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雁,潘曉芳,蔣婷,于藝
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球 每年有3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占全球人口死亡的1/3。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已被公認。有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增加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有效預測因子[1]。脈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評估大動脈硬化的金標準。2007年歐洲高血壓指南指出,脈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數(shù)(ankle-brachia index,ABI)對心血管高危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冠脈事件和卒中有獨立的預測價值,在評價心血管風險中起到關鍵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討健康人群頸動脈硬化與臂踝脈搏波速度(baPWV)的相關性,以加強對可能存在心腦血管危險人群進行監(jiān)測,預防血管疾病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對來自本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325例,男150例,女175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8.0±11.54)歲。動脈硬化檢測及臨床生化檢查。
1.2 研究方法 頸動脈超聲采用日立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中心頻率7.5 Hz。患者于靜息狀態(tài)下取平臥頭部后仰位,于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球部和頸內動脈等部位沿血管長軸進行測量。所有對象均按照宣武醫(yī)院的頸動脈超聲規(guī)范行頸動脈檢查,以內-中膜厚度≥1.0 mm作為頸動脈內膜增厚標準,以動脈內膜局限性突出管腔和厚度為≥1.5 mm為斑塊形成標準。只要有一處血管有斑塊形成即歸入斑塊組,只要有一處血管符合內膜增厚標準且全部血管無斑塊形成即歸入內膜增厚組,余歸入內膜正常組。
動脈硬化檢測技術采用歐姆龍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BP-203RPE),由經(jīng)專業(yè)培訓的醫(yī)師嚴格按照操作說明規(guī)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對受檢者進行檢測。儀器自動分析輸出可測定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數(shù)(ABI),所有參數(shù)均左右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baPWV的正常參考值為<15%,高于該值則提示大動脈僵硬度升高。ABI正常值為1.0~1.4,<1.0表示有患下肢動脈阻塞的可能性,<0.5表示下肢疑似多處動脈阻塞。
危險因素測定:包括測量血壓(BP),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資料符合正態(tài)性、方差齊,采用Pearson相關;方差不齊,采用相關Spearman。
2.1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baPWV和ABI比較 通過頸動脈超聲結果將健康體檢者分為3組,內膜正常組135例,內膜增厚組85例,斑塊組105例。伴隨年齡增長,內膜增厚組(1 401.54±225.31)及斑塊組(1 559.67±251.32)的baPWV均高于內膜正常組(1 267.62±242.8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內膜增厚組(1 401.54±225.31)與斑塊組(1 559.67±251.32)baPwV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I值3組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baPwV和ABI比較(x±s)Table 1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ompared with baPwV andABI(x±s)
2.2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總膽固醇、空腹血糖、血壓分析 內膜增厚組與斑塊組TC、FBG及SBP、DBP、PP均高于內膜正常組,且斑塊組又高于內膜增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血糖、血壓分析(x±s)Table 2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blood lipid,blood glucose and blood pressure analysis(x±s)
2.3 baPWV相關性分析 baPWV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FBG、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脈壓PP呈正相關(P<0.05),且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相關性最強,見表3。隨著頸動脈內-中膜增厚,baPWV增快,見圖1。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彌漫性,進行性疾病,以脂質和纖維素在大動脈的累積為特征[3],頸動脈是其最常累及的部位。通過頸動脈超聲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斑塊大小來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為臨床提供信息,從而達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4]。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進展,baPWV越高,呈正相關,ABI值變化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ABI主要反映管腔狀態(tài),對下肢外周動脈狹窄程度比較敏感;而baPWV反映的是動脈彈性,管壁的功能狀態(tài),且近年來提出baPWV是評價中央動脈硬度的金指標[5]。因此它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很好的相關性(r=0.872,P<0.01)。由于樣本量大多為健康體檢人群,下肢外周動脈一般沒有明顯的狹窄,也可能造成ABI在各組間的差異不顯著。
表3 baPwV與其他指標相關性分析Table 3 baPwV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other indicators
圖1 頸動脈內-中膜增厚,baPWV呈正相關Figure1 The thickening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middle membran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baPWV
以往研究結果已證實,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諸多危險因素中,脂類代謝異常在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Ascer[6]等研究發(fā)現(xiàn),總膽固醇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糖代謝異常常伴有血脂異常、肥胖、胰島素抵抗、脂蛋白的氧化等危險因素造成血管損傷。高血壓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主要包括形成湍流及剪切力等的反復作用,損傷了血管內皮,促使粥樣硬化斑塊形成。Tartiere[7]等在對高血壓與粥樣斑塊形成研究中發(fā)現(xiàn),脈壓的大小是粥樣硬化發(fā)生的獨立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加重,血脂,血糖、血壓呈明顯上升趨勢,內膜正常組與內膜增厚組及斑塊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以往研究一致[8]。
hs-CRP為一種炎癥標志物。研究顯示[9]:高濃度hs-CRP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動脈內膜增厚,促進粥樣硬化的形成發(fā)展。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癥狀態(tài),并且炎癥反應貫穿了從脂紋形成到斑塊破裂的全過程,炎癥細胞因子在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起重要作用。Hcy為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研究表明[10],Hcy可提高血栓調節(jié)因子的表達,加速血小板黏附聚集,使血栓形成,脂肪、糖、蛋白的代謝也會被其影響而致紊亂,使脂質沉積造成動脈斑塊形成。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與baPWV呈正相關,表明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baPWV呈明顯相關,二者結合可很好的反應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血管病變,為心腦血管病風險評估及早期干預提供了一定的臨床依據(jù)。
[1] 危小軍,廖偉,謝東陽,等.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3):1330-1331.
[2] 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of the European soci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07,25(6):1105-1187.
[3] 勇強,蘇博.頸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的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2009,6(6):539-544.
[4] 曹海學,史學功,朱紅軍,等.頸動脈粥樣硬化預測冠心病的臨床價值[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45(2):252-254.
[5] Pannier BM,Avolio AP,Hoeks A,et al.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easuring arterial compliance in humans[J].Am J Hypertens,2002,15(8):743-753.
[6] Ascer E,Markevich N,Hingorani AP,et al.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low volume measurement and other intraoperative dullex scanning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ofstrokeaftercarotidendarterectomy[J].J Vasc Surg,2002,35(3):430-444.
[7] Tartiere JM,K esri L,Safar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iuse pressure,carotid intima-media thichness and carotid and or iliofem oral plaqu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 Joum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4,18(5):325-331.
[8] 周紅瑜,白小娟,吳兵,等.增齡是影響健康人臂踝脈搏波速度的主要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12(29):3172-3176.
[9] 劉偉利,王桂芳.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變程度及斑塊的關系[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1,9(1):37-39.
[10]Jatoez A,Nowicka G.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as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J].Przegl Lek,2008,65(6):26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