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林
各位化石雜志的忠實讀者們,一定對2017年第三期刊登的北疆博物院專刊很感興趣。而我作為一名研究生,也作為北疆博物院的志愿者,很想帶大家從另一個視角看看我們北疆博物院的發(fā)展。
北疆博物院位于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是現(xiàn)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古生物學家黎桑(Emile Licent 1876-1952),中文名字是桑志華。桑志華于1914年到1937年間對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地質、植物區(qū)系、動物區(qū)系進行了廣泛的探察。采集了古生物、動物、植物、古人類、石器和巖礦等標本20余萬件。采集范圍之廣,基本覆蓋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其中館藏的甘肅慶陽、山西榆社、河北泥河灣、內蒙古薩拉烏蘇四個地區(qū)動物化石的完整和豐富程度世界罕見。
北疆博物院志愿者合影
2016年初第一次在網(wǎng)上得知此館重新開放,當走進北疆博物院的時候,發(fā)現(xiàn)與自己想象中的“自然博物館”大相徑庭。因為作為天津娃,從小到大,印象中的博物館是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的樣子,有各種各樣恐龍的完整骨架,有著花花綠綠的復原生態(tài)場景,有著吸引小朋友的商店,里面擺滿了各樣蝴蝶標本、毛絨玩具和小恐龍模型。而初到北疆博物院時,古樸而緊湊的陳列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面積雖小,但是讓觀眾可以更近距離地看到真實的化石標本!
筆者在新華南路小學的科普講座
出于自己對古生物學濃厚的興趣,便報名了北疆博物院的志愿者,自此開始了每周末的講解活動。雖然每次參觀的觀眾不算多,但是能看出來,大家都在饒有興趣地參觀。之前從其他講解員那里學到,要“因人施講”,來的觀眾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往往會提出不同的問題。我們作為志愿者,深入淺出地把科學知識傳達給大家,這便是好的講解員應該做的。往往,我更愿意給觀眾講述北疆博物院的歷史和在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性。
慢慢我們的志愿者團隊壯大了,不久后就策劃了對外的科普講座活動,目前做的幾期,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的科普活動,主題有“骨骼中的秘密——動物和人體骨骼學的簡介”,“花博士——植物學的介紹”,“地球的精靈——生物之最”,等等。大家都因地取材,利用了館藏的化石標本及北疆博物院后院的植物園等,以求能用最生動傳神的方式讓小朋友走進科學。本人還到天津新華南路小學做過一次骨骼學的科普活動,為了使學生們能更直觀的理解,博物館給配備了骨骼的模型,學生們都很積極參與,并回答問題。
目前,北疆博物院的志愿者們又開始在策劃新的活動,以后還希望陸續(xù)推出針對成人的科普講座。在對公眾宣傳的工作上,我們越做越好,都期待著一個更好的北疆!
2017年夏天,我有幸到俄羅斯旅行一個月,在行程中特意安排參觀了圣彼得堡和首都莫斯科幾個重要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圣彼得堡中央地質學研究博物館、俄羅斯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動物學博物館以及莫斯科國立生物學博物館。我也想帶大家走進這些博物館,它們古樸的風格、厚實的科研背景,無一不讓我懷念起天津的北疆博物院。
俄羅斯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也叫珍奇館)坐落在圣彼得堡市著名的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對面,由彼得大帝下令建造于1727年,是18世紀建造的巴洛克式“藝術的房間”,全稱為“紀念彼得大帝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
俄羅斯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的連體嬰兒等收藏品
在17世紀初期,巴洛克風格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開始繁盛,追求一切復雜化,裝飾過度的,怪異的事物成為了一種風尚,而在科學領域表現(xiàn)為收集各處的奇花異草和人體的畸形標本,等等。在當時的皇家場所都能看見侏儒和巨人的身影。彼得一世當然也跟從這種風尚,他當時雇傭了一名叫Nikolay Bourjois的法國籍巨人,當時的文獻對于他身高的描述從2.17米到2.27米不等,但是他的高于常人的骨架和心臟被保存下來,都存在珍奇館中。彼得大帝是一名偉大的改革者,在軍隊,工業(yè),行政等多方面都做了很多貢獻。他也很渴望公眾得到教育,因為在當時,很多無知者把畸形歸因于超自然力的作用。彼得大帝在1718年頒布了一條法令,鼓勵人們在全俄羅斯境內廣泛收集人體,動物,鳥類的畸形,找到者就可以得到豐厚的獎勵。這樣的法令便責難了某些無知者,公眾慢慢明白,那些曾認為是魔鬼創(chuàng)造的怪物,其實只是母體中胚胎發(fā)育時期出現(xiàn)的病理現(xiàn)象。也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彼得大帝建立了俄羅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也就是這個珍奇館。目前,該博物館藏有兩百萬件藏品,館內還廣泛收集了來自世界四大洲的人類學、民族學資料。
圣彼得堡動物學博物館最早的藏品也來自于“珍奇館”的動物學收藏品,1832年建成并在1838年對外正式開放,1898年該館建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其中藏品多達1700萬件,展出的也有50萬件,包涵范圍廣泛,從恐龍骨架到猛犸象等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鳥類,爬行類,魚類,昆蟲,等等。由于建館時間也較早,目前的展品仍然是古樸的陳列方式,看起來十分典雅。當然政府也在投資新的項目,結合多媒體的方式使得展覽能夠更加多元化。
剛剛踏進博物館大門,就可以看到一個巨型須鯨的骨架,與其一起陳列的還有稍小的其他鯨類骨架,而整個博物館的建筑就以此為中心展開。而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那非猛犸象的尸體化石莫屬了。這里有三具保存較完好的幼年猛犸象化石,由于西伯利亞極冷的環(huán)境條件,在冰川和凍土中往往能保存下來猛犸象的尸體,保存的形態(tài)完整,甚至內臟也沒有高度腐敗,科學家們甚至能夠提取到胃的內容物,對其飲食進行研究。除了猛犸象以外,披毛犀也保存有尸體化石,有一個展架上專門展示了披毛犀的頭骨,肢骨,連毛皮和肌肉都清晰可見。
圣彼得堡動物學博物館大廳的須鯨骨架及猛犸象尸體化石
圣彼得堡中央地質學研究博物館,由俄羅斯地質學會在1882年創(chuàng)建,直到1930年以前都作為研究標本的存放倉庫,1930年5月才對外開放。該博物館位于國立地質研究大學的二樓,收集了來自地質學工作所采集的超過8萬件的礦物,巖石,不同動植物區(qū)系的化石,等等。館藏的珍貴標本有來自阿爾泰山脈1.5米長的紫水晶,來自烏拉爾山脈的大塊孔雀石,來自阿斯特拉罕的大型沙漠玫瑰,等等。其中在博物館的中心,排放著一副巨大的完全用珍貴寶石拼湊而成的蘇聯(lián)地圖,它曾經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會上獲過獎呢。這幅面積26.6平方米,重達3.2噸的馬賽克地圖,共有700人參與制作,寶石的來源覆蓋了前蘇聯(lián)的500個地區(qū)!它曾經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圣喬治展廳展出了34年。
神州第一龍——阿穆爾滿洲龍
圣彼得堡中央地質學研究博物館的前蘇聯(lián)版圖收藏品
地質學博物館還收集有各種生物的化石碎片,其中還有一具裝架好的出土自中國的阿穆爾滿洲龍。提起它來,還有一段令人悲傷的故事,早在1902年,我國東北黑龍江地區(qū)嘉蔭縣的一個小漁村中,由于江水的侵蝕作用,河床邊的白堊紀恐龍化石暴露出來,這個消息不脛而走,被俄國人聽到了,而后尤其是1914~1917年,俄國地質學家在沒有手續(xù)和證件的情況下到該處大肆發(fā)掘,所得的化石都運送回了圣彼得堡,后來經過整理,在1924年終于組裝成了一具完整的鴨嘴龍骨架,俄國人當時便給它起名為滿洲龍。雖然該骨架的大部分是石膏拼成的,但是作為第一具在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它的科學意義非凡,然而因為我國的古生物學開始的較晚,沒有能夠保護好本地的化石,也就造成了號稱“神州第一龍”之稱的阿穆爾滿洲龍存放在了俄羅斯的博物館中!
參觀過了俄羅斯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我感觸頗深,歷史厚重,古樸的陳列方式深深地吸引著我!公眾對于科學的熱愛也打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