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虹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安慶醫(yī)院,安徽 安慶 246003)
手術室是護理風險事件的高發(fā)科室,而嚴重的護理風險事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研究指出,將護理標識應用到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中能夠降低手術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確保各項護理工作有序、高效的開展。為了進一步探究護理標識在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在解放軍海軍安慶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2例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月至10月期間在解放軍海軍安慶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2例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23例;其年齡為15~72歲,平均年齡為(55.3±2.3)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22例;其年齡為16~75歲,平均年齡為(56.5±2.7)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對這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期間,對其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對其進行輸液護理和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等。在此基礎上,采用護理標識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應用身份標識。護理人員讓患者在手腕處佩戴腕帶,以便于快速識別其身份,使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讓普通患者佩戴藍色腕帶,為嬰兒佩戴淺藍色或粉藍色腕帶,為重癥患者佩戴紅色腕帶。在術前,護理人員根據(jù)腕帶的顏色對患者的身份進行核對。2)應用管道標識。在進行手術期間,需要為患者使用多種不同用途的管路,如輸液管、引流管等。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使用醒目的管道標識對不同用途的管路進行標記,以便于區(qū)分這些管路,防止發(fā)生錯誤拔管等護理風險事件[1]。3)應用藥物過敏標識。部分手術患者存在對普魯卡因、青霉素等藥物過敏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的腕帶和床頭信息卡上明確標注其對藥物過敏的情況。4)應用藥物標識。由于手術室內輸液藥物的品種較多,為了避免錯誤用藥,護理人員應采用醒目的方式明確標注手術室中所有藥物的具體用途和有效期。在術前,提前將需要使用的輸液藥物抽取到注射器中,并標注好該藥物的名稱、用量及注射的時間。5)應用區(qū)域標識。大部分手術對手術室內的環(huán)境(包括清潔程度和滅菌效果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為了避免患者發(fā)生手術期間交叉感染的事件,護理人員應使用紅色標識對手術室內的污染區(qū)進行標記,使用綠色標識對手術室內的無菌區(qū)進行標記[2]。
1)患者護理風險事件(包括意外傷害、壓瘡、身份識別錯誤、用藥錯誤等)的發(fā)生情況。2)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程度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該問卷共包含10個評價項目,每個評價項目的分值為10分。評分為80~100分,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評分為50~79分,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一般滿意。評分為50分以下,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不滿意。
對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進行兩周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對比[n(%)]
護理風險主要是指在實施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導致患者發(fā)生病情加重、傷殘及死亡的風險。手術室是護理風險事件的高發(fā)科室,而嚴重的護理風險事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進而可增加護理糾紛的發(fā)生率。彭秀清[3]研究指出,應用護理標識對手術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其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兩周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6.52%)低于對照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26.09%);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95.65%)高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73.91%)。
綜上所述,護理標識在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地降低手術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