢固。如蝸桿傳動一節(jié)中“蝸輪、蝸桿的旋轉方向判定方法”是教學難點。課堂上教師把實物拿出來并通過演示,稍加講解、分析,90%的同學都能掌握這一難點。
4 重視實踐教學,加強能力培養(yǎng)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專業(yè)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重要手段。培養(yǎng)既懂專業(yè)又會操作的“雙師型“教師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這樣的教師才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得心應手的將各方面知識融會貫通,最終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本課程的學習中一般安排兩周左右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包括參觀、實習。根據(jù)授課內容,將學生帶到實習工場,組織學生參觀,參觀前應布置預習,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參觀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機床主體結構、主要部件及作用、傳統(tǒng)系統(tǒng)、刀具、夾具等,并邊操作邊講解,提高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問題。參觀后進行總結。實習的內容有車、銑、刨、磨、鉆等工種,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學生根據(jù)零件圖,讀懂圖樣、制定加工工藝規(guī)程、加工零件。訓練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讓他們真正感覺到學有所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理論課的自覺性,使學生獲得一個完整的機加工過程概念,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強化學生的專業(yè)思想,也能夠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感到復雜、抽象、難懂的知識點通過授課老師的加工,變成具體、清晰、容易聽懂的問題,用他們喜歡的方法講解,這一點對技校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陳???機械制造工藝基礎.中國勞動社會出版社(第四版)
[2]王翠芳.淺談《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