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大量的農民工外出務工,出現(xiàn)了很多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的狀態(tài),這樣的家庭結構改變給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產生了很多影響,所以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得到更多的關注。本文將留守兒童對“家庭”本身的理解;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關系、留守兒童的態(tài)度、留守兒童與寄養(yǎng)家庭的關系四個方面來探討留守兒童家庭歸屬感,及提出相關改善途徑。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歸屬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在其理論中的第三層的需要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在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的需要。作為社會人的我們,家庭歸屬感是“歸屬與愛需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務工,但又限于社會和家庭條件,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造成了我國一種特殊的家庭構成類型——留守兒童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其父母一方或父母雙方外出務工,不能在孩子身邊盡教育義務,而轉換成隔代或是親友照顧,這樣必然會對留守兒童家庭歸屬感的構建造成影響。
本人通過訪談法對本市2個縣的留守中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訪談人數為48人,都通過訪談結合參照各類研究成果,總結了影響留守兒童家庭歸屬感的構建因素如下:
一、留守兒童對“家庭”概念本身的理解程
大多數留守兒童生活兩個不同的家庭之中,一是父母外出前的家庭,即原生家庭;二是生活在目前寄養(yǎng)的家庭中,可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家,也可能是父母親戚朋友的家。在訪談孩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認為自己和爺爺奶奶才是一家人,和父母接觸時間不長,很陌生;也有些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一家,和自己現(xiàn)在的家庭不是一家人,總是有孤獨感,也抱怨自己的父母不陪伴自己。其實無論還是是認可自己的原生家庭,從而排斥自己現(xiàn)在所處的家庭;還是不認可自己的原生家庭,這都會對留守兒童以后的社會化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留守兒童與父母外出務工前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我們人出生后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對我們身心的健康成長都有著深刻切不可忽視的意義。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親子教育的基礎,只有在關系和諧的狀態(tài)下,孩子才會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相反,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溝通就可能出現(xiàn)不順利,父母外出務工可能會對孩子有更多的負面影響。而且,親子關系也會對孩子今后的社會化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tài)度傾向
留守兒童如何看待父母外出務這件事本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有著很大的影響。在訪談過程中,有些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是為自己有更好生活條件,雖然不舍,但也還是積極看待此事;而有些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是不管自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所以對父母外出務工持有消極態(tài)度,從而負面情緒狀態(tài)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四、留守兒童與寄養(yǎng)家庭的關系
留守兒童與寄養(yǎng)家庭的關系也會直接影響留守兒童在父母離開后的心理狀態(tài)。如留守兒童對寄樣家庭很熟悉,感情基礎比較好,這對于留守兒童在父母離開之后的心理狀態(tài)更起到正面的作用;相反;如果孩子去不不熟悉的家庭,首先孩子要面對適應的問題,還要面對父母離家之后安全感的缺失,各種矛盾會讓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失衡,讓孩子出現(xiàn)更多的負面情緒。
五、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良好家庭歸屬感的途徑
1.父母離家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在父母離開前,必須要給孩子有效溝通,讓孩子有所準備。做好孩子的安撫工作,讓孩子慢慢接受,切不可用欺瞞的方式離開。父母可以誠實真誠的將自己的離家務工的想法告知孩子,孩子可能一時難以接受,但要耐心開導,相信有效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理解。
2.為孩子選擇比較熟悉且適合的寄養(yǎng)家庭。
在選擇孩子的寄樣家庭時,要考慮孩子與寄養(yǎng)家庭的熟悉程度,孩子與寄養(yǎng)家庭的情感聯(lián)系,寄養(yǎng)家庭的教育程度,寄樣家庭的家庭氛圍等,盡可能為孩子選擇適合其身心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寄養(yǎng)家庭的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孩子在父母離家后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決不可輕視此項問題。
3.加強父母外出務工后與留守兒童的感情聯(lián)系。
在父母離開后,不能忽視孩子與孩子的情感聯(lián)系,更應該加強自己與孩子的情感聯(lián)系,主動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與孩子多方式的溝通交流,比如:增加通電話和視頻通話聊天的頻率,節(jié)假日盡量和孩子見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與關愛不會因為離家而減少。
六、學校提供更豐富的心理教育課程
在學校教育中,學校也可開展更多的心理輔導課程或是心理健康活動,給予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提供專業(yè)的心理疏導。讓留守兒童除了在家庭歸屬感之外,能建立更多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心理建設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孩子只有一個童年,而童年的成長會影響人的一生。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及引導,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著極大的相關。而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這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家庭親子關系的建立、孩子社會化的過程產生影響。所以,家庭、寄養(yǎng)家庭、學校、社會要給與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讓留守兒童在父母離家后歸屬感的建立給予更多正面的指導,盡可能的減少家庭結構改變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心理波動,盡可能幫助留守兒童在心理失衡之后的調整,幫助留守兒童建立積極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課題名稱:201704《遵義市留守兒童家庭歸屬感調查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