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宣
摘 要:本文介紹了筆者在構建“英語活力自主課堂”方面的理論依據、元素分析和實踐探索,剖析了構建高效課堂的出路,展示了“英語活力自主課堂”的基本架構,從組織保障、備課形式、小組構建、微課研究、校本制度等方面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英語活力自主課堂的構建舉措。
關鍵詞:活力自主;課改;學科素養(yǎng);構建舉措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9-069-1
我們在審視我們的學校、教師、學生、課堂時,總發(fā)現(xiàn)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學模式的千篇一律化,“一言堂”的透徹講解,“我問你答”式的誘導分析仍大比例地主宰課堂,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感覺無味且疲憊,缺少生氣和活力。英語相對于其他學科此種現(xiàn)象尤為突出。筆者所在的區(qū)英語中考低分率每年都在20%以上,個別班級的低分率竟達到70%以上,這絕對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乏味無趣導致的后果。為此,我們構建了“英語活力自主課堂”,以期通過開展“英語活力自主課堂”的研究,營造高效課堂。
一、厘清概念,改變認知
英語活力自主課堂的內涵是“讓學生動起來,讓效果好起來”。它應該至少有這樣三個維度評價:一是老師的教學活力。教師應該是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課堂理念與時俱進,教學方法靈動有效,課堂語言輕松流暢,課堂組織開放生態(tài),課堂角色轉變融合。二是學生的學習活力?!盎盍Α痹趯W生身上的基本體現(xiàn)應該首先是讓學生動起來,感官動起來;行為動起來;思維動起來;交流動起來;展示動起來;三是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盍φn堂一定是學生思維與教師思維的碰撞,學生與學生思維的撞擊,教師在時刻關注著課堂生成,解決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問題。這三個方面的活力綜合起來,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課堂。
二、“英語活力自主課堂”的教學模式:
“英語活力自主課堂”教學范式是四要素和六模塊的除法關系式: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學科關鍵能力的認識+教材的再課程化+基于學情的教學“靶”位/自主學習+交流展示+互動探究+點撥生成+知識建構+拓展延伸。
1.“課程化”和教學“靶”位是重要課前環(huán)節(jié):教師須在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準確理解下,對教材進行二次梳理,在對學情分析的前提下合理定位課堂教學目標。國家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龔亞夫表示,我們的英語教學應有三個目標,即語言交流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社會文化目標,這三個目標在真正的教學中可以融合在一個教學活動中。《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魯子問教授也強調我們教師必須要“遠離無目的的教學”(FOR WHAT WE TEACH)!如果目標本身有所失真的話,那么構建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也會出現(xiàn)問題。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向前延伸:課前布置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輔以學案自主學習。該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明確的時間要求和任務要求,強調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高自主學習的針對性。布置任務時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對于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鼓勵小組合作,進行研討,排除障礙。
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在課堂:根據對學案的反饋,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同時,交流有誤區(qū)和難度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該環(huán)節(jié)教師著重鼓勵學生在相互質疑問難、辯駁破疑的過程中,厘清思路、認識關鍵、掌握技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
4.“點撥生成、知識建構”在課堂:在巡視檢查學生的學案和互動探究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在“靶”目標的指引下,找準問題所在,對“疑難雜問”進行精講點撥,不是“不懂就講”,而是有選擇的重點講解,關鍵點講清楚了,其他給學生“留白”。最后“蜻蜓點水”幫助學生把關鍵點之間串聯(lián)起來,構建知識體系。
三、微課校本,保駕課堂
1.改革備課——課堂走向活力自主的導航。
面對手寫教案已成了老師們的負擔這種情況,在推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我們大膽的進行了備課模式改革——應用導學案代替?zhèn)鹘y(tǒng)的教案。
導學案的落實必須有科學的制度保障,我們的做法是:導學案的設計與制作由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共同完成。由于導學案是在課前發(fā)放到學生手中,學生在學習的目標和學習內容上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就為教師在“英語活力自主課堂”中實施目標教學提供了問題指引,為實施小組教學提供了現(xiàn)實工具,也為學生在“活力自主課堂”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準備了問題素材。
2.小組構建——課堂走向活力自主的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是活力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組構建在杜郎口中學、連云港市海頭中學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我們在借鑒成功學校案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的基礎不同,從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學習風格等來優(yōu)化組合。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六個小組。不局形式,重在實效,把課堂還給學生,組內討論,組間互補,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xiàn)為主要獎勵依據。
教師是落實課改的主角。真正推動課改的落實,學校必須組織教師進行大規(guī)模培訓。所有的科任教師,都要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參加學校組織的課改培訓班。這些培訓,可以使教師模糊的理念清晰化,并使他們煥發(fā)出極大的課改熱情。當然由于教師培訓量大面廣,僅依靠專家指導是遠遠不夠的,而學校是最直接的研究中心,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更為有效。因此,學校應注重開展教師培訓活動,以轉變教師的傳統(tǒng)理念,使教學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張愛萍.找“點”定“位”讓課堂更有活力[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13(Z1).
[2]陳開城.“六大解放”思想與新課程的實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