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
2018年5月15日晚上11點45分,隨著飛自成都雙流機場的東方航空MU2685航班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武漢廣電《汶川·十年》報道組4人順利返漢,武漢廣電《汶川·十年》特別報道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2008年5月12日到2018年5月12日,整整十年過去了,汶川震區(qū)重建后的面貌怎么樣?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地震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是否漸漸愈合?當年因為對口援建而與湖北武漢結下不解之緣的漢源建設的怎么樣?汶川地震后的十年變化和震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關注,武漢廣電人關注。
《汶川·十年》特別報道微信群建立起來了,各種信息迅速向這里匯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災后重建的重要指示、臺領導有關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把握的強調、頻道總監(jiān)副總監(jiān)報道基調的叮囑、報道角度的點撥等,讓報道組有了底氣,信心滿滿。
《武漢新聞》瞄準典型人物,有的放矢。包括當年第一時間參與救援的武漢特警夏禹,前往災區(qū)開展志愿工作的道德模范吳天祥、董明,“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空降兵戰(zhàn)士程強、護士陳雨秋等一批地震災難中的典型人物是重點謀劃深入采訪的對象。
《民生e線》過濾海量信息,梳理震區(qū)十年來與武漢相關的人與事,前期聯(lián)絡、后期配合、連線直播、網絡直播、首選方案、備選方案——千頭萬緒,深水靜流,一切有條不紊。
武漢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提早策劃,整合資源,配備人員,全面及時地進行了連續(xù)報道。
從5月10日到5月13日4天集中發(fā)稿19篇,形成了規(guī)模和聲勢。這些報道應用不同體裁,從不同側面彰顯災區(qū)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重建偉力,以及社會主義大家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合力,主題鮮明,導向有力。
注重多種報道表現(xiàn)形式的綜合運用,現(xiàn)場直播、視頻采訪等靈活穿插使用,使整個報道鮮活、生動、好看。
與本臺新媒體密切互動,對“見微直播”的內容,對觀眾、網友的反映及時連續(xù)跟進報道,同時對198個城市臺轉發(fā)武漢廣電汶川直播的情況及時進行報道,使傳播效果呈現(xiàn)倍增效應。
連續(xù)3天播出震區(qū)的航拍畫面,對當年地震的慘烈,對如今震區(qū)的新貌進行全景式的展現(xiàn),既令人感慨,更令人振奮。
5·12當天,除相關重頭報道外,適時配發(fā)本臺評論,使“主流媒體,權威報道”的節(jié)目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從5月7號起就開始預熱,通過合作節(jié)目平臺匯聚相關資訊,先后播發(fā)了《汶川地震十周年·北川新貌迎八方訪客》、《汶川十年:定格悲傷·續(xù)寫堅強》等新聞。
報道組抵達后,欄目每天4G連線,現(xiàn)場報道安康家園、漢源地震博物館等地,展現(xiàn)震區(qū)災后重建成就和湖北對震區(qū)的巨大支持。
“還有一個小時播出,素材剛接收下載完,怕搞不贏??!”
“這個有時效性,前方辛苦傳回來,必須發(fā),也是《汶川·十年》系列報道的開篇?!?/p>
“要搶出來,不能有錯,包裝要出彩???,你專心做,其他事情不管。”
這是2018年5月9日,《民生e線》開播前的場景,看似幾句簡單的對話,對于一個臨近直播的一小時的新聞節(jié)目來說,是需要決斷、協(xié)調、預案,還有精細化操作的。讓做得最快最好的編輯趕制《新聞特寫:十年·回家》,其他崗位相互補位。三名值班主任,一位專盯新聞特寫,一位把控汶川報道組的第一次實時4G連線,一位編審其他直播內容。
多方合力,總能創(chuàng)造奇跡,當《新聞特寫:十年·回家》準時播出時,舒緩的音樂里,成都安康家園孩子們團聚的笑臉,格外溫暖、動人。
就是從這一天起,《民生e線》推出《汶川·十年》的系列報道,之后每天都有汶川報道組的1-2條新聞:《震后重建有遠親 漢源來了湖北人》《鳥瞰新漢源》《新漢源二中 校園似花園》《昔日地震震中 今日旅游觀光鎮(zhèn)》《走進地震紀念館 見證災難與堅強》、《與地震“賽跑”的博士》《他用鏡頭記錄下湖北援建漢源的大愛之舉》《陳雨秋:將大愛傳承下去》等。
平均一天兩條新聞,一條剪輯過的新聞視頻大約1個G,因為汶川報道團隊所處位置多是山區(qū),網絡信號常常不穩(wěn)定,傳輸時間不確定,后方編輯部的網速下載1個G約摸一個半小時,兩條新聞需要3小時左右,還要轉碼、編輯。盡管前方報道組一邊在路上顛簸一邊寫稿剪輯,后方編輯部24小時開機隨時接收下載,也不能100%保證當天的新聞當天播出。經過第一天的摸索,大家商議,消息類的稿件必須當天發(fā),前方報道組用tvu實時回傳,編輯輪班在臺里接收,非消息類的稿件,要保證畫質,還是通過郵箱傳送,只不過前方、后方全部改用自己手機流量上傳下載,這樣可以提速80%。正是這樣的調整,才確保了前方新聞的及時性,其他欄目也有選用的時間和空間。
有了穩(wěn)定的技術保障,內容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除了9篇新聞稿,5月9日至5月12日四天,每天不間斷在節(jié)目中與前方報道組進行4G連線,漢源二中學生們安靜的晚自習、地震博物館的實景呈現(xiàn)、與十年前武漢廣電汶川報道組的同事李萌在綿陽的重聚與感受分享,一天一個主題,既強化節(jié)目的直播態(tài),更重要的是對白天采寫內容的延展與升華。
5月12日當天,汶川報道組克服重重困難,來到汶川縣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遺址,以實時網絡直播的形式,展現(xiàn)了昔日震中十年后的美麗重生。整場直播持續(xù)1小時40分鐘,引起全國各地網友的強烈反響。據初步統(tǒng)計,總觀看人數(shù)超過50萬人次。很多同行都關注了我們直播,找我們要直播方案,很遺憾,我們拿不出。不是沒準備,汶川團隊出發(fā)前,我們準備了20多個線索,N個直播預案,但實際采訪中,能給前方提供便利的采訪條件幾乎為零,只能靠報道組自己根據之前的策劃去打拼,去創(chuàng)造驚喜。從早上的映秀封路到不斷改變的直播計劃,到沖進映秀鎮(zhèn)中,找好報道角度切入,我們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說這一次網絡直播是《民生e線》從改版以來強化訓練強化執(zhí)行得到的滿意答卷,那么,5月12日當天,《民生e線》的特別節(jié)目則是其他前期記者、后期編輯良好新聞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在武漢,欄目也部署了相應關于“汶川十年”相關采訪,盡可能從時空、回憶找到那些人,講好那些事。其中《我的“5·12”記憶》、《邱焰:這十年,我一直和他們在一起》、《那個長大要當空降兵的汶川男孩真的做到了》、《愛心病房”里的十年情》等,欄目記者共找到10名在武漢的汶川地震親歷者,其中大部分是武漢人,通過人物特寫的報道方式,講述10個武漢人的5.12記憶,那一年,他們或是第一次感受地震,或是參與救援一線……。對很多人而言,《我的“5·12”記憶》看十遍,都有十種不同的共鳴和感動,每一個人物都有他出現(xiàn)的必要性,每一個人的講述都有他戳到人心柔軟的地方——
醫(yī)生:“當時院長就問我敢不敢上危樓上做手術,我說有需要我就敢”;
消防官兵:“當?shù)厝税炎约簝H有的食物省下來要給我們救援官兵吃”;
媒體記者:“余震時,住的賓館都在晃,那一刻腦子空白了”;
志愿者:“看到我殘疾的身體還在給他們做心理輔導,叔叔說他沒理由不堅強”。
包裝上,用一首舒緩的鋼琴曲加上適當?shù)耐nD、留白,不做任何渲染,用最舒服的方式將真情實感表達出來。
當天匯總記者采寫的所有人物,制作相關微推:《汶川·十年》親歷者|10個武漢人的5·12記憶。也改變了常規(guī)微推推介節(jié)目的方式,從10個人的故事入手,更具傳播力。
H5《汶川十年 廣電情深》
5月8日到13日,電視、廣播、新媒體網臺聯(lián)動,協(xié)同作戰(zhàn),開設專欄,高密度集中報道,共推送相關報道10來條。包括@武漢人《來看航拍新漢源,十年援建親人新生活》、《汶川十年 來自汶川映秀震中遺址的最新視頻》、H5《汶川十年 廣電情深》、《夜讀 那年的今天》、《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一年、那一天、他們》等等。
運用H5、短視頻、動圖、網絡直播鏈接等新媒體手段,以高“網感”的表現(xiàn)形式提升報道質量。H5《汶川十年 廣電情深》、H5《汶川十年 讓我?guī)憧淬氪ā返鹊龋玫礁鞣胶迷u。
多平臺(“見微”、“一直播”等)聯(lián)動直播,跨地域傳播,加倍放大傳播效應,充分展現(xiàn)武漢廣電影響力。5·12當天汶川映秀震中遺址特別直播,“見微直播”通過專業(yè)團隊在后臺做好技術保障信號暢通,并做好完善的備播方案,同時嚴格把控推流,將rtmp流推到“掌中廣視”、“愛青島”等城市臺以及“今日頭條”和“一直播”等第三方平臺,并通過城市交換云平臺分發(fā)到珠海、???、南寧等全國198個城市臺。直播進行中嚴格把控彈幕內容,采取先審后發(fā)的形式,保證了直播安全結束。直播結束后,后臺編輯設置回看,對直播內容掐頭去尾,刪繁就簡,第一時間呈現(xiàn)完整清晰的視頻內容。
多平臺多渠道的發(fā)散傳播,引起全國各地網友的強烈反響,累計總觀看人數(shù)超過50萬人次。
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別報道,新聞綜合頻道派出報道組,一次采集,多節(jié)目,多媒體分發(fā),是一次成功的融媒體聯(lián)合新聞作戰(zhàn)。