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輝,李樹生,李 達,祖 凱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油氣工藝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21)
隴東新區(qū)儲層埋深4 200 m~5 300 m,山1層裂縫延伸壓力81 MPa~86 MPa,壓裂施工存在起裂困難、工作壓力高等問題(見表1)。
表1 長慶氣田各區(qū)塊埋深和延伸壓力對比
隴東新區(qū)山1層巖心滲透率0.21 mD,單層有效厚度4.1 m,前期采用常規(guī)壓裂工藝,注入排量低,施工規(guī)模小,改造體積有限,試氣效果差(見圖1)。
隴東新區(qū)山西組儲層溫度可達到130℃以上,高溫條件下,常規(guī)胍膠壓裂液攜砂性能大幅度下降,增加了施工風險;同時具有較高的管柱沿程摩阻,無法實現大排量注入要求(見圖2、圖3)。
根據儲層物性與無阻流量相關性分析[1-3],確定了單井產量主控物性因素,依次為含氣飽和度、氣層厚度、滲透率、孔隙度(見圖4~圖7)。
通過比對各參數間相關性,選取含氣飽和度與孔隙度、孔隙度與滲透率,以不同含氣飽和度下單位儲層產能為劃分標準,依次確定其他參數的分類標準(見圖8~圖10)。
綜合以上產能主控因素與物性參數評價,建立了隴東深層致密砂巖儲層評價標準及分類,為壓裂參數優(yōu)化提供依據(見表2)。
圖1 氣田不同區(qū)塊滲透率、單層有效厚度對比圖
圖2 常規(guī)壓裂液高溫條件耐溫曲線
圖3 管柱摩阻對比
圖4 含氣飽和度與無阻流量關系交會圖
圖5 氣層厚度與無阻流量關系交會圖
圖6 滲透率與無阻流量關系交會圖
圖7 孔隙度與無阻流量關系交會圖
圖8 孔隙度與含氣飽和度關系交會圖
表2 儲層物性特征分類表
圖9 孔隙度與滲透率關系交會圖
圖10 單位儲層厚度試氣產量與含氣飽和度關系交會圖
圖11 主裂縫長度增產效果對比
基于隴東新區(qū)儲層特點,以“形成長主裂縫,開啟并支撐微裂縫,擴大改造體積”為目標,形成了“高排量混合水注入、高比例低黏液、小粒徑支撐劑、多級段塞加砂”為核心的體積壓裂設計模式。
結合儲層參數及數值模擬,優(yōu)化裂縫長度≥250 m(見圖11)。以實現目標裂縫長度,確定儲層壓裂排量≥6.0 m3/min;通過縫長和縫網體積優(yōu)化低黏前置液比例為 50%~60%(見圖12)[1-3]。
40/70目高強度小粒徑陶粒沉降速度較0/40目降低50%以上,有利于增加有效縫長(見表3);抗破碎能力更強,能夠延緩裂縫的長期導流能力下降。
圖12 縫長和縫網體積與低黏前置液的比例關系
表3 不同粒徑支撐劑在壓裂液中的沉降評價結果
壓裂測試確定近井筒摩阻,優(yōu)化段塞濃度/液量:60 kg/m3~100 kg/m3,60 m3~80 m3(見表4);低砂比段塞支撐劑充填近井地帶微裂縫,有利于擴展縫寬;有效降低孔眼摩阻和裂縫彎曲摩阻,施工壓力降低2 MPa~5 MPa。
結合隴東新區(qū)深層致密氣儲層物性評價分類標準,優(yōu)化形成了不同類型儲層高排量混合水體積壓裂設計參數(見表5)。
3.4.1 優(yōu)化井身結構及注入方式,滿足高排量混合水壓裂需求 直井井身結構由7″套管調整為51/2″套管完井,鉆完井成本節(jié)約130萬元;直井注入方式由31/2″油管優(yōu)化為 51/2″+23/8″環(huán)空和 51/2″光套管注入,管柱沿程摩阻降低65%~80%;水平井優(yōu)化形成41/2″套管注入方式,排量達到8 m3/min以上(見表6)。
3.4.2 降破裂壓力措施研究,降低施工難度 配套了大孔徑深穿透射孔和前置酸預處理技術,破裂壓力降低5 MPa~8 MPa。大孔徑深穿透射孔工藝:穿深增大57%,孔徑增大40%(見表7);前置酸預處理技術:解除近井地帶地層傷害,降低施工壓力(見圖13)。
表4 支撐劑段塞參數優(yōu)選
表5 隴東深層致密砂巖氣藏壓裂改造施工參數表
表6 不同注入方式管柱沿程摩阻計算結果
表7 大孔徑深穿透射孔工藝破裂壓力對比
圖13 前置酸預處理技術破裂壓力對比
圖14 雙元交聯(lián)機理作用模式
3.4.3 研發(fā)耐高溫、低摩阻深井壓裂液體系,滿足施工需求 采用“雙元交聯(lián)”機理研發(fā)了高溫深井交聯(lián)劑,一方面通過多點交聯(lián)方式提高耐溫性能,滿足高溫條件下攜砂性能;另一方面通過空間螺旋結構提高黏彈性能,降低管柱沿程摩阻(見圖14)。
實驗結果表明:深井壓裂液耐溫和減阻性能滿足高排量混合水壓裂需求。150℃條件下性能穩(wěn)定,剪切1 h后黏度保持100 mPa·s以上。提高體系黏彈性能,施工摩阻較常規(guī)壓裂液降低10%~15%。
2014-2017年,隴東新區(qū)全面應用體積壓裂技術,累計改造直井44口,工業(yè)氣流井平均無阻流量6.54×104m3/d,對比前期提高26.7%,單井節(jié)約成本11.8%,隴東新區(qū)水平井體積壓裂8口井,平均單井改造7.5段,平均無阻流量59.52×104m3/d,對比直井普遍增產8倍以上。
[1]Rick Rickman,Mike Mullen,Erik Petre,et al.A Practical Use of Shale Petrophysics for Stimulation Design Optimization:All Shale Plays Are Not Clones of the Barnett Shale[J].SPE 115258.
[2]A Settari著.影響裂縫垂向和橫向延伸因素的定量分析[M].國外壓裂技術及成功經驗文集.
[3]萬仁溥,俞紹誠,等.采油技術手冊[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