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英, 何 靜
(1.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 地理與資源科學(xué)學(xué)院, 四川 內(nèi)江 641199; 2.成都信息工程大學(xué) 大氣科學(xué)學(xué)院, 成都 610225)
近百年來,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導(dǎo)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出現(xiàn)變化,同時對局部地區(qū)的景觀格局及其演變、農(nóng)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局地降水時空變化、效應(yīng)以及其驅(qū)動力研究是近年來學(xué)術(shù)界的重要方向之一[2]。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作為度量降水的非均勻分配指標之一,能夠很好地反映過程內(nèi)降水的時空非均勻性分布特征及其演變過程[3],很多學(xué)者對此進行了研究[4-9],只是這些研究通常針對非常大區(qū)域范圍的降水量進行分析,而對局部地區(qū)的降水量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演變過程進行分析則更能夠反映當?shù)氐膶嶋H狀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區(qū),中部為山原區(qū),西北部為高山區(qū)。黃河上游、岷江貫穿全境。阿壩州復(fù)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氣候造就了州內(nèi)豐富的旅游資源、水能資源、生物資源、礦產(chǎn)資源等,同時也帶來了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zāi)害,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很多學(xué)者對不同時間尺度的四川省及省內(nèi)部分地市州降水進行了研究[10-13],但對阿壩州的降水研究還尚未見報到。因此,研究分析阿壩州降水的變化趨勢及分配規(guī)律,對進一步認識研究區(qū)內(nèi)氣候的變化和水資源科學(xué)利用,及其對區(qū)內(nèi)不同地貌的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有很好的實際意義。
本文選取阿壩州境內(nèi)的若爾蓋(33°35′N,102°58′E)、阿壩(32°54′N,101°42′E)、紅原(32°48′N,102°33′E)、松潘(32°39′N,103°34′E)、馬爾康(31°54′N,102°14′E)、小金(31°00′N,102°21′E)6個氣象站點的1961—2010年逐月、逐年降水實測資料,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中國國家氣象數(shù)據(jù)服務(wù)網(wǎng)。
1.2.1 年內(nèi)分配不均勻系數(shù) 對于研究區(qū)降水的不均勻性分析采用年內(nèi)分配不均勻系數(shù)Cut[1,9]描述,其公式表示為:
(1)
(2)
1.2.2 集中度與集中期 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是利用向量分析的原理定義區(qū)域降水量時間分配特征的參數(shù)[14-20],其中PCD能夠反映研究時段內(nèi)降水的集中程度,PCP則可以反映一年中的最大降水量出現(xiàn)的時段,具體計算方法為[21]:
(3)
PCP=arctan(Rxi/Ryi)
(4)
1.2.3 Mann-Kendall非參數(shù)檢驗 Mann-Kendall非參數(shù)檢驗(簡稱M-K檢驗法)是一種廣泛應(yīng)用于氣溫、降水、徑流等水文現(xiàn)象的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檢驗方法,能很好地揭示時間序列的趨勢變化及突變特征[22]。
由圖1可以看出,近50 a降水變化范圍為400~750 mm,變幅不大,整體呈輕微上升趨勢,傾向率為4.25 mm/10 a,這與李川等[11]得出的川西高原降水略有增加結(jié)論一致。近50 a內(nèi)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93年(685.7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02年(461.5 mm),其多年平均值是571.0 mm。在1961—1974年降水量靠近均值附近,說明變幅整體較?。?975—2010年降水變幅加大,出現(xiàn)旱澇災(zāi)害的可能性加大。
阿壩州近50 a降水量在空間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呈現(xiàn)出中部最多,向東北部和南部減少的趨勢。年降水量最大值中心位于馬爾康市,年降水量為648.4 mm,最小值中心為位于南部的小金縣,年降水量為514.9 mm,兩者相差近134.4 mm。馬爾康市和小金縣均屬于暖溫帶、溫帶亞區(qū),海拔均在2 800 m以下,但馬爾康市屬于高山峽谷地區(qū),受東南部高山峽谷過渡平原迎風坡氣流(四川盆地回流天氣系統(tǒng))影響,降水較多;小金縣屬于干旱河谷地區(qū),受青藏高原背風坡氣流(西風帶天氣系統(tǒng))影響,降水較少,蒸發(fā)強,氣候干燥。
阿壩州降水Cut的時空變化趨勢見圖2。可以看出Cut整體上呈輕微下降趨勢,表明年內(nèi)降水分配差異逐漸趨于均勻狀態(tài)。研究區(qū)Cut最大值為1.06(1987年),次大值為1.05(1983年),最小值為0.79(1991年),次小值為0.81(1961年),由于Cut年際變化較大,表明各月降水量相差懸殊,即年內(nèi)分配很不均勻,這主要是由于阿壩州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區(qū),中部為山原區(qū),西北部為高原區(qū),降水分布不均引起的。降水過多的地方容易出現(xiàn)洪澇災(zāi)害,降水過少的地方則容易出現(xiàn)旱情。
圖1 阿壩州近50 a降水量時空變化趨勢
從Cut的區(qū)域分布情況來看,整體呈現(xiàn)出從東部向西北部遞增的趨勢。Cut最小值中心位于松潘縣,海拔在3 000 m以下,最大值位于若爾蓋縣和阿壩縣,海拔在4 000 m以下,它們均屬于寒溫帶氣候亞區(qū),所在為丘狀高原地區(qū),Cut由0.70增加到1.08,兩者相差0.38。從Cut的年代際來看,整體也呈下降趨勢,表明降水分配逐漸均勻,其中20世紀60年代不均勻性差異最為懸殊,21世紀以來不均勻性差異最小。
2.3.1 集中度變化 阿壩州近50 a的PCD在0.45~0.75變化(圖3),整體呈輕微下降狀態(tài)。降水PCD多年均值為0.57,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7年,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7年。若PCD值多于多年平均值說明降水集中,反之,則說明不集中。在這50 a中,1978—1994年的PCD值均大于多年平均值,而其他年份的PCD值基本上是小于多年平均值的。同時,PCD值的趨勢是逐漸減小,說明在年降水量整體減少的情況下,降水趨于集中分布,出現(xiàn)極端洪澇災(zāi)害和極端干旱的可能性增大。
50 a來阿壩州降水集中度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從東向南遞增,分別存在一個大值中心和一個小值中心,大值中心位于南部的小金縣,小值中心位于東部的松潘縣和中部紅原縣。PCD的空間分布與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并不一致,年降水量多的馬爾康、PCD值卻較小,降水不集中,由此說明年降水量盡管很少但也有可能出現(xiàn)旱澇災(zāi)害。
圖2 阿壩州降水不均勻系數(shù)時空變化趨勢
2.3.2 集中期變化 阿壩州近50 a來PCP在0~30候變化(圖4),多年平均值為13.43候(3月初),最早是0.06候(1月初),出現(xiàn)在2002年,最晚是26.17候(5月初),出現(xiàn)在1964年,兩者相差26候(131 d左右)。1961—1987年研究區(qū)降水量PCP主要呈下降趨勢,降水集中期前移;1988—2010年降水量PCP呈穩(wěn)定變化趨勢,23 a中有15 a的PCP小于等于多年均值,說明此階段降水多出現(xiàn)在3月前。
近50 a來阿壩州降水PCP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從南部、東部向西北部遞增的格局,呈現(xiàn)出“南早北晚”的差異。分別存在兩個大值中心和一個小值中心,大值中心位于西北部的若爾蓋縣(21.60候)和阿壩縣(20.66候),小值中心位于南部的小金縣(0.61候)。
通過降水PCD與PCP年際變化M-K曲線分析PCD,PCP年際變化特征。PCD整體表現(xiàn)為“升降交替和平穩(wěn)”5個階段(圖5A),各階段變化的時間范圍見表1。降水PCD的UF曲線在1961—1989年值大于0,表明序列整體呈上升趨勢,1990—2010年值小于0,表明序列整體呈下降趨勢,這與圖3分析的結(jié)果一致。UF與UB曲線交于1986年,但交點在臨界線(±1.96)外,那么突變時間就應(yīng)該是UF曲線超過臨界線的時間范圍。
圖3 阿壩州年降水PCD時空變化趨勢
PCP值M-K曲線整體以降為主(圖5B),各階段變化的時間范圍見表1。降水PCP的UF曲線在1961—1975年值大于0,表明序列整體呈上升趨勢,1976—2010年值小于0,表明序列呈下降趨勢,并且分別在2006年、2008年超過臨界值,表明下降趨勢顯著。UF與UB曲線交于1986年,且交點在臨界線之間,那么此交點就應(yīng)該是突變開始的時間,這與李曉英等[23]研究青藏高原降水得出的時間轉(zhuǎn)折點結(jié)論一致。
圖4 阿壩州年降水PCP時空變化趨勢
圖5 降水PCD與PCP年際變化M-K曲線
采用合成分析法,分別對阿壩州近50 a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前5 a進行合成。多水年分別為1993年、1975年、2007年、1983年和1998年;少水年分別為2002年、1997年、1970年、1972年和1986年。分析發(fā)現(xiàn):(1) 多水年的PCD整體比少水年的略大,并且南部地區(qū)大于北部地區(qū)。PCD大值中心均在小金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降水雖少但集中度高的地方發(fā)生局地強降水和干旱的可能性就大;PCD小值中心均在松潘縣,降水雖較多但不集中,發(fā)生局地強降水和干旱的可能性不大。(2) 多水年的PCP比少水年偏晚。多水年的PCP平均在14.99候,少水年的PCP平均在6.34候,偏晚8.65。PCP最大值中心在阿壩縣,其次為若爾蓋,最小值中心為松潘,其次為小金。無論是多水年還是少水年阿壩州降水西北部的PCP比其他地方都偏晚。
表1 降水PCD與PCP升降變化趨勢表
(1) 趨勢變化。年降水量整體呈輕微上升趨勢,傾向率為4.25 mm/10 a,50 a增加了21.25 mm。PCD和PCP整體呈下降趨勢,年際差異較大;PCD多年均值為0.57,在0.45~0.75變化,PCP多年平均值為13.43候,最早是0.06候,最晚是26.17候,兩者相差26候。Mann-Kendall曲線PCD和PCP分別表現(xiàn)為“升降交替和平穩(wěn)”以及“降升降升”幾個階段。
(2) 空間變化。年降水量表現(xiàn)為從中南部向東北部和南部減少的趨勢,最大值中心位于中南部的馬爾康縣,年降水量為648.4 mm,最小值中心為位于南部的小金縣,年降水量為514.9 mm,兩者相差近134.4 mm。PCD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從東向南遞增,存在一個大值中心和一個小值中心;PCP表現(xiàn)為從東部、南部向西北部遞增的格局,呈現(xiàn)出“南早北晚”的差異,存在兩個大值中心和一個小值中心。
(3) 合成分析。多水年的PCD比少水年的略大,并且南部地區(qū)大于北部地區(qū)。PCD大值中心均在小金縣,小值中心均在松潘縣。多水年的PCP比少水年偏晚,并且西北部的PCP比其他地方都偏晚。PCP最大值中心在阿壩縣,其次為若爾蓋,最小值中心為松潘,其次為小金。
本文只是初步探討了阿壩州降水的變化趨勢、時空分布特征及突變性分析,關(guān)于對其特征的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斌,史凱,劉春瓊,等.元謀干熱河谷近50年分季節(jié)降水變化的DFA分析[J].地理科學(xué),2009,29(4):561-566.
[2] 王紀軍,胡彩虹,潘攀,等.河南省旬降水量的標度不變性分析[J].干旱區(qū)地理,2015,38(5):920-926.
[3] 楊遠東.河川徑流年內(nèi)分配的計算方法[J].地理學(xué)報,1984,39(2):218-227.
[4] 陸文秀,劉丙軍,陳俊凡,等.近50 a來珠江流域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自然資源學(xué)報,2014,29(9):80-90.
[5] 郭慧,李棟梁,林紓,等.近50多年來我國西部地區(qū)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征[J].冰川凍土,2013,35(5):1165-1175.
[6] 簡虹,駱云中,謝德體.基于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的降水變化特征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1,36(4):217-222.
[7] 唐蘊,王浩,嚴登華,等.近50年來東北地區(qū)降水的時空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xué),2005,25(2):172-176.
[8] 劉海濤,張向軍,李繡東,等.和田河流域1954—2007年氣溫及降水氣候特征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3(4):26-30.
[9] 顧萬龍,紀軍,朱業(yè)玉,等.淮河流域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變化規(guī)律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19(4):426-431.
[10] 葉月珍,方之芳.青藏高原熱力狀況與四川盆地汛期降水的聯(lián)系[J].高原氣象,1999,18(2):162-170.
[11] 李川,陳靜,朱燕君.川西高原近五十年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J].高原氣象,2003,22(S1):138-144.
[12] 陳貝,王小勇.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對樂山降水的影響[J].四川氣象,2003(3):6-9.
[13] 周長艷,肖安,高文良.2004—2013年“雨城”雅安的降水日變化特征分析[J].冰川凍土,2015,37(6):1524-1533.
[14] 張錄軍,錢永甫.長江流域汛期降水集中程度和洪澇關(guān)系研究[J].地球物理學(xué)報,2004,47(4):622-630.
[15] 戴廷仁,陸忠艷,李廣霞,等.近46年遼寧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J].氣象,2007,33(1):32-37.
[16] 張文,張?zhí)煊?劉劍.東北降水過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時空變化特征[J].南京氣象學(xué)院學(xué)報,2008,31(3):403-410.
[17] Charles G Markham. Seasonality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0,60(3):593-597.
[18] Houghton J 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9] Zhang L J, Qian Y F. Annu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yearly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their interannual variations[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03,17(2):146-163.
[20] Liu Y Q, Giorgi F, Washington W M. Simulation of summer monsoon climate over East Asia with an NCAR regional climate model[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09,122(10):2331-2348.
[21] Ding Y H. Multiyear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s for rainy seasons in China by using a Nested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_NCC). Part Ⅰ: Sensitivity Study[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23(3):323-341.
[22] 朱龍騰,陳遠生,燕然然,等.1951—2010年北京市降水和氣溫的變化特征[J].資源科學(xué),2012,34(7):1287-1297.
[23] 李曉英,媱?wù)?肖建華,等.1961—2010年青藏高原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冰川凍土,2016,38(5):123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