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楓
(海城市中醫(yī)院,遼寧 海城 114200)
帶狀皰疹(acute posterior ganglionitis,APG)是一種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2],可發(fā)生于人體的任何部位,按一定的神經路徑分布,中醫(yī)名[3]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蛇丹”、“蜘蛛瘡”等。由于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jié)的神經元內[2],當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時,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的炎癥。臨床多以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等抗病毒藥治療[4],效果較為一般。多年來,筆者使用梅花針叩刺局部火罐療法,耳穴壓籽法,配合中藥辨證治療帶狀皰疹,收效快,止痛效果好?,F(xiàn)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診斷的50例門診帶狀皰疹患者。入組標準:年齡18~75歲,男女不限。符合帶狀皰疹臨床表現(xiàn)。患者需符合實驗室檢查標準,無藥物及酒精成癮性,排除肝功能嚴重損害者。所有患者均自愿(或監(jiān)護人同意)接受住院治療,醫(yī)從性高,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實驗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論證并通過,通過辨證施治將患者分為3組:肝膽濕熱組(n=28)、氣滯血瘀組(n=17)和肝火熾熱組(n=5),其中女性34例,男性16例;平均年齡(39.01±7.92)歲,年齡最小18歲,最大的62歲;就診前病程(5.13±4.92)d,病程最短2 d,最長為10 d;發(fā)疹部位由背部串至胸脅部有18例,腰腹部17例,頸部2例,左側上頦部1例,耳周圍合并同側周圍性面神經炎1例。3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及就診前天數等經過比較,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經濟水平、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局部周圍用梅花針叩刺出血后加拔火罐。火罐的口徑要超過局部集簇的皰群。皰疹面積過大,可分幾塊集中的皰疹群分別拔火罐。特別是對此病要截頭,斷尾。在皰疹群形成的初期,這樣可把病毒的毒液集中一起排出來,防止擴散。拔罐留罐時間為10~15 min。拔罐后處理:皰疹中水泡用梅花針刺破后,再用無菌的干棉球將毒液排出,再涂少許龍膽紫藥水,用干棉球擦凈。一般不用敷料,自然干燥即可自愈。如果皰疹的面積過大,為防止感染,可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
1.2.2 耳穴壓籽法。耳尖放血:穴位常規(guī)消毒,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尖上提,用消毒的1寸針灸針刺破皮膚,再擠壓針刺部位放出5~6滴血。耳尖放血可達到清熱解毒,鎮(zhèn)靜止痛的作用。內分泌、腎上腺、過敏區(qū)為抗感染要穴,促進毒性物質排泄,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肺、肝、膽:肺主皮毛,肝膽經絡分布于脅肋,取此三穴按中醫(yī)臟腑經絡取穴,以退表熱,清肝膽濕熱。痛,耳廓常規(guī)消毒,將事先準備好的王不留行籽1粒用貼膏于選好的穴位上貼牢,每天可自行按壓幾次,使貼壓部位疼痛發(fā)熱為止,以加強療效,減輕疼痛。一般每日或是隔日一次,3次為1個療程。
1.2.3 中藥辨證分型用藥
1.2.3.1 肝膽濕熱,復感毒邪。癥狀:散發(fā)集簇狀紅色皰疹,痛甚,入夜難眠,舌質淡,苔黃膩,脈弦細。治則:清肝膽濕熱,解毒止痛。方藥:膽草15 g,山梔子15 g,澤瀉20 g,木通15 g,甘草15 g,當歸15 g,蜈蚣3條,元胡15 g,沒藥15 g,用水煎服。
1.2.3.2 氣滯血瘀,余毒未盡。癥狀:發(fā)病時間較長(一般超過2周以上)有丘皰疹疼痛。治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余毒。方藥:膽草15 g,山梔子15 g,蘇葉15 g,當歸15 g,木通10 g,元胡15 g,沒藥5 g,蜈蚣3條,甘草15 g,才胡15 g,用水煎服。
1.2.3.3 肝火熾熱,兼感邪毒。癥狀:集簇狀紅色丘皰疹呈帶狀排列,舌質淡,苔膩,大便結。治則:清瀉肝火,解毒止痛。方藥:膽草10 g,柴胡15 g,元胡15 g,沒藥15 g,蜈蚣3條,生地20 g,澤瀉20 g,山梔子15 g,桃仁15 g,用水煎服。
治療后,病情控制,無新疹出現(xiàn),疼痛消失為治愈;原有皰疹干涸結痂,但仍有觸摸痛為有效;病情沒控制住,仍有新的皰疹出現(xiàn)為無效。經治療后總痊愈47例,治愈率為95%。不同組別治愈率見表1,患者治療后無后遺癥疼痛。
表1 50例不同證型患者的療效[n(%)]
患者女性,42歲,初診2014年8月12日。背頸部疼痛伴皰疹3 d。第6頸椎部位先出現(xiàn)5 cm×4 cm紅色水皰狀皰疹,疼痛難忍,夜不能臥,繼而后背有出現(xiàn)2塊同樣大小的紅色皰疹。皮膚科診斷為帶狀皰疹,來針灸科治療。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yī)辨證為肝膽濕熱。治以清肝膽濕熱,解毒止痛,予梅花針加拔罐治療,耳穴壓籽和口服中藥。經過1次治療后,疼痛大減。第2天來診訴疼痛已消失,局部皮損處發(fā)緊,皰疹變黑結痂。為鞏固療效,皰疹簇群周圍又橫刺基底部2次,痊愈。
帶狀皰疹是有病毒感然所導致的皰疹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5]發(fā)病突然,皮膚基底集簇性水皰,排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出現(xiàn),呈散在的皮損。常見于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多為單側,自覺有劇痛和低熱,若有繼發(fā)化膿感染,則體溫升高,全身癥狀為頭痛不眠。一般病程為2~3周。中醫(yī)稱本病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蛇丹”等。因其多由肝膽濕熱和肝火熾盛外溢皮膚而生,偶因兼感毒邪導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成。采用多種中醫(yī)綜合療法,可截止毒邪擴散蔓延,使局部的毒邪迅速排出體外,防止?jié)駸峄鸲咎N積肌膚。用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引火熱毒邪外出,而達清熱解毒止痛之效??煽s短病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1] 于生元,萬有,萬琪,等.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6,22(3):161-167.
[2] 翟志超,劉思同,李慧瑩,等.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6,22(1):55-58.
[3] 楊洋,李軍.帶狀皰疹中醫(yī)治療的研究進展[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6(2):155.
[4] 張亭.帶狀皰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6,31(2):21.
[5] 王丹,諶莉媚.二味拔毒散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yī),2016,31(2):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